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如所周知,积多年来艰苦卓绝的共同努力,一个人口低生育和低增长的时代已在中国大陆出现。一方面,我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另一方面,根据美国著名人口学家安斯利·寇尔(A.coale)教授对人口转变阶段的划分标准,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指标已符合人口转变现代阶段的规范——1996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的结果表  相似文献   

2.
<正> 目前,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对控制人口增长的认识不断提高,抓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不断增强,把抓计划生育工作列入了重要日程。为使我国到本世纪末把人口总数控制在12亿以内,如何运用统计手段指导工作,给领导当好参谋,是一个实际工作问题。下面就对人口出生指标如何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些不成熟的见解,供探讨。一、对现行人口出生统计指标的看法1.人口出生数(率)是国家人口统计的一项重要指标。人口出生数(率)是反映生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就全国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人口总量的变化受人口的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的影响,即受出生、死亡和迁出、迁入的影响。目前,我国人口的国际间迁移变动极其微小,人口自然变动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在构成人口自然变动的出生和死亡这两个因素中,人口出生是主要因素。解放以来,由于我国优越的社会制度,人口死亡率大  相似文献   

3.
人口增长的长期过程一直是充满困惑与引发争论的话题,将人类复归到生态系统的普通成员,按照生态学逻辑构建一个由替代生育率内生引导、人口容量外生制约的人口增长新模型,以代替用具体社会经济因子解释短周期人口变动的传统思路,探讨生育率转变的一般模式及人口发展的长期趋势。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人口已经或正在经历着第一次、第二次生育率转变,全球生育率演变可以聚类为欧美、亚非拉、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东亚四种区域模式;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在短短的三十年内完整经历了两次生育率转变。极限替代生育率是生育率演变的长期目标,但当前已有一些国家跌破更替水平,这也许会成为各个国家的普遍经历,预示着人口容量约束的日益显性化;世界及主要国家的人口规模正在日益逼近其容量极限,并会在惯性驱动下突破容量限制,达到峰值后再以负增长方式趋近人口容量,同期的生育率也将向极限替代生育率递增复归。按趋势模拟世界和中国的可持续人口容量分别约为65亿人和12亿人。研究设计出测量人口增长惯性的新指标——人口增长惯性系数,它是生育率与实时替代生育率之比或出生率与死亡率之比,相比常用的人口惯性因子更为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4.
经过二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已经在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就。1995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降到2.0,达到更替水平,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降至17.43‰和10.95‰,人口数量增长已由过去的高生育率导致的人口过快增长。转变为由人口年龄结构导致的人口惯性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着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外部环境。过去在高生育率条件下,以计划经济为模式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以降低妇女生育率、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为  相似文献   

5.
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业人口转化,这是正在我国农村发生着的深刻人口变动.这一变动已经或者将会给农村人口控制带来什么影响?我国农业人口转移与农村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关系如何?本文主要根据我们在上海郊区农村所作的有关调查,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1954—2005年新疆兵团人口发展特点及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月兰  汪学华 《西北人口》2008,29(1):98-102
本文从人口增长变动、人口分布、人口构成等方面分析了新疆兵团人口的发展特点.并进一步提出了制约兵团人口发展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50多年来兵团人口增长迅速,人口总数中,省际人口迁移量大且占有重要的地位: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实现了转变,出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率;人口分布不均;总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就业人口趋于减少,劳动力资源的供蛤严重不足。制约兵团人口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自然环境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低。  相似文献   

7.
尹文耀  叶宁 《人口研究》2008,32(2):36-44
我们通过对杭州市人口变动态势研究发现,杭州市人口发展的机制、发展的方式、发展的内容、发展所涉及的范围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更长远的视野看,杭州市人口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主要标志是:生育率处于超低水平,人口内在自然增长转变已经完成,人口发展方式由自然增长的数量扩张为主,转变为质量提高和结构转变为主,从过程到结果表现为一种全方位转型,可简称为"人口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的人口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社会和人口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的低生育率和长寿水平都已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本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生育率、死亡率的重大转变,刻画我国人口转变的主要特征,讨论我国未来人口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中国所经历的迅速而重大的人口转变,在人类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伟大的实践创造出伟大的模式。中国特色的人口转变为世界人口转变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口转变必将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留下波澜壮阔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连续多年全面完成人口控制指标和工作任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计划生育率不断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达到1.3左右的极低值,四个城区已连续四年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全市已实现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为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但是,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生育工作又面临许多新的困…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使得劳动负担逐渐下降,这对于储蓄水平的上升和劳动力投入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我国劳动负担比与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劳动负担比每下降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将提高1.06个百分点,在过去的30年里劳动负担降低累计带来的经济增长占总增长的27.23%。通过计量检验证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所产生的促进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是存在的。由此我们推断,由于未来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向人口老龄化,劳动负担逐步上升,这将会对未来的经济增长造成制约。利用未来10~20年时间较轻的劳动负担的机遇期,我们应当建立良好的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以及制定积极的人口政策,调整当前生育政策、适时执行宏观经济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来应对已发生的、正在进行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经济继续保持强有力的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1.
超低生育水平的诠释和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希哲 《人口研究》2008,32(3):34-39
1 上海的超低生育水平及其影响 上海是我国最早开始人口转变的地区,也是目前我国生育水平最低的地区之一.自1993年上海的人口自然变动呈现负增长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户籍女性人口的总和生育率长期稳定在0.8左右.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人口普查数据,根据粗出生率与总和生育率的关系与特征,构建了人口年龄结构系数及其对粗出生率变动影响的贡献率指标,分析了建国以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949—1979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很小;1980—1993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迅速上升,年龄结构的贡献率增大;1994—2008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趋于下降,人口惯性势能在减弱;2009—2011年,受80—90年代出生高峰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出生率的影响再次凸显,年龄结构的贡献率迅速增大。从年龄别生育率逐年下降的特点,也可以证明近年推动我国人口增长的力量主要是由于年龄结构带来的惯性增长。  相似文献   

13.
从2000年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状况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于弘文 《人口研究》2001,25(4):12-18
第五次人口普查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 ,也是世纪之交的一次国情国力调查。本文根据 31个省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 ,对我国 2 0年来人口变化、发展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纵观人口状况的这些变化特点 ,都与人口的迁移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低生育水平的逐渐稳定 ,低出生、低死亡和低自然增长的趋势已经形成 ,人口自然变动对人口各种结构的影响逐渐减弱。随着省际之间、城乡之间人口的迁移流动日趋频繁 ,人口的机械变动对人口各种结构的影响将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4.
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与胡鞍钢博士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谦  郭震威 《人口研究》2001,25(1):20-23
在我国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现有的理论研究还不能完全揭示人口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现有的实证研究往往因为数据质量不佳、定性分析失当、定量分析欠妥等原因,尚不能准确反映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有关指标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5.
纵观30年来苏州人口数量变动轨迹,与全国大体相似,都经历了由高到低的发展过程,只是苏州市的人口转变比全国的平均进程开始得更早些,且呈现出人口自然变动由徘徊波动到平稳下降;户籍人口增长主要是机械增长;常住人口阶段型增幅差异明显;城乡人口增长空间分布总体均衡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人口与计生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这一历史性转变标志着我国人口与计生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时期。新时期做好人  相似文献   

17.
研究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的重要成果邬沧萍,阚延河正当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的伟大历史时刻,我国迎来了举世瞩目的12亿人口日,而且目前人口增长的势头依然强劲。与此同时,中国人口学者孜孜以求的使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  相似文献   

18.
截止到199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公报发表,80年代全国大陆历年人口总数与自然变动指标,国家统计局都已公布。仅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0年代全国历年人口数与自然变动指标来分析,是不难得出80年代较70年代末人口增长控制呈反弹态势的结论。 1990年人口普查时的全国大陆总人口(以下特指全国人口)113368万,相对1982年人口普查时的全国总人口100818万,只要稍加推算,客观数值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1982年人口普查之后的历年全国人口数与自然变动指标普遍偏低。尤其是1988年至1990年的三年间,自然变动指标差异则更加明显。准确地推算两次人口普查间的历年全国人口数与自然变动指标,既是科学分析80年代人口控制的基本依据,也是80年代人口增长控制呈反弹态势的数据说明。  相似文献   

19.
人口迁移的城镇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迁移的城镇化效应朱宝树过去关于人口迁移对人口城镇化影响的研究侧重于注意城镇人口数量增长中迁移增长所占的份额,但是,由于反映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因此,在分析人口迁移对城镇化的影响时,不但要注意城镇人口数量的迁移变动,而...  相似文献   

20.
马妍  刘爽 《人口学刊》2011,(1):16-23
综合运用建国60年以来的人口自然变动以及生育和死亡转变的数据,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通过聚类分析刻画我国省级人口转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进程。时间序列聚类的结果表明,各省的生育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变动的转变过程具有不同步性,转变模式各具特色;而多时点连续聚类的结果充分体现了我国省级人口转变在空间上的扩散过程和在时间上的推移过程,以及省级人口转变趋同的速度不断加快的特点。此外,对省级人口转变和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一致性的比较,反映出两者既有一致性也有非一致性,社会经济发展对省级人口转变时空演变进程有一定的影响,但非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