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里仁为美的儒家共同体美学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在儒家五伦的交往关系之上通过儒家交往行为所形成的交往共同体“仁里”,是符合儒家礼乐仁学道德情感规范的社会存在境遇;里仁为美的仁爱之情,是发生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与儒家交往关系、交往行为相伴随的情感共同体“里仁”,是符合儒家礼乐仁学道德情感规范的情感存在境遇;依赖礼乐建构的“仁里”,是审美交往共同体,有共同的审美对象,是仁爱和谐的美境;“仁里”是通过尊于太一天神之命,模拟太一天神之运的礼,所建构的命运共同体,大同社会是儒家命运共同体的审美乌托邦。里仁为美内在蕴含四种儒家共同体,即交往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审美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并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以人的自身命运及其发展为对象这一宗旨上 ,与德国古典美学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经过对后者进行根本改造 ,成为崭新的美学———关于人类本体论的人本主义美学。但是“后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批判德国古典美学的唯心论同时 ,连同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根本宗旨一同抛弃了 ,并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了歪曲 ,使之面目皆非。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必须对“后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彻底批判 ,以便建立中国化的、系统的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3.
传统认识论美学仅注重“结果” ,并将“美是什么”的解释实体化、可见化 ,从而不能真正接触到“美” ;现代存在主义美学又将“美”作“可能性”和“不可见性”的解释 ,从而忽略了我们是凭借什么来把握“美” ,这样也就不可能将“美”的不可说性与“美的符号”的可说性阐释清楚。否定主义美学认为 :美是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 ;美是一种未占有的、未完成的、尚未成为“共在”的存在。对否定者而言 ,“未完成”是指否定结果尚未诞生时的一种情境、一种境态。在这种境态下 ,“美”是以一种孕育着的、还未视觉化的状态被否定者所想往、所追求、所体验着的。“未完成”在哲学意义上是一种有缺憾的状态 ,但在美学意义上却是一种让人沉醉的状态。对“本体性否定”而言 ,美学是源 ,哲学是流 ,美学内在于哲学并且是哲学的根。只有“本体性否定”意义上的“美” ,才能使我们每个人“成为真正个体”的审美冲动。“美”的特性在这里 ,“美的意义”也在这里。在“本体性否定”意义上 ,“美”不可说而“美的属性”可说 ;“美”作为存在的潜在具有“未占有性”和“混然性” ;“美”在“美的符号”前后 ,体现为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  相似文献   

4.
情本体——实践美学的个体生存论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马克思开始,哲学已从认识论转向了实践论,此后,又转向了生存论。哲学的作用不在于探讨世界的本质,而在于探讨人生和命运问题。从“人活着”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向“人为什么活”,“活得怎样”延伸。“人活着”是哲学的出发点。“为什么活”,涉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是伦理学问题。而“活得怎样”,则是美学问题。哲学的追问最后走向了美学,而历史的发展也同样走向了美学。发掘工具本体的诗情画意,实现自由而诗意地生存成为历史向今天的人们提出的现实任务。在工具本体所造成的物质力量之外,建设一种价值论、意义论的人生本体,已成为当务之急。这种人生本体,在信仰崩塌、道德形而上学同样归于失败的当今之世,只能是对人的普泛之爱和对自然的感恩、敬畏、尊敬与欣赏。  相似文献   

5.
苏格拉底是轴心时代的人物之一。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 ,他第一个从外在“命运”的束缚下挣脱出来,体认到人生当有境界这一终极眷注。他对“美本身”的追问标志着审美的自觉和美学得以可能 ,对后世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海德格尔对其思想作了别有意味的回味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美学研究的对象从“美”向“审美”的转移,“美学”的学科名称遭到“审美学”的挑战.这些论争对于人们重新认识“美学”的涵义颇富启发意义,但它们主张将“美学”改名为“审美学”,将美学研究的对象仅仅局限在“审美”关系、活动、经验内,否认对“美”的本质、共性、规律的思考、抽象和概括,这却是令人难以苟同的.虽然“美”包含“审美”,“美学”可以译为“审美学”,但作为学科名称,还是保留“美学”的译名更为合适.由于在中文中“美”与“审美”是两个概念,“审美”必须以“美”为存在前提,因此,对“美”的追问是美学研究回避不了的问题.美学就是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人文哲学.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40年代始,绘画理论界和美学界对石涛的绘画美学著作《画语录》给予了充分的注意并投入研究,从文本的标点注解到美学意义的阐释分析,发展到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其中最具学术意义的是关于“一画”论的研究、分歧和论争,总结起来,可分为“线”论、“道”论、“法”论、“禅”论、“自我”论、“统一”论等六种观点。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他的美学研究注重人生和启蒙问题 ,在借鉴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 ,创建了具有现代性意义和本土内涵的中国现代美学。这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 ,王国维强调西方现代哲学是“形上之学” ,提出了“学术独立”和“审美独立”的观点 ,赋予中国美学以现代哲学的思维品格 ;第二 ,王国维把“人生”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 ,提出了审美“无用之用”说 ,创建了具有现代人本主义意义的人生论美学 ;第三 ,王国维以强烈的本土问题意识和开放的学术视野 ,沟通中西、古今之美学思想 ,创立了独特的“阐发式”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观”是中国与印度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鲜明的东方特征与美学属性,对于“东方美学”的形成起到了统领与凝聚作用。中国道家、儒家的“观”“观物”,与印度梵学、佛学的“观”“止观”,两者各自起源但又不约而同,尔后遇合融汇,经宋代邵雍和近代王国维的中印之“观”的综合阐发,加之日本现代美学家在现代美学范畴中的“观”“观照”的植入,最终形成了以“观”为元范畴的源远流长的“东方观学”。“观”及“东方观学”作为中国与印度审美思想的融合形态,异源而同流,超越了中国美学、印度美学、日本美学等民族美学,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美学”。  相似文献   

10.
霍俊国 《学术界》2006,(3):251-257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建构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考察中国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状况,对全面了解并进而发展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世纪“西马”美学研究是上一时期“西马”美学研究的持续和拓展,不过,由于语境变异,新世纪“西马”美学研究呈现出独特的走向特征。  相似文献   

11.
郭勇健 《学术月刊》2023,(7):142-151
美学应当具有两个维度,即作为知识/科学的美学和作为生活/文化的美学,或简称为“系统美学”和“审美文化”。系统美学属于“理”的研究,审美文化属于“事”的研究;系统美学的言说方式是美学概念、命题、论证,审美文化的言说方式是审美意识、警句、描述。为美学扩充一个审美文化的维度,就能超越美学的知识论取向,并化解理论与实践的对立。超越美学的知识论取向,并非否定美学是科学或知识,而是主张美学不必囿限于科学或知识。作为知识/科学的美学源于西方,作为生活/文化的美学则是非西方文化也拥有的。在审美文化的意义上,应当承认古代中国已有了美学。“中国美学”同“日本美学”一样,通过美学的审美文化之维而获得合法性。“中国美学”也有两个维度,即古代审美文化的维度和现代系统美学的维度,前者无需索要普遍性,后者亦可追求普遍性。  相似文献   

12.
徐迎新 《江汉论坛》2004,(1):100-102
自哲学的语言论转向之后,人们已意识到“本质主义”的美学对艺术理解的多样性的遮蔽。作为“本质主义”的一种表现,“自我充足”的美学更是无视美与艺术形态的地域性、差异性与复杂性。本文着重强调比较美学研究对这一问题的意义。文章从对“比较”的理解入手,以现代中国学人的中西比较美学观为例,阐发了比较美学的内涵,并进一步揭示出比较美学研究对美学学科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郑正秋到蔡楚生再到谢晋的作品,通过家庭/社会/政治伦理化的叙述,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体现了个人情感和群体命运、政治话语和美学形式的合一,以及关于个人社会化和道德化的历史转变,是一种寓意深刻的现代中国“民族寓言”文本,具有传统文化中“家”的寓言传统的共同性,通过女性角色的艺术创造,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文化意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丹 《天府新论》2006,(Z1):238-239
一、“社区”的文化美学语义从文化美学视野看社区,即是从美学构建和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社区。社区不单单只是地理意义上的人类聚落或心理意义上的共同体,它更是美学意义上的艺术文本,是由真善美高度统一的整体性文化指令符号。所谓艺术对象的美学语义是指内在于艺术品的本原性  相似文献   

15.
现量说:从佛学到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量”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作为美学范畴,它的母体在于佛教哲学之中。这个范畴本身就经历了由佛学而美学的演变过程。把“现量”作为美学范畴正式提出的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现量”说是王夫之美学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综观王夫之的有关文学评论著作,就会发现,“现量”说是一个根本的概括,可以代表王夫之美学思想的特征。而且,它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虽然王夫之首倡“现量”,但它所代表的美学思想却是源远流长的,形成了中国美学的一个独特传统。在中西美学的  相似文献   

16.
趣”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美学范畴,它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汉代及以前是其萌芽期,魏晋南北朝是其过渡期,唐宋是其成型期,明清是其兴盛期。在传承发展中,“趣”由最初的非审美系统扩大到审美系统,意义不断延伸,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最终呈现出“自然之趣”、“艺术之趣”、“人心之趣”三种表现形态。同时,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趣”表现出主客观统一性、依附性和“反常合道”性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夏甜 《天府新论》2020,(3):78-84
姚斯在《审美经验论》中对阿多诺的“否定美学”作出批判,并在批判基础上重构接受美学视域中的“审美经验论”、恢复审美“快感”地位。然而,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提出所针对的是整个时代的弊病。阿多诺对审美经验的不信任感、对交流的拒绝,需要放在一个整体批判的格局中看待。“艺术自律”是持悲观主义的阿多诺对其所处的个体自由和艺术自主丧失、文化工业肆虐的时代作出的回应。接受美学及其视域下的“审美经验论”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显现出主观性过强和陷入相对主义的弊病,“以读者为中心”、在阐释中寻获“快感”也使得“意义”在接受者的各种阐释中泛滥,淹没作品本身甚至使作品成为“意义”输出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谈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美学与所谓“后实践美学”的争论暴露了中国当代思想的无根性。这种无根性表现在否定的无根据性和否定之后思想生成的艰难。要使对“实践美学”的批评是有效的,首先要区分“实践美学”所属的文化地域维度,即它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其次要区分“实践美学”所属的历史维度,即它属于古典思想还是现代思想;最重要的是在这些维度之中的美的合法性的追问。当前在对实践美学的批评中所形成的种种观点总称为“后实践美学”。然而“后实践美学”之“后”,不是西方“后现代”之“后”,而是模糊的自然语言意义上的使用,因此又有必要对其加…  相似文献   

19.
再论超越实践美学——答朱立元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朱立元的《“实践美学”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命运》一文的辩驳。作者认为实践范畴是实践美学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朱立元的文章为了否定上述事实,回避了实践美学的整个体系,靠摘引该学派学者的个别论点来证明实践美学对审美的非理性、超现实性、精神性和个体性的肯定,缺乏理论的说服力。实际上,由于实践美学对审美的理性、现实性、物质性和社会性的强调,对超理性、超现实性、精神性、个体性的排斥,必然导致违背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20.
<正> 在美学史上,泰纳和黑格尔一样,是美学艺术哲学论的著名代表。在他那里,美学就是“美的艺术哲学”,因此,他不像一般美学家那样把美的定义摆在首位,而是把艺术的定义或本质看作“美学的第一个和主要的问题”。这样,深入研究开掘泰纳的文艺本质论,就成为准确把握其美学思想的第一个主要问题。艺术的定义(本质)是什么呢?泰纳明确指出:一切艺术都是表现主要特征的。“特征”是西方美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也是泰纳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搞清它在美学史上的来龙去脉及其意义,对于我们理解泰纳所谓“特征”的含义,把握其文艺本质论、典型论、批评论的性质和基调,有着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