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品简介: 19世纪后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数以百万计的东欧犹太人渐次告别故土,纷纷涌向西欧国家、大西洋彼岸和巴勒斯坦等地,从而引发了犹太民族史上的又一次大流散,特别是开启了犹太民族中心由欧洲向美国和巴勒斯坦转移的历史进程。关于犹太人的这次大流散,值得国内学界探讨的区域和角度甚多。本文所探讨的,是这次大流散乃至东欧犹太人大规模涌入英国的基本缘由和概况,以及该时期东欧犹太移民潮对英国社会的冲击与英国社会对东欧犹太移民潮的回应。  相似文献   

2.
巴勒斯坦境内建立的犹太人国家.人口约400万.按联合国1974年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决议,以色列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但在数次中东战争中侵占了大片阿拉伯国家的领土,达8万多平方公里.以色列人口中基本上是犹太人,少数阿拉伯人和德鲁兹人.犹太人信奉犹太教,阿拉伯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均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一、学校体育1、小学体育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英国被迫从巴勒斯坦撤走,但是它并不甘心自己在这一地区全部利益的丧失,因此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英国最初积极支持阿拉伯国家反对美国支持的以色列以维护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但是,随着美国势力的介入和加强,英美之间就巴勒斯坦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在战后经济必须依赖美国扶持的英国不得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而放弃支持阿拉伯国家,并最终退出了对巴勒斯坦的争夺.  相似文献   

4.
1947年到1950年美苏两国对犹太人的共同支持,是以色列得以建国并站稳脚跟的关键因素。美苏是战后冷战对抗的主要大国,对犹太人的支持均是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美苏支犹排阿的巴勒斯坦分治政策,对美国而言是权宜之计,对苏联则是实用主义外交。两国都是为了排挤英国,且对经历二战浩劫的犹太人抱有同情。  相似文献   

5.
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均属于历史上的巴勒斯坦地区,是经1921年英国的划分和1947年联合国分治决议而形成当前一分为三的局面.约旦是影响巴勒斯坦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1948年以来.约旦对巴勒斯坦的政策经历了约旦化、巴勒斯坦化、支持巴以和谈三个阶段.在约旦关注巴勒斯坦问题的背后,隐藏着约旦王室久存的"哈希姆情结".约旦与巴勒斯坦之间的摩擦,反映了约旦民族主义和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的矛盾.巴勒斯坦问题的演进,对约旦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阿克萨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仅次于麦加禁寺和麦地那圣寺的第三大清真寺,在世界穆斯林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作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千年传统的重要象征,无论物质文化层面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阿克萨清真寺都是巴勒斯坦国家的核心利益所在,是其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以色列全面执行联合国关于巴以争端的有关决议,从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巴勒斯坦领土撤出,是实现中东和平的关键所在。没有阿克萨清真寺,就没有巴勒斯坦,没有阿克萨清真寺的安宁,就难有中东的持久和平,因此,阿克萨清真寺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表面上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双方在耶路撒冷、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巴勒斯坦建国等关键性问题的严重分歧导致了巴以和谈屡陷困境,而笔者以为,和谈困境根源于两大民族主义思潮--犹太民族主义与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的内在对立.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上台的艾德礼工党政府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政策变化,分析在巴勒斯坦问题上英美关系的发展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关系的影响,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对美国外交的走向对英国发展的影响及得失.  相似文献   

9.
公元135年,犹太人被罗马帝国逐出巴勒斯坦,从此他们便失去了家园,失去了独立。除在巴勒斯坦北部山区留下极少数外,绝大多数犹太人被迫逃亡,开始了充满苦难的世界大流散的历史。全球大部分地区都留下了犹太人的足迹。约在北宋年间有一批犹太人来到中国开封,并定居下来。从135年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长达1800多年,以欧洲为主的反犹、  相似文献   

10.
13世纪末英国国王驱逐了境内所有的犹太人,此后三个多世纪犹太人在英国几乎销声匿迹.16世纪的宗教改革,使信奉新教的英国人中出现亲犹倾向;出于宗教原因和经济原因,人们开始考虑重新接纳犹太人问题.17世纪,克伦威尔出于政治原因而把接纳犹太人问题提上了日程,加上犹太人自身的努力,从17世纪中叶起,犹太人被允许重新进入英国,并成为促进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在华盛顿会议上,关于山东问题,英国对日本的态度是既“遏制”又“协调”,改变了在巴黎和会上一味充当日本“帮凶”的错误做法。“遏制”的一面体现在:要求日本向中国归还胶州租借地和铁路;所有日军和日本警察从铁路撤退;胶州租借地国际化;日本同意国库券赎路的方式。“协调”的一面体现在:在铁路人事问题上,要求中方对日本让步。   相似文献   

12.
巴勒斯坦是中东的一个组成部分 ,历史上有许多民族曾生活在那里 ,特别是自希腊、罗马以来 ,该地区的政治所属历经变化 ,不同民族都曾对之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然而就历史联系而言 ,没有任何一个其他民族像犹太民族那样对巴勒斯坦抱有持之不渝的追求 ,犹太人不仅将其视为自身文明的发源地 ,而且历经几千年的散居生活都无法割舍与之的联系。了解和认识犹太民族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历史联系及犹太民族对这片土地所属问题的态度 ,对于我们今天了解以巴冲突的由来有特别的意义 ,本文对此问题试做一定的剖析。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英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国际迁移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科技骨干;二战后英国实力的整体下滑使其人才流失的趋势不可逆转,而美国的人才智库则不断被充实。英国科技人力资源移民美国的历史体现了英、美两国国力的兴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人力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已成不可阻挡的趋势。知识创新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实行自给自足的人才政策,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凭人才引进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出台与改革相关政策、制度以提高本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素质,吸引国际化高端人才并推动本国人力资源回流,必将成为关系各国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犹太民族基金是一个旨在巴勒斯坦及其附近地区为犹太人赎买土地的非政府组织,是犹太民族主义者推行殖民化进程的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其形成有着复杂的政治与社会背景,经历了长期的孕育过程。犹太民族基金的实践活动对现代以色列建国和深层次理解以、巴冲突的根源等重大问题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二战期间,英犹双方做出政策调整,即英国由原来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调整为限制犹太移民入境,而犹太复国主义者由原来与英国完全合作调整为与英国既合作又对抗。英犹关系的调整不仅对英国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构成威胁,而且对犹太民族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英国与欧共体预算矛盾是指英国加入欧共体后,对欧共体预算缴纳大于它从欧共体预算所得,要求改变其净缴纳国地位而与欧共体发生的矛盾。英国与欧共体的预算矛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加入欧共体谈判之时。预算矛盾的成因有多方面,主要有欧共体在英国加入之前先行制定的预算制度的约束、英国自身经济结构的不利因素、法国的阻挠、英国谈判策略有失误之处等。英国与欧共体预算矛盾的产生对其后英国与欧共体关系发生了重大影响,与欧洲一体化进程亦有联系。  相似文献   

17.
英帝国肇始阶段,涉海文学提出“人口过剩”及如何建立“海上帝国”等主张,从理论上探索英国向外扩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帝国上升时期,涉海文学通过鲁滨孙等殖民者的海外垦殖实践,为英国民众勾画帝国构建的基本路径。英国攫取世界霸权以后,涉海文学则为帝国价值观念和统治秩序进行合法化辩护。英国涉海文学由此实现从文化叙事向政治功能的转变,从文本和意识形态层面参与了帝国构建。  相似文献   

18.
移民问题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社会问题之一。英国官方针对移民提出的“英国归属”认同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萨尔曼·拉什迪与莫尼卡·阿里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发表的作品《撒旦诗篇》、《砖巷》中,对穆斯林移民寻求文化归属的经历进行了书写。两位作家从移民族群的角度出发,对官方三种“英国归属”认同模式中存在的“排斥”逻辑和“强制同化”逻辑展开批评,以他们为代表的英国族裔文学开拓了建构以文化多样性为特征的英国民族认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历史上的第一帝国,英国政府采取了重商主义的政策,领导了全球的商贸活动。统一的王国,较优良的自然条件,劳动力最早的工业化,经营贸易所需的金融手段和技能的率先稳定的积累,农业的发展以及民众对政府政策的支持,尤其是英国有一个有悟性的贵族领导的财政政府对英国海外贸易持续而有力的支持,使得英国超过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等欧洲竞争对手,在全球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英国成功的主要条件。同时,英国经济的增长、国家的安全以及王国的一体化又归功于全球贸易、海军力量和海外殖民地的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