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翼小说叙述模式的流变朱彤小说是一种叙事文体,叙述是小说家艺术地统摄社会与人生的根本手段。为更好地实现其创作意图,小说家总是在寻找着合适的叙述模式。所以,一种叙述模式不仅能够呈示一定的社会现实、思想文化范式及相应的生命形式,而且能够使主体完成某种独特...  相似文献   

2.
198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创作的叙述形式探索引发了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根本性裂变.传统历史小说沿用全知叙述和线性故事时序再现历史真实,体现了作家们的理性历史观念.新历史小说则以叙述形式探索为焦点,导致创作发生根本性裂变及对理性历史观念的质疑和颠覆.叙述形式探索革新了正统历史观念,解放了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但也带来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3.
黄翠兰 《南方论刊》2010,(12):90-91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出现在十九世纪,但在叙述形式方面却是超越时代的。该小说采用了双重倒叙方式,并以第一人称的多视角转换,革新了小说的叙述形式。本文主要通过对《呼啸山庄》叙述策略的研究,探索小说在叙述手法方面的实验性与创新处。  相似文献   

4.
黑人英语是非洲裔美国黑人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是黑人文化差异性的表现,是非洲口头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延续,也是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标志。当代美国黑人作家将黑人英语与标准英语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小说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叙述内容,使小说表现出明显的“黑人性”特征,也使作品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天才的女作家。萧红小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来源于小说的内容,更得益于其完美的形式。在萧红的小说中,叙述本身被戏剧化、情节化、故事化,成为审美对象。其小说娴熟的叙述技巧,使形式不再是内容的附庸,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成为一种阅读趣味。 叙述技巧一词的内涵很大,包括叙述者、叙述层次、叙述视角、叙述时间等许多内容。叙述者是故事的讲述者,叙述者把故事底本变成叙述文本,都有一个感知事件的具体方式,即叙述的角度问题。叙述角度是二十世纪小说叙述研究中最热门的问扭,视角问囚曾…  相似文献   

6.
米歇尔·布托尔的小说理论以小说与现实的“象征性”关系为立足点,以小说的艺术形式革新为核心内容,要求小说必须从叙述结构、叙述人称、叙述视角诸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充分调动读者的参与意识,以适应当代社会纷繁复杂的现实,表现一个与传统小说迥异的、在本质上更加客观真实的世界,具有很强的创新实验性质。  相似文献   

7.
赵志军 《社会科学》2002,(10):77-80
本文认为 ,元小说的出现是当代中国小说艺术类走向自觉的标志。当代中国元小说的自觉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传统的小说成规的质疑和考验 ;其次是对自身所赖以进行叙述的叙述成规的质疑和考验 ,也就是说在考验、质疑其他小说时也同时考验、质疑自己。元小说的这种质疑和自我质疑是为了探索小说叙述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张斌 《齐鲁学刊》2000,(2):30-32
新时期现代派小说是一个对传统的美学规范及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不断的挣脱、发展、拓宽和背离的过程。它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对西方艺术形式的借鉴探索期,多元化发展与繁荣期,文本实验的低谷期。在每个阶段的创作实践中,作家在审美观念、思维模式、主题内容及表达方式等层面各各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打上社会变革、文化思潮与时代精神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季桂起 《文史哲》2004,(5):55-61
心理学对于"五四"小说的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五四"小说借助于心理学的影响,实现了中国小说艺术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问题,是小说把艺术表现的重点由人的外部生活世界转向人的内部精神世界。这形成了小说艺术特质从古典到现代的重大变化。实现这一转变的原因当然主要是文化环境的变革和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但心理学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心理学为"五四"作家提供了新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加深了"五四"小说对人的认识和表现的深度,促成了以情感抒发和心理显示为主要追求的"心理小说"写法的大量出现。其次,心理学帮助作家去深入探讨人的深层心灵活动,使他们可以借助心理学知识,直接进入人物的心理世界,对人的心理世界进行科学的观察与探求,从而能够塑造出具有现代人精神深度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五四"小说作为"人的文学"的内涵。再次,心理学促进了作家对小说性质和特点的理解,推动他们对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述技巧和描写手法等艺术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最终形成了小说艺术模式的全面变革。第四,心理学帮助作家深化了对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理解,为"五四"小说借鉴外来新潮小说艺术从而实现中国小说艺术模式的变革提供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蕴含丰富切中肯綮———简评颜廷亮先生《晚清小说理论》●李征兵近代中国,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转型期。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学艺术及理论批评,也深受转型期文化思潮的影响,在近代发生了急遽的变化。如何探索、总结其特点与规律,是本世纪之交留给我们的重要课题。颜廷亮...  相似文献   

11.
叶诚生 《东岳论丛》2001,22(3):130-132
在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中 ,小说思潮与文化理念的复杂相关性所透露出的历史文化内涵一直是释义者真正的关注焦点。因此 ,自觉构筑起某种“文化诗学”的研究视野 ,不仅能够进一步展开既有的诸多论题 ,而且将为小说阐释空间的调整与拓展提供新的可能。其中 ,现代性问题的引入就将带来对中国现代历史叙事与文学想象之间关联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交以来张大春的小说创作在词句、结构、形式、主题等诸多方面明显增强了其传统因素,但这种传统叙述过于凸显其逃离、怀疑、偶然等特色,在本质上趋向于解构清晰明确的传统本身。台湾六年级作家的小说创作同样在对历史传统的问题上展现出模糊、含混、暧昧的文本美学,同张大春的小说创作一道塑造了传统盛景中的幻象。在当代台湾分离主义文化思潮甚嚣尘上的语境中,文学应该从传统中汲取面对时代重大问题的方法与立场,强调台湾身份认同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是西方小说文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小说"(novel)这个术语18世纪才充分得到确认。商业经济发展、读者大众化、出版商业化、政治变革、意识形态、时代精神、哲学思潮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对传奇文学、故事小说、人物特写等传统文学形式的继承,构成了18世纪小说文体兴起的文化契机,并形成了18世纪小说文体的叙述特征及主要的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明清话本小说有诸多作品叙写了高僧坐化一事。与佛经叙述不同,话本小说所言及的高僧,在坐化后往往投胎转世,根据坐化时的心念,以新的生命形式重新出现。文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建构行为,联系话本小说产生的理学时代语境不难发现,高僧坐化故事除诠释佛理外,还是心性理学的形象隐喻,在一定程度上其完成了对理学的肯定和传播。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以个体人的成长为题材的新潮成长小说成为一股突出的潮流。与传统成长小说相比,新潮成长小说的特异之处主要体现在其叙事模式上。"失乐园"叙事模式深刻体现了新潮成长小说的精神内涵,它与传统成长小说的教育模式之间的深层差异在于,后者是在以社会为本位的思潮背景下的结果,前者是在以个人为本位的思潮中显现出来的形态。这两种模式递变的思潮原因,是从教育模式背后的人文理想主义转变为"失乐园"模式背后的非理性思潮,尤其是存在主义的思想语境。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是西方小说文体的兴盛发展时期,本文着重论述在19世纪的文化背景中小说文体的叙述转变和特点,并探究了19世纪西方小说的历史化叙述模式、抒情性叙述模式和写实性叙述模式及历史小说、浪漫小说、写实小说的文体形式。  相似文献   

17.
邹颖 《学术研究》2023,(5):171-179
21世纪以来北美地区文言小说研究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在问题意识方面,北美学者聚焦于文言小说的文体特征和创作动机的思考。他们以文言小说所呈现的口述语境、信仰世界、文化焦虑等为观察对象,对文言小说的概念和读法进行反思,并深入宗教、政治和性别等多个研究场域。在新文化史等理论思潮的影响下,历史语境化、对边缘群体的关注,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成为新的特点和趋势。在梳理其学术脉络和理论语境的基础上,也应看到这一汉学研究视角的启发性与局限性,借以探寻让文言小说回归具体历史文化语境的研究路径与方法,从而深化有关文言小说的文体属性、体制特征以及文体功能的认识与讨论。  相似文献   

18.
如何使西方叙事学适合于中国文学研究,是中国文学界在理论上不断探索的问题。新的意图叙事学理论是对西方行为叙事理论的借鉴和修正,它基于叙述学是关于叙述人行为的学说,由于人的行为必有其动机上、意欲上的原因,并从中得到解释,故而叙事学也理应从人的行为动机和意欲入手加以研究的认知。将西方行为叙事所排斥的人物及其心理意图引入叙事学,凸显从人物行为意图的视角研究人的行为叙述及其叙述结构的方法。在此理论方法的观照下,以中国古代小说主人公的行为意图为划分小说类型的标准,从寻找小说主人公、确定主人公主体属性、分析主人公行为意图元类型、主人公意图元内人物关系组合类型等方法、途径,最终划分出中国小说的若干叙事类型,这是对中国小说意图叙事分类方法的一次探索。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有责任心的作家与"国政"、与暗昧的"细民"构成空前紧张的关系,并由此激发出新的文学生力。反映对象的规定性及其与创作主体之间对应形成的独特关系,规范了一代文学的基本精神风貌。作家角色选择的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眼光的产生,近代四部著名小说的多方面价值呈现,似乎难以"谴责小说"一语概之。"忠奸对立"模式与相关文化情结的消解,表现为政治、文化观念的双重超越;对文化建构、艺术表现的探索、拓展,也同时保障了"新小说"中心文体的位置和对20世纪文学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 小说文体研究实际是叙述语境、语言、结构、方式、观点等的审美研究。古典人情世态小说是在神话故事、志怪小说、传奇话本等中国小说的演变过程中,一种独特主题类型的小说形式。它与宗教文化的联系和情结,在主题原型方面最有密切联系,拙文已有论述。然而,作为独特的小说文体,宗教精神对其思想主题的渗透,也必然影响着它的叙述模式和语境、结构的形式。譬如,宗教意象的因果报应的观念与其小说说教化、历史化的情节模式;阴阳五行说与其小说“二元互补”的叙事结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世裕化、非理性化的倾向与其小说叙述方式的变更、调整等等。清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无进一步认识中国古典人情世态小说自身变革的过程和审美的价值;甚至,更具有中国小说自身演变规律性寻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