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论传统文化对中国农民生育决策的影响罗蓉目前,占总人口77.6%(1993年)的农村人口的生育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在农村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中,经济因素固然是个主要因素,但对深受传统文化儒染的中国农民来说,文化因素对其生育决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  相似文献   

2.
乡村生育中男性偏好的社会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生育中男性偏好根本理由不在经济、制度、心理等方面,我国农村受儒家生育文化的广泛影响,形成了与之一脉相承的生育俗文化,它潜在规范制约着人们的伦理道德和作风行为。这种传统生育文化,以及由它营造的民间风俗为农民生育选择设置了多个问题情境,构造了农民生育心态上的趋同现象,并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强力作用下催生出农民偏好男性的生育行为。  相似文献   

3.
控制人口数量 ,需要降低生育率 ,实现生育转变。只有实现生育观念的转变 ,才能说完成了生育转变。农村传统生育观念有其形成和存在的环境 ,其转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计生工作“三结合”活动的开展 ,正是通过利益导向对农民生育观念的影响 ,引导、加速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 ,形成新的农村生育文化。吉林省农村生育率的下降并保持低水平稳定、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 ,证明了“三结合”这种计生工作模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传统生育文化与计划生育之间的妇女金安融中国计划生育工作虽然已开展多年,但几千年来形成的生育文化至今仍禁锢着广大农民的思想,左右着农民的生育行为。重男轻女是传统生育文化的核心内容,各种“传宗接代”,“养儿防老”,追求“儿女双全”,“多子多福”等偏见从不...  相似文献   

5.
“三结合”的发展与农民传统生育观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众所周知 ,生育行为是受生育意愿的影响 ,而中国农民生育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计划生育“三结合”作为以利益导向为特点的新型人口控制的工作模式 ,其运行带来一个极好的“附属效应” ,即加快了农民生育观转变的进程。因此本文意在分析“三结合”的深化发展对促进农民传统生育观转变的作用。一、农民传统生育观及转变的条件生育动机源于生育需求 ,生育需求又受生育观念 (也称生育文化 )的影响。中国农民传统的生育观是传统经济和传统社会的文化体现 ,受家庭文化和村落文化的影响。家 (族 )文化注解着农民生育最原本意义 ,村…  相似文献   

6.
论独生子女产生机制的城乡差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独生子女产生机制的城乡差别陈俊杰中国农村长期是小农经济社会。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深深地烙印了农民一整套对于生育的需求与看法──他们的生育观念。许多研究揭示,农民脑海深层的观念世界是二元的.他们觉得,人生不只有今世,还有来生;有阳间,还有阴曹。来世里日...  相似文献   

7.
人们的生育决策是一个诸多因素作用的社会心理过程。一定的观念形态,特别是传统的民俗性的生育文化,对人们的生育行为,尤其是对广大农民的生育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传统生育文化对生育心理的影响,对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传统生育文化主要内容1.家文化在中国,最重视家的建设,历史上,一直把修身、齐家和治国平天下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家为细胞,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长制宗族、宗法关系。由于家庭具有生产、生育、赡养老人的职能,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财富直接表现为劳动力的相加。加之子继父…  相似文献   

8.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由于传统文化在农民的意识中根深蒂固,而且性别偏好在农村显然比在城市显著,故研究者的眼光多放在农村。性别偏好是中国农民生育需求的核心所在,最难触动。以往这方面的研究虽然从原因、表现、后果、解决措施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但大体是侧重在其原因以及研究性别偏好和生育性别选择所产生的影响上。本文利用对湖北部分县市的调查资料,对妇女生育行为、男孩偏好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加深对性别偏好和生育行为本身的研究,加深对观念,生育行为的动机、逻辑方面影响出生性别选择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三结合”──计生工作的新路刘忠英,刘绍沛,陈德刚计生工作的重点在农村,而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带领农民奔小康。如何把计划生育与农村奔小康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断探索总结,终于找到了两者结合的有效途径--汁划生育与发展经济相结...  相似文献   

10.
皖北皖南农民生育行为的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芒  孙中锋 《人口研究》2002,26(5):41-48
利用“皖北皖南生育水平差异比较研究”项目第一阶段调查资料 ,对安徽省南北农民生育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与研究 ,认为皖北皖南农民生育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生育水平的高低是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影响农民生育行为的诸多因素中 ,经济、社会、文化和计划生育是影响农村家庭生育行为 ,进而制约生育水平的四大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生育文化的传播、转型、替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村社区两种生育文化交织传播的现实文化总是在传播之中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作为文化之魂的价值观念及由此形成的行为规范总是在纵向和横向传播着。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它也处于演化之中。生育文化亦然。如果我们期望把一种新的生育文化渗透到传统的生育文化中去...  相似文献   

12.
农民生育的文化边际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进入低生育水平的90年代后,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新一轮以生育的性别为焦点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严峻挑战,本文正是对于这一挑战的理论思考。文章从社会人口学的角度,提出了关于农民生育文化边际性的理论命题,认为性别是农民生育的核心内容。“生一个男孩”体现了现阶段大多数农民在生育问题上最基本的价值性需求,是他们难以逾越的文化边界,有着文化深层结构上长期的稳定性。在农村人口控制中,我们应该坦然承认农民生育的文化边际性,并考虑将它作为日后制定人口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将计划生育的正当性建立在文化合理性的基础之上,使宏观的“抓紧”,更有可能真正落实为基层的“抓好”,尽可能地减少政策实施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李芬 《南方人口》2005,20(4):25-30
本文通过在海南省海口市近郊农村的实地调查指出,农村宗族现象的存在、社会保险制度的不健全、家庭老年人的压力和社区控制的失灵既使传统社区生育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又强化了村民们的传统生育意愿与行为,而传统社区生育文化与村民生育意愿、行为相互建构、相互支持,从而导致社区出生性别比失调.应发挥农村社区熟人社会的优势,将社区作为控制出生性别比升高的一个重要平台,大力提高女性地位,营造两性平等的社区氛围,通过各种措施重塑新的社区生育文化,从根本上解决出生性别比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农村传统陈腐的婚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先进生育文化取代陈腐观念将是一个长期斗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农村新型生育文化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搞突击、做表面文章,而应该制订规划、循序渐进、抓住目标、锲而不舍地进行。为此,在农村需要有一个群众能够经常接受教育的永久性的宣传活动阵地。应运而生的农村新型生育文化大院正是这样一种传播新型生育文化的好舞台,好载体。  相似文献   

15.
关爱今天的女孩.就是关爱中华民族的未来。黔西南针对女孩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和发展远低于男孩.尤其在农村养儿防老、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等中国几千年传统生育文化和农村较低生产力的现实状况.为大量建设和传播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们深入部分乡村调查研究,通过与一些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发现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主要有以下难点: ——传统的生育观念根深蒂固,相当数量的农民对节制生育有抵触情绪。据调查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认为生儿育女是个人的私事,愿意生几个就生几个,别人无权干涉。某村有个农民已经生育了二胎,还想生第三胎,乡村干部去做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的人口问题在农村,中国人口问题的出路在于占全国80%以上的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是人们的生育模式。目前,农民的生育模式同计划生育的要求相去甚远,这是造成计划生育成为“天下第一难事”的根源所在。一、当代农民的生育模式人口生育模式是在一定地区、一定群体内进行的对人们生育子女数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在一定文化结构的基础上形成,受人口规律的支配,以具体的人口生育率表现出来。中国农民要求子女数  相似文献   

18.
农村独女户放弃二胎生育指标的启示黄鑫楣在现行的生育政策与农民的生育意愿存在一定距离的情况下,浙江农村涌现了一大批放弃二胎生育指标,自愿终身只生一个孩子的独女户。1993年末统计,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5市共有42887对。1984年7月,浙江省...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高度重视发挥“人口文化大院”的惠民服务作用,成为人口计生工作“六大新阵地”,有效促进了农村群众转变传统生育观念、树立起新型生育文化。  相似文献   

20.
传统生育文化的惯性与人口控制的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众所周知,中国人口控制的难点在农村,表现为较普遍的二胎生育和早婚早育及多胎生育现象的大量存在。大多数超生行为都是在家庭决策基础上有意识发生的。影响家庭进行计划外生育决策的,既有社会和经济因素,又有文化和心理因素。本文试就文化因素展开分析,研究不同生育模式下的生育文化及其社会经济基础,探讨变传统生育文化为现代生育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