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机构洗钱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大,流动性和隐蔽性强,国际化、专业化、科技化以及有组织性和独立性等特点。从事洗钱犯罪的金融机构在整个洗钱犯罪中经历了由"从犯"到"主犯"再到受益人的角色演变,对洗钱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有关部门可以从增设禁止性规定,提高洗钱犯罪成本,建立健全金融法律制度和反洗钱运行机制等方面,加强对金融机构洗钱犯罪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2.
洗钱犯罪是最典型的"国际犯罪",它不仅扰乱了各国的金融管理秩序,而且腐蚀了各职能部门的人员,更促使了"上游犯罪"的发生.目前,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限定于贩毒、黑社会、恐怖活动、走私四种特定的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采取提供资金账户等方法掩饰、隐瞒这四种特定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行为;犯罪主体为自然人和单位;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我国应建立配套金融法规,充分发挥金融系统和相关机构在反洗钱中的预防作用,完善反洗钱刑事立法,扩大上游犯罪的范围,加大对洗钱犯罪的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3.
网络洗钱犯罪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网络和计算机数据,隐瞒或掩饰犯罪收益所得并使之成为表面来源合法的所有犯罪活动和过程的总称,它是洗钱犯罪的新形式、新类型。由于兼顾“网络”与“洗钱”两个因素,与传统洗钱方式相比具有更高的匿名性,涉及范围更广,社会危害性更大,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网络洗钱犯罪,必须从网络证据的法定化、网络证据刑事管辖权的界定、扩大网络洗钱上游犯罪的范围、明确网络洗钱犯罪主体等方面加以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4.
比较国内外刑法对于洗钱行为方式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第一,洗钱行为表述的侧重点和表述特点不同.第二,对行为对象表现形式的规定不同.第三,与洗钱犯罪相关的其他犯罪的规定不同.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发展,世界范围内的贩毒、走私、恐怖活动、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贪污受贿等犯罪的发生与日俱增,对其获得的非法收益进行洗钱的洗钱犯罪也成了全世界的公害.文章介绍了洗钱犯罪的概念、特征及其认定,着重提出了针对洗钱犯罪的对策:一是完善我国的反洗钱刑事立法;二是完善我国的金融服务及立法,加强对黑钱流动的监管;三是加强洗钱犯罪的预防;四是加强对洗钱犯罪的打击;五是加强国际间的协作与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6.
洗钱罪是一种新型的国际犯罪.从国外洗钱罪案例入手,阐析了我国洗钱犯罪客体、洗钱犯罪的客观要件、洗钱犯罪主体和洗钱犯罪的主现要件,提出了应付洗钱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洗钱犯罪是一种跨国性犯罪。洗钱行为与国际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犯罪、国家公职人员渎职犯罪等相勾结,严重挑战着国际经济、政治和社会秩序,已成为影响国际和平与发展的“毒瘤”。因此,对洗钱犯罪必须加强打击力度。本文根据洗钱犯罪案件的特点,总结了当前我国洗钱案件的侦查方法与措施,为有限地开展洗钱案件侦查,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8.
论洗钱罪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洗钱罪是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犯罪之一.对于我国控制洗钱犯罪以及在控制洗钱方面进行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但是,洗钱罪的规定尚有不完善之处.本文从扩大洗钱罪上游犯罪的范围,对洗钱罪主观方面"明知"程度进行界定,以及对洗钱罪主体范围进行讨论等几方面,对完善我国洗钱罪的立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洗钱是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复杂的高智商犯罪。而深入系统地研究、借鉴国际社会反洗钱犯罪立法的经验,进一步规范我国刑法洗钱罪的罪名体系;适当扩大洗钱罪的范围,将清洗贪污贿赂的行为纳入其中;增加规定"混合没收"的没收方式,完善我国反洗钱刑事立法。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和国际合作,建立国际司法协助,将有利于遏制洗钱犯罪。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发展,跨国洗钱犯罪对国际社会各国具有极大的危害,跨国洗钱活动也不断出现的各种新的洗钱方式、方法。对此,国际社会不断完善反跨国洗钱犯罪的立法,以加强反跨国洗钱犯罪的国际合作。我国也应加强反跨国洗钱犯罪立法建设,积极进行跨国洗钱犯罪的控制和预防。  相似文献   

11.
浅析我国洗钱犯罪的现状、特点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洗钱是国际化的重要犯罪活动之一,已经影响了世界各国国家安全和经济的正常发展,成了全世界各国政府和金融界的心病.随着我国金融业走向国际化,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洗钱犯罪活动也日趋猖獗,成了腐败、贩毒、走私等各种犯罪活动的销赃渠道.为此探讨了我国洗钱犯罪的现状、特点,并对其犯罪特点作出了具体分析,以更加有助于制定预防和打击洗钱犯罪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2.
康树华 《南都学坛》2006,26(4):81-89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毒品犯罪和走私犯罪的猖獗,洗钱犯罪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成为全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针对我国洗钱犯罪的状况和不同类型,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认真梳理有关现行立法,提高立法档次,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一个科学的反洗钱机制,维护国家的经济、社会安全;二是加强金融领域的监督管理,尽早建立“打击金融犯罪网络”,协调各有关部门共同采取行动,密切注视我国乃至全球各地巨额资金的流动情况,确保我国金融流通领域的安全;三是应根据洗钱犯罪的跨国性特点,加强国际间合作,必要时封闭与非法活动有联系的国际金融业务,遏制国际洗钱行为,以表明我国政府在对待洗钱犯罪问题上的鲜明立场和态度,推动世界范围内共同打击洗钱犯罪。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日益猖獗的毒品犯罪、走私犯罪等行为所获得的高额非法收入极易引起警方和税务官员的注意,犯罪分子为掩饰、隐瞒非法收入的来源和性质采用各种渠道和方式洗钱,从而使洗钱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分析洗钱犯罪的特征、要件,探讨我国当前洗钱犯罪的具体表现及反洗钱犯罪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我国当前的反洗钱对策,对充分认识洗钱的危害,乃至有效打击洗钱犯罪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洗钱犯罪掩饰、隐瞒了毒品犯罪、黑社会犯罪、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的性质和来源,破坏了金融秩序和司法活动,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本文在考察洗钱罪的来源和确立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际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人员往来、商品的运送、资金的流动、信息的取得、服务的提供日益"国际化",洗钱活动也日益"跨国化"。洗钱是一种犯罪,同时掩盖并助长其它犯罪,影响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滋生腐败甚至影响政治稳定。遏制和打击洗钱犯罪,特别是跨国犯罪,一个有效的措施就是需要国际间的合作。我国在加强反洗钱国际合作中需要全面参与反洗钱的合作机制,加强反洗钱信息情报交流,灵活对待追缴赃款的分割问题,树立司法文明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6.
《刑法修正案(十一)》修改完善了洗钱罪的刑法规定,删除了"明知""协助"等表述,从而改变了洗钱罪的内涵和外延.一方面,"明知"表述的去除使得洗钱罪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另一方面,"协助"表述的去除将自洗钱这种新的犯罪类型引入洗钱罪中.在自洗钱罪名认定时,要严格区分自洗钱行为与不需要处罚的事后行为,从而实现在扩大洗钱罪合法适用的同时保持其教义学的自洽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第一部《反洗钱法》的正式实施,我国对洗钱犯罪的战斗已经打响。《反洗钱法》的制定有利于及时发现洗钱活动,追查并没收犯罪所得,遏制洗钱犯罪及其上游犯罪,维护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消除洗钱行为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潜在金融风险和法律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有利于发现和切断资助犯罪行为的资金来源和渠道,防范新的犯罪行为;有利于保护上游犯罪受害人的财产权,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正义;有利于参与反洗钱国际合作,维护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但是与国外成熟的反洗钱金融监管水平相比我们尚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从洗钱的概念入手探讨我国《反洗钱法》还有需完善的地方,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银行业反洗钱困境和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洗钱不仅影响我国的金融安全,而且严重危害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银行业以货币资金为主要经营对象,最易被洗钱分子利用。为预防洗钱,遏制洗钱犯罪,文章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从银行业角度出发,对当前反洗钱面临的制度和现实困境及其相应的突破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对银行业的反洗钱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非传统安全犯罪包含两部分,有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直接表现为一种犯罪行为,例如毒品走私、贩运人口、海盗、跨国洗钱、恐怖主义等;另有一些非传统安全与犯罪有一定联系,可以称之为"涉非传统安全犯罪",但它们不能等同于非传统安全犯罪,必须借助于合理的机制和程序对其进行甄别和筛选。非传统安全犯罪有相较于一般犯罪的特别之处。研究非传统安全犯罪必然对治理这些犯罪的刑事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安全法治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贸易洗钱行为是指为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来源及其性质或者掩饰、隐瞒恐怖活动融资的真实去向,通过虚构的交易事实使行为人及其相对人对所转移洗钱的资产享有表面上合法的财产权利的行为。贸易洗钱发轫于交易之动机,形成于贸易之过程,终结于贸易之结算,既实现了洗钱目的又很难为人觉察。规制贸易洗钱犯罪,重点在于完善反洗钱法律体系,加强国际反贸易洗钱合作,强化反贸易洗钱的内控机制,并在大数据技术和理念下完善反贸易洗钱行为的技术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