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月刊》1982年10月号发表了尤西林同志的《关于美学的对象》一文,读后很受启发。文中对于缺乏美学指导的艺术理论的批评,我以为是颇有现实意义的。但是,尤文所阐述的中心论点及其对许多同志的批评,包括对我本人的批评,都是我不能同意的。尤文一开头就说:“夏放同志除批评蒋孔阳同志之外,并对李泽厚同志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的研究路线提出了商榷。我以为,夏放同志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但他最后所提出的‘美化论’,实质并未超出蒋、马两同志的艺术中心说。这种囿于艺术谈美学的情况,是值得深思的,它反映了长期以来美学混同于艺术学的普遍状况;而这种被人们至今视为常  相似文献   

2.
蒋孔阳的美学——还原为审美现象的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孔阳有一个较高的逻辑起点,一开始就将美学与艺术学做了区别,确认美学的对象是审美关系。所谓审美关系有双重含义,一是作为无自己定性的派生性概念,一是作为有自己定性的本原性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并存,表明蒋孔阳美学存在着深刻矛盾。蒋孔阳美学的精华处是从后一概念出发,将审美关系当作一种方法论,对美与美感作出的分析,及所提出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这样富有创意的命题。蒋孔阳美学通过审美关系的讨论,将美还原为审美现象,从而摆脱了实践美学所面临的二元论的困境,走向了一元论。  相似文献   

3.
美学与艺术学不易分开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同为对艺术的感性认识这点上。然而,美学是以研究美为目的,以对感觉形象引起精神愉悦为基准,它是依附于欣赏二度艺术创造的层面上。而艺术学理论则要穿越艺术欣赏的层面,深入艺术进行原创性研究。艺术家经验的直觉思维带有审美因素,但美包含于形象创造之中。艺术家的直觉冲动与创造力,始源于对生命和灵魂的触摸,艺术对生命经验的表现,显示了对审美主体经验的遮覆与超越。艺术技法和表现手段是通过形象创造包蕴美,不属于美学范畴。艺术学理论与美学构成以作品欣赏为叠合的交叉关系,而艺术原创性研究则依赖于原初的艺术创造实践。中国古代艺术直观感悟的经验性理论,是原创性理论研究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4.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或者说是以审美关系为轴心为中介的美、审美和艺术三大部分的有机统一,这是周来祥同志近年来提出的观点.王一川同志在他的《美学对象不是"审美关系"》(载《江汉论坛》1985年第3期)一文中,对这一观点,特别是对"审美关系"这一概念的规定性提出了两条诘难:一是认为审美"'关系'是一个模糊概念,不宜用来指称美学研究的对象".二是指出把"审美"归属于"情感","实质上是把审美同生理、心理等同起来",把审美局限在心理领域,从而"遗忘了"社会实践".本文拟就此谈一点不同意见,以与王一川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5.
分析美学从三个方面推进了传统美学:反本质主义的美论;以审美特质和审美经验从客体和主体推进美论和美感论;面对当代艺术实践提出和研究艺术哲学的系列问题。面对当代艺术思潮的发展,拒绝宏大体系的构造,吸取分析哲学的思想和观点,从细部提出具体问题;推崇理性的学术批评,以学术共同体的智慧解决问题,是分析美学学术创造的基本方法。放弃本体论思维构造体系和话语的思路,淡化美学史的书写,重视美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在对当代艺术和审美现象的研究中提出新的问题。转变学术态度,重新认识学术批评的重要价值,推崇健康理性的学术批评,中国的美学研究方可开出新的局面和气象。  相似文献   

6.
所谓“文艺美学”,其实并不是一门学科,而是“文艺美学科目”。文艺美学可归属于文艺学、艺术学和美学:对各门文艺的美学思考是应用美学和哲学美学的重要内容;广义上讲的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研究领域一样,都是从美学分出的学科,文艺学(艺术学)也探讨文艺的美和审美问题,但重在分析各个艺术门类的艺术现象,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以指导文艺实践。  相似文献   

7.
蒋孔阳:实践美学的总结者与终结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辉 《江汉论坛》2006,3(6):121-124
蒋孔阳实践美学观的基本逻辑理路是:实践产生审美关系,美在审美关系中,美感是对美的反映,自然美是美的一种形态。蒋孔阳综合了前人的实践美学观,是实践美学的总结者,但这种综合使实践美学仍然存在着一系列弊病,并无力回应现代性审美活动的挑战,因此,实践美学已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8.
梁艳萍  聂运伟 《云梦学刊》2001,22(2):107-110
"创造美学"是蒋孔阳先生建构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美学学派.蒋孔阳美学体系所以卓然自成一家,就在于它的对于美与实践、美与创造、美与艺术和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独到的阐述和极具建树的概括,及其包容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蒋孔阳创造性地把"实践美学"推进、发展、延伸到"创造美学",拓展、丰富了"创造"概念在美学中的内涵,是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历史进程、研究现状、未来发展的思考性总结,也是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9.
蒋孔阳教授,四川省万县人,1923年生,著名的美学理论和美学史研究专家,因其独特的理论贡献,已被收入《世界名人录》第7-8卷和《当代名人录》第13卷。蒋孔阳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文艺理论教研室、美学研究室和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副会长、上海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协顾问、上海社联副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等职。 蒋先生1946年毕业于前中央政治大学,先在上海海光图书馆工作,1951年起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1986年起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蒋孔阳先生的美学研究涉及中国古典美学、西方近现代美学、比较美学、艺术哲学等众多领域。蒋先生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  相似文献   

10.
一波“美学热”的浪潮使十一亿人不再感到美学饥渴。水平不断提高的读者向美学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泛泛的介绍与本质问题的探讨不再引人注目的时候,彭立勋教授已把目光转移到审美心理、审美经验上来。中国美学界的这一重点转移的标志之一,用蒋孔阳先生的话来说,是“彭立勋的《美感心理研究》、陆一帆的《文艺心理学》等”。①为了使美学研究的横竿不断升高,彭立勋在完成《美感心理研究》之后不久,便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潜心美学研究;回国之后,又写出这本20余万字的《审美经验论》(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这是一部站在现代水平上探讨审美经验和艺术特点的专著。全书分为四编。第一编俯览审美经验研究在当代西方美学格局中的地位。第二编对当代各种审美经验理论作了综合评述,在肯定  相似文献   

11.
艺术随时代而变化,艺术科学随时代和艺术的变化而变化,这该是人所公认的定律.新时期开始时,追随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与艺术的变化,艺术科学自身提出了艺术学体系变革的问题.对艺术本性、如何正确认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及合理吸收西方现代美学、艺术学研究成果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使中国当代艺术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90年代以来,党中央提出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活和艺术发生了更大变化,向艺术科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加速着它的改造.应当看到,比起80年代艺术学体系的变革,90年代艺术科学的改造有更大的突破,因而也更为深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艺术生产形成了艺术产业——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使部分艺术作品具有了商品属性和经济价值,使大众艺术得以迅速发展,并改变着艺术批评的面貌.这一切,改变着人们的艺术观念,要求艺术学家对诸如艺术的社会本质及其社会作用、艺术生产方式的诸种形态、大众艺术的历史流变及在现今社会中的特殊地位、艺术批评的现代模式等问题,给以特别的关注和更为深入的研究,从而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完全符合现实艺术实际的艺术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劳承万的美学专著《审美中介论》,作为上海文艺出版社“文艺探索书系”之一种于1986年问世以来,得到国内著名美学家的较高评价和广大美学研究者的欢迎。蒋孔阳在该书序言中赞此书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李泽厚看了此书说“印象甚好”,王元化夜读后叹道“仿佛找到了知音。”究竟此书好在哪里?要而言之,它的成就和特色有三。第一,率先提出和初步论证了审美学中的审美中介理论。在西方美学研究中,存在着“自上而下”的思辨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经验美学两大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上海社联副主席蒋孔阳先生的美学吸取众家之长,卓然为一大家。 前年蒋先生的文集《美在创造中》出版后,近期《蒋孔阳文集》、《上海著名学者文集·蒋孔阳卷》、《美的规律》、《蒋孔阳学术文化随笔》、《人是世界的美──蒋孔阳美学文选》五种著作也已经或将要陆续出版。这为全面研究蒋先生的美学思想提供了条件。 当我们即将跨入新世纪之际,学习蒋先生的探索创新精神,系统研究蒋先生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多方面的贡献,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由孔庆亮等同志编著的《审美经济》一书,已由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这是经济美学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成果. 纵观美学的研究历程,已经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虽然各个阶段各自研究的重点不同、方法不同,但以艺术为中心,以纯审美性活动研究为中心这一点则都是相同的.马克思的审美经济思想的产生,为经济美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而扬弃了传统的、古典的以纯审美性研究为中心的观点.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日益开阔,对经济美学的研究方法也日新月  相似文献   

15.
生活美学从"经验"本身出发来考察日常生活领域中存在的审美现象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在论证其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同时,还批判了现代美学由于过于强调艺术的独特性、代表性而导致的审美偏见,打破了"以艺术为中心"的现代美学理论以及审美经验的现代内涵在美学领域中的垄断性统治和排他性倾向,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审美领域并丰富了当前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主张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关系的人越来越多.周来祥同志亦持此见,并对之作过较为具体的论述(见周来祥《美学问题论稿》).王一川同志就此与之商榷(见本刊1985年第3期《美学对象不是"审美关系"》),明确表达了"美学对象不是'审美关系'的主张.诚然,在周来祥同志对审美关系的论述中,确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沿袭德国古典哲学从人的知(理智)、意(意志)、情(情感)三种心理因素出发划分认识、伦理、  相似文献   

17.
审美活动是独特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能让人的情感自由释放。电视美学批评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审美需要为出发点,即揭示电视艺术文本中所承载的信息及审美意蕴能否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和丰富的审美需求,这是电视美学批评发挥审美导向作用的核心。西部电视剧创作的良性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全面、系统的美学批评的理论引导作用,也就是要强化关于西部电视剧的美学理论研究,全面提升西部电视剧的批评理论水准,揭示西部电视剧别具一格的美学意蕴,关注西部电视剧对西部人生存理想的艺术表达,并以科学的理论分析引导西部电视剧的产业化发展,使其更好地担当起电视剧艺术陶冶品格情操、净化心灵、提升理想境界的美学责任和文化责任。  相似文献   

18.
蒋孔阳美学思想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孔阳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基础上,运用综合比较的方法,以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逻辑起点,所建立起来的融汇中西、贯串古今、囊括史论的“审美关系论美学”,在美的本质、美学规律、美感特征、审美范畴、中西艺术等一系列问题上完成了卓越的理论建树,显示出开阔的理论视野和巨大的学术包容能力,对总结20世纪、面向21世纪的中国美学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艺术审美批评是艺术审美经验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探讨了艺术审美批评的本质和特征,指出其具备作为审美活动和科学活动的双重特征。艺术审美批评应能使艺术鉴赏科学化,使科学评论审美化。本文还对艺术审美批评的指向、范围、层次和标准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美的创造,是蒋孔阳先生在1980年发表的《美与美的创造》中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课题提出来的。蒋先生说:对于文明的人类来说,美“是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文化生活的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因此,“人类是怎样创造美的”,就应该成为美学的一个课题。这个课题的确立,突出地表明了蒋先生美学研究注重现实实践和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