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代文论对“韵”范畴的阐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诗论中对“韵”范畴的阐说;二是词论中对“韵”范畴的阐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韵”审美特征的探讨,三是对“韵”的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清代文论对“韵”范畴的阐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韵”的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2.
“律”是中国艺术特质的重要概念。先秦时“律”着重表达音律形式,汉以降向玄奥、流动性意涵转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佛教音律观念的渗入,“律”愈来愈倾向于表达动态的韵致,刘勰将之总结为二元协调的律则。可以说,“律”是一个兼涉形式和内容,标明中国艺术特质蕴涵的独立范畴。  相似文献   

3.
般若是中国佛学美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虽然般若范畴也经历了"中国化"的历史衍变,但它的原始蕴涵仍然是佛学的,必须回溯到印度原始宗教才能厘定.本文从美学角度,对其原始涵义给予了考察.  相似文献   

4.
基于数据方法,对“严重XX”和“seriouslyXX”的普遍性语义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对比研究,发现二者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共性是都存在着由典型搭配构成的普遍性语义韵,并且右侧搭配大都是消极词汇,所构成的语义氛围是消极语义;差异是“seriouslyXX”所搭配的词较为固定和局限,而“严重XX”搭配范围则更加宽泛。  相似文献   

5.
"触觉的"(haptisch)和"视觉的"(optisch)这一对范畴与"艺术意志"一起构筑起李格尔艺术史思想体系。这对范畴指涉人类视知觉过程中两个不同阶段,同时,被客体化为风格形态,担当特定时期"艺术意志"的具体表征,强调精神主体与艺术客体的统一,实现了李格尔独特的艺术史叙事模式。作为艺术"发展"链条上的总的形态表征,这对范畴以其相对性价值(并非绝对确定性存在价值)共同构建艺术史发展图式,体现了李格尔的艺术史观和时空观。  相似文献   

6.
中国韵文韵之源起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韵文之韵,源起于古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这两方面促成古人解决了与韵密切相关的三个最重要问题:一是实现从“自然之韵”的原始启迪到”社会之韵”的成形诞生,从而解决怎样才能押韵的问题;二是实现由“自然之韵”的高频短促节律到“社会之韵”的低频舒缓节律.从而解决按怎样的节律来押韵的问题;三是实现从对韵质的直接感知到自觉地选取恰当的质表达情感美感,从而解决选择什么字眼来押韵的问题。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促成了中国韵文之韵及与之相关的各质素的孕育、成形和诞生。  相似文献   

7.
在元政权兴起的过程中,大量语言、文化不同的人口移居中原及江南地区,其中有众多民族、语言背景不同的诗人参与诗歌活动,使用何种语言文字进行创作,是元代诗坛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为此,元代色目诗人马祖常强调"同韵",主张不同民族的诗人共同使用汉语音韵文字创作。"同韵"思想的本质是马祖常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强烈认同。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王冕古体诗韵作,分古体诗18部.讨论了用韵中的特殊韵例和韵字及全浊上变去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唐诗人贾岛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影响很大。在对其诗歌进行穷尽式调查的基础上 ,映证了王力先生考证的隋 -中唐音系的正确性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面貌  相似文献   

10.
依韵唱和是用限韵赋诗或依韵和诗的方式,表达诗人与诗人之间酬、唱、赠、答的友好关系,以交流诗人感情或思想观点的文学艺术活动。我国《诗经》中即有反映男女邀歌对唱,以表达彼此爱慕之情的诗篇。20世纪以来,许多诗人打破古代限韵唱和诗的框架限制,重视和倡导限韵赋诗与依韵和诗的文化遗产,写出了许多新型时代旋律的唱和诗篇。举例介绍了唱和诗中步韵、依韵、次韵、用韵、和韵的含义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艺术考古学奠基于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理论与实践及中国艺术学科的确立和发展,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性遗存,即遗物和遗迹。这些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功利性、多样性等特点。艺术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来源于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文化人类学、图像学及对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资料的运用。同时,艺术考古学的研究离不开考古学、古代艺术史、民族学、宗教学、民艺学等学科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2.
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本文从直译的理论依据、内涵及功能的角度,论述了汉语成语直译的可行性及具体表现、直译与死译的差异。在汉语成语的英译中,直译法能使译文和原文在形式、内容和功能上保持对等,同时传递了中国民族文化,它是汉语成语英译的一种主要的、有效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名1 名2”语符串如果能构成词组,对应着定中、联合、同位、主谓四种结构关系。从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角度对现代汉语“名1 名2”的四种结构关系逐一进行探讨,并廓清四者的不同之处,以便计算机对这几种结构类型进行自动识别。  相似文献   

14.
自然语言逻辑或曰语言逻辑,是逻辑回归于自然语言以后所产生的结果。语言奠基于意识,意识活动的意向性特征,又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意义。因此,人们如果忽视语言交际中的意义以及意义规则,那么,言语交际的效果,或者说语效,就会不如人意。本文在分析了思维与语言、话语意义与指称的基础上,探究了语言逻辑视域中的意义,以及意义规则及其运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景观缺失的不仅仅是价值理性、技术手段和行业规范,更是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艺术的不断进化与发展,是离不开一代代艺术家对艺术原创性的追求的。对于国内景观艺术的教育与实践而言,艺术观念层面上的思考迫在眉睫,据此,本文从艺术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当代景观的发展现状和选择与使命,以求对当下国内的景观设计行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一则译例看英诗汉译中的"以顿代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诗汉译在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采用的翻译方法主要有四种。具体到英语格律诗 ,采用白话格律新诗形式来翻译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以顿代步”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技巧 ,“以顿代步”使得全面传达原诗的韵律美成为了可能。然而 ,不能机械地理解“以顿代步” ,在翻译实践中还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相似文献   

17.
行书起源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行书起源有多种说法,但都没有把“行书书写方式”和“行书书体”分开,因而误把行书起源时间拖后。实际上,从文字一诞生,书写者就有快写的愿望,到了泰代就有“快写”,即“行书书写方式”的出现,并有“行书书迹”的问世。因此,行书应为“萌于秦,成于汉,规范于魏晋”,而非当前流行的诸如起源于汉、魏等说法,更非唐代张怀瓘所云:行书为“刘德升所作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诗词英译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意境的传达,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译界的一个问题。通过对古汉诗的意境进行深入探讨可知:意境不可以翻译,也不可以复制,只可以传达;译者必须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作者并兼顾内容和形式,必要时准确运用诠释的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原文意境的传达。  相似文献   

19.
作为第一部中国艺术批评史著作,凌继尧主编的《中国艺术批评史》一书对艺术批评学科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探索:厘清中国艺术批评史与各种门类艺术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界限,努力做到"略小而见大,举重以明轻",坚持对原典尽量作出符合它的原初涵义的阐释,并有意追求一种"有深度的通俗"的写作风格。这部具有重要理论创新价值的学术力作,不但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理论自觉和精神担当,而且也是以实际行动对艺术学理论能不能成为一门学科的质疑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养老的内涵主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三个方面.长久以来人们关注的养老主要是其经济供养的方面,探讨的是养老金的来源及其比例分配的问题,很少涉及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的方面.本文的重点就是关注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在老年人生活照顾方面所各自发挥的作用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创造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