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现代人已经被"社会化"得太久,以至于"自然人"这种状态已经从根本上失落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哈代这个作家值得让我们再一次细细品味.他那双尚未经受"社会人"异化的眼睛,洞察了了自然人性最后的天鹅哀歌.在哈代精心的叙事安排下,<苔丝>一书呈现出这样一种精巧的结构:以克莱尔父子的两场审判为主体,在此之前设置了油漆匠和乡村牧师两场寓言式的审判.四场审判相互对应、相互阐发,形成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意义载体,最终由苔丝之死推向极至.哈代要让苔丝躺在异教徒的祭坛上--她是自然的女儿,一个献给苦难的祭品,必须以自身的死亡唤起人们哪怕一刹那的崇高情感.  相似文献   

2.
王瑛琦 《北方论丛》2002,(6):113-115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的代表作.哈代把自己的一部分最好的小说称为"性格和环境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鲜明地体现了哈代的艺术风格,小说以人的美好性格和高尚的情操终于被卑污残忍的社会环境毁灭这个不可调和的悲剧冲突为基本主题,反映了"维多利亚盛世"的英国现实.苔丝纯朴善良,对生活有美好而朦胧的渴望,却连遭磨难,而这些灾变都不是她偶然的际遇,注定苔丝悲惨命运的是19世纪末英国罪恶的法律、宗教、道德、社会习俗.  相似文献   

3.
张瑄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6):104-106
哈代强调的复杂"印象"和多角度的美学意识在<苔丝>自然观中得到了完美体现,这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然"作为小说的基本思想之一,"自然"作为事件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背景材料及"自然"作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本资料.在每个方面的分析中,哈代都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矛盾与复杂性.哈代的不协调的美学观点要求我们以多种矛盾的印象来把握自然,并进而迷恋其可能产生的多种意义.这也是哈代反传统的现代主义写作风格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4.
吴钧 《东岳论丛》2002,23(5):108-108,124
托马斯·哈代于 1891年发表的《苔丝》 ,至今已一百多年了 ,但《苔丝》的艺术技巧及所描写的社会现实以及其悲剧力量至今仍令人赞叹不已。托马斯·哈代出生于英格兰西南部多塞特郡的一个小村镇。他的父亲是个建筑工程的包工头 ,同时还是教堂仪式上的乐师。由于受父亲的影响 ,哈代一生都对音乐非常喜爱。对宗教与音乐的特殊感情突出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少年哈代未能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 ,但他却阅读了所有他能找得到的书。他 16岁就离开学校 ,跟随一位建筑师当学徒 ,他一边从事建筑业 ,一边博览群书 ,潜心研究创作。哈代的小说 ,大多以他的家…  相似文献   

5.
陈海燕 《理论界》2008,(8):124-126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备受世人瞩目的一部小说,它透露着浓厚的悲观主义思想。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哈代看出了人的命运与环境之间的悲剧冲突。他认为,宇宙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内在意志力”。它无所不在,控制着宇宙间的一切,冥冥之中这只无形之手在拨弄和操纵着人类的命运,是人类一切灾祸的根源,连雄伟的大自然对人也是冷酷无情的。在支配着人的生活的强大命运面前,人是软弱无力的。然而。他这种悲观主义是积极的,他通过揭露现实的丑陋,让世人认清并正视这一现状,从而改善社会是有希望的。这部伟作深刻反映了哈代的人生观,他这种悲观主义思想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6.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威塞克斯文丛”中最经典的作品,而《喧哗与骚动》则是美国作家福克纳最喜爱和最成功的一部小说。从两部作品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二者在性别观上的异同。从共同点来说,两人塑造的女性形象都非常鲜活而生动,具有光辉和灰暗两种不同形象,符合正常女性的类别。从不同点来说。哈代的性别观流于消极,因此他塑造的女性在命运和男权社会这两座大山面前抬不起头,而福克纳的性别观则相对积极,体现了他朴素的实现公正、男女平等的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7.
哈代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显示了他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但小说中以男性为中心的叙述模式证明他也具有传统的父权思想。本文以苔丝这个女性形象为个案,总结出隐蔽的父权思想是哈代对女性矛盾态度的根源,因此他和他笔下的女性都注定无法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对苔丝和潘金莲作了一番比较。其中苔丝是《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核心人物,而潘金莲只是《水浒传》中一个配角;苔丝生活在资本主义的英国,而潘金莲是一个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而潘金莲被认为是“淫妇”。但如果我们超越时空的束缚,摆脱世俗的禁锢,则不难发现,两个看似遥不可及毫不相关的女人又是何等的相似。通过此文,只是希望善良的人们能够在观念不断更新、女权运动轰轰烈烈发展的21世纪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和人生。  相似文献   

9.
哈代笔下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在他的“威塞克斯”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背离了传统价值取向和世俗道德标准,凸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将以他笔下的游苔莎、苔丝以及淑等女性形象为对象,从性爱意识、自主意识和自我意识三方面分析了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小CO 《中文信息》2004,(7):14-16
不管身处城市的哪一个角落,户外运动都是极具迷惑性的字眼,让人一趟一趟乐此不疲。城市无声无息的抹去自然的魅力,让人过得没有光阴.没有感觉、城里、下雨了要打伞,要赶快钻进汽车里;而草原落雨时的旷寂,好像村上春树所描写的“世界上所有的细雨落向世界上所有的草原”——那种美丽,有机会怎能不去体验一下。自然在花开花谢的时间里在人们面前展现,可能就是城市里苦寻而不得的生命的意义。穆萨,一个在成都生活了8年的北方人。3年前,他和朋友一起创立了荒野户外运动俱乐部。”荒野”逐渐的在户外圈子里从陌生到为人所识,到耳熟能详,到如今已经是一个响当当的称号。3年前的穆萨热爱生活,热爱户外,经常混迹于山林原野;3年后他还是那样,唯一改变的就是,多了许多的感触。  相似文献   

11.
哈代的小说十分关注和审视女性的命运。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等小说中,虽然哈代有着浓重的宿命论思想,但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强烈的依附心理和无廉则的顺从是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而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男权”意识则是女性悲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从女主人公的命运看哈代的悲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人物形象一直是哈代在其小说中所着意刻画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哈代笔下所描绘的女主人公———游苔莎、苔丝以及淑等的悲剧命运进行分析,探讨哈代悲剧思想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在<德伯家的苔丝>一书中,作者哈代的叙事立场呈现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他通过对权威文本话语的质疑确定了他个人的叙事权威,另一方面男性视角的固有局限又使得他在不自觉中再次复制了他本欲加以改造重构的话语传统,哈代在运用"纯洁"这个带有明显性别特征的道德理念时所表现出的双重悖论即是他叙事立场不确定的一个明证,这也从一个角度证明了新叙事理的重要结论"叙述声音从来都是激烈对抗、冲突和挑战的焦点场所."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道德建设的影响,近年来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最初就有人提出“代价论”,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或者说经济发展的善总是以道德的沦落的恶为代价。这个论点受到部分人的批评以后已经消声匿迹。近年来,在这个问题上渐渐地又形成了“滑坡论”与“爬坡论”两种观点。其实,综观我们国家目前的道德状况,客观地讲即没有从先前的“高坡”上下滑,也没有明显地显示出上升的趋势。无论是“滑坡论”还是“爬坡论”,都是一种单向思维定势的结果,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  相似文献   

15.
本来,“长江《读书》奖”的评选是读书界的一件幸事。但大概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评奖竟然评出了一个“《读书》事件”。据笔者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观察,这个事件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一是有人评判这个奖有失公允,基本上是《读书》自己的人(编者和作者)给自己评奖,谓之创“中国学术腐败之新高”;二是由此引发了一些人对《读书》这两年来立场的不满,使之成为宗派的刊物;三是对《读书》的批评引发了一场斯文扫地的人身攻击。在香港的《读书》作者、“长江奖”评选委员会委员甘阳在没有弄清楚批评他的文章作者的情况下,用典型的“文革”…  相似文献   

16.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杰出的作家,他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在他创作成熟期写的一系列“性格与环境小说”中,塑造了一组前所未有的悲剧主人公形象.这些悲剧主人公命途多舛的一生,透露出哈代对人生特有的一种生命悲剧意识:“人的正常本能和欲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悲惨结局”,“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本身就是极大的悲哀”.哈代这种生命悲剧意识犹如一个乐章的主旋律,在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次第展开,反复迥荡,不断加强,成为哈代小说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7.
论西方古典哲学中的自然与自由观念的演进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古典哲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人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自然是一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而自由作为人的内在的本质的表现,就不是与自然相互抵触的异体,而是与自然相互统一在一起的,从而形成“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由于科学理性和人的主体性的高扬,自然成为任人类支配的“机械论自然”,自然不再是与主体同在的具有生命力的主体,而成为主体理性肢解、控制和认识的对象,从而导致“自然与自由的分裂”。  相似文献   

18.
关于苔丝与潘金莲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对苔丝和潘金莲作了一番比较。其中苔丝是《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核心人物,而潘金莲只是《水浒传》中一个配角;苔丝生活在资本主义的英国,而潘金莲是一个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而潘金莲被认为是“淫妇”。但如果我们超越时空的束缚,摆脱世俗的禁锢,则不难发现,两个看似遥不可及毫不相关的女人又是何等的相似。通过此文,只是希望善良的人们能够在观念不断更新、女权运动轰轰烈烈发展的21世纪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和人生。  相似文献   

19.
孔子认为作为人的行为原则的礼仪不是外在于人的强制性规范,而是与人的自然情感和德性自觉密切相关的,是人性本来具有的。孔子以“仁”释礼,把礼理解为情文的统一,这样理解的“礼”既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也反映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礼仪是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它赋予人类以尊严和价值,人之遵循礼仪,就是自身价值的不断实现。   相似文献   

20.
我们注意到,将一个语句分别置人不同的言语链时,这个语句的意义会发生某些变化,它在这一言语链中表达的主要意义在那一言语链中成了次要的,而在那一言语链中表述的次要意义在这一言语链中却可能是主要的。例如:1.现在的大青山,树木不多,但在汉代,这里却是一个“草木茂盛,多禽兽”的地方,古代的匈奴人曾经把这个地方当作自己的苑囿。一直到蒙古人来到阴山的时候,这里的自然条件还没有什么改变。2.现在的大青山,树木不多,但在汉代,这里却是一个“草木茂盛,多禽兽”的地方,古代的匈奴人曾经把这个地方当作自己的苑囿。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