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浦东开发,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浦东农村劳动力转移集聚的现状以及浦东开发总体规划,对浦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和相应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浦东新区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 1993年,浦东新区32个乡镇总人口 75.6万人,农业人口约46万人,占60%,农村劳动力约26万人,约占农业人口60%,其中,已达养老年龄者(新区征地安置时的政策口径为男55周岁、女45周岁以上)占24.5%,在校学生占2.1%,其余占73.4%。 从产业分布看,不包括外出和闲散劳动力在内,第一产业约占劳动力总数的1/4,第  相似文献   

2.
全国人大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杨云彦教授指出: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入沿海地区和城镇地区,既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迁为城市化提供了动力。为此,应不失时机推进城市化,加快人口与劳动力转移,为已经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提供融入城市社会的渠道和政策环境。在人口的流动迁移过程中,促进了信息、技术的交流,劳动力素质得到提升,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利的人口环境。应按照城市  相似文献   

3.
一、为什么要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及交通建设与耕地占用的关系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于耕地的潜在威胁,当前是国际性的发展问题.“各国和世界领袖人物都公认存在这些问题”,城市化、工业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同一过程.农业劳力转移通常表现为2个方面.一是一个国家与地区城市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二是农村劳力就地实现产业转移或实行兼业化.无论何种过程农业劳动力转移导致的非农业建设与耕地占用都是息息相关的.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正处在农业劳动力大量不断转移,城市化与农村非农化水平不断提高,这样一个特征非常显著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历史阶段可预计持续到下世纪中叶,甚至中叶以后.在1982年和1990年2次人口普查期间,我国城市人口比  相似文献   

4.
徐延辉  魏亚蕊 《西北人口》2010,31(5):29-34,40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必然趋势,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就地转移和向城市转移是主要转移方式。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城市吸纳就业能力的下降,对外劳务输出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第三条道路"。本文以河南省濮阳市的T村为个案,利用劳动力迁移理论,探讨了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跨境就业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转型时期的农村人口城市化与非农化滞后问题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进入转型时期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和非农化总体上比转型期之前明显加快,但是,城市化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与非农化水平,而且进入90年代以后,城市化与非农化都出现了趋于滞缓的新变化。体制型的城市化滞后必然导致非农化转移滞缓。新世纪来临之际,中国必须加快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与非农化的新一轮再推进,大力促进城市化推动型的城乡劳动力转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经济商品化,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国家,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笔者试图通过对神后、方山两个农村集镇的调查分析,对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发展滞后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主要根据对浙江省柯桥、柳市两镇的抽样调查,探讨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和向城镇转移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加快发达地区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模式─—龙港模式,在中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中有着多方面积极作用,可以加快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对外来人口进入小城镇应持积极欢迎的态度。温州龙港“农民城”在短时间内发育为小城镇,即是生动的例证。  相似文献   

9.
九十年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作用与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90年代中国经济稳步快速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峰回路转,走出 80年代的阴影,开始新一轮的转移。本文主要根据已有调查结果分析了90年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总量、方式、产业、人口学等方面出现的新特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对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实质性提高的作用,最后探讨今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战略问题。“只有减少农民 ,才能富裕农民” ,必须拓宽渠道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市化紧密相关 ,建设小城镇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人口因素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可忽视。与人口数量相比 ,人口素质目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引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协调度概念,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综合水平与城市化综合水平协调度测度模型,以吉林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近10年来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与城市化从不协调转变为协调,协调度界于Ⅰ类~Ⅵ类之间,说明两者之间协调度存在着波动性。1997~2002年,吉林省在特殊历史背景和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国有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使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拉力减弱,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错位,为不协调时期;2003年以后,政府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协调关系的加强,使得协调度从2002年的Ⅵ类失调型转变为Ⅰ类协调型。  相似文献   

12.
The non-agriculturalization of rural labors,which has caught much research attention,is an ecessary phenomenon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owever, conflicts exsitson some basic issues due to the disagreement on the concept and data of the rural non-agricultural labor force,and there is alack of systemic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potentials of rural labor’s non-agricultural transfer in the future. By predicting the changing trend of future rural labor force, the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labors, and the trend of rural labor’s non-agricultural transfer, this paper estimated the potentials of Chinese rural labor’s non-agricultural transfer in the next 20 years. It found that the surplus labors in the countryside will decrease annually, and its total number will range between 100 million and 250 million by 2030. Although there is still some increase potential of the stock of rural labor’s non-agricultural transfer in the near future, its increase will approach to zero in 10 years, and rural transferrable surplus labor will also approach to zero in about 5 to 10 years.  相似文献   

13.
未来2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潜力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学术界对此研究很多,然而由于对农村非农化劳动力的概念以及基本数据等方面存在不统一等问题,因此一些基本研究存在较大的争议,而关于未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潜力则缺乏专门的系统定量研究。本文通过未来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变动预测、农业劳动力需求预测以及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趋势分析及综合比较,测算了中国未来20年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潜力,研究发现,未来中国农村每年农业剩余的劳动力规模将逐年减少,到2030年农村剩余总的劳动力将在1亿~2.5亿之间。而近期内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存量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因为其在今后10年内将超过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潜力,从而增长将会趋于停止,同时农村剩余的可供转移的劳动力也将在5~10年内趋于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计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到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通过用计量方法对中国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艰巨 ,劳动力的转移与农业发展的息息相关 ;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工业化与城镇化 ,以及二者的互动发展 ;第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化、城镇化存在的偏差。  相似文献   

15.
Rapid growth and globalization of the domestic economy have dramatically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in China,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challeng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sing a multistate model accounting for distributional aspects of age, sex, education, and migration in rural and urban regions, we estimate the magnitude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rough 2030 and examine some major associated sustainability issu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for a range of assumptions, China’s urban population will nearly double from 2000 to 2030; (2) the labor force will constitute a larger share of total population in urban areas than rural due to internal migration of younger workers—this appears particularly true for the mega-urban metropolises of Beijing and Shanghai; (3) rural populations will experience more aging than urban; and (4) level of education among China’s rural labor force will remain low, which could pressure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al transition from an agricultural to a service-based economy.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村,成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在加快发展小城镇的基础上,能否促进其再就业已成为我国农村改革成败的关键.本文通过对甘肃小城镇发展现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2009—2013年省级层面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镇化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两者交互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越好;农村劳动力转入越多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越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会更加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推动我国经济均衡跨越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再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能否解决好其再就业问题成为中国农村改革成败的关键。本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城市化对解决剩余劳动力的效果、承包制和户籍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政府基层组织对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以及国际劳务输出等方面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由于城乡之间卫生体制的差异,卫生资源城乡分布不均,历史上浦东新区城乡形成了各自独立的两大医疗保障格局。新区农村实行的主要是合作医疗的保障制度,与城市相对完善的基本医疗保障体制相比,二者的保障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随着浦东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的城乡两大体系已越来越不适应浦东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本文较系统地提出了上海浦东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一体化的发展策略,通过积极的制度创新,为二元结构向一体化结构的转变搭建过渡的阶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