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上博简、郭店简《穷达以时》《兰赋》《(李)[桐]颂》《孔子诗论》《五行》等新出土早期儒典,是在屈原生存时空中传播的重要文献。它们跟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辞有有组织的、结构性的关联,可以为屈原关于穷通出处的核心理念、知识支持、伦理持守,为屈原辞香草—君子象喻、男女关系象喻等具有根本意义的“有意味的形式”,为其言情、言志一体化的自觉创作实践,提供富有发生学意义的说明。诸子时代早期的大多数原创性学说及其经典,起初不可能成为大众化的“公共素材”,因为授受双方必须存在于某个确定的传播链上才能实现传播行为,溢出这些传播链而达成更广泛的社会传播、获得某种公共性必须经过一个较为持久的过程。屈原也只有进入《穷达以时》等早期儒典的传播链,才能够与它们互相成就。 相似文献
4.
从"以文为诗"到"以诗为画"——北宋士人画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崇德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96-102
中国古代与院体画(或称作家画)相对的文人画或士人画体形成于北宋.北宋以苏轼为首的文人在创造了"文章之余事"的"以文为诗"的宋诗体;同时也以书画为诗余,创造了以诗为画的"墨戏"一体.以苏轼为领袖的文人画群体超功利的艺术观念与创造活动,使"墨戏"形成北宋的士人画一体. 相似文献
5.
“以文字为诗”是严沧浪批评“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尽变唐人之风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沧浪诗话》)。 严羽之后,“以文字为诗”就一直成为用以区分苏黄宋调和盛唐之音的主要特征之一。如果说,对苏黄的其它特点如“以议论为诗”、“尚理”等还毁誉参半,那么,对“以文字为诗”的评价,就近乎是完全的否定。 古人批评苏黄“以文字为诗”,主要是指斥其背离了自诗经至盛唐以来的诗歌传统。如早在严羽之前的张戒就批评道:“苏黄用事押韵之工,至矣尽矣,然究其实,乃诗人中一害,使 相似文献
6.
7.
8.
“以骈文为诗”是李商隐诗歌的重要特征,这种骈文化特征表现在:语言句式的骈偶化;隶事用典的工稳化;词汇辞藻的华丽化等。这些诗歌的骈文化特征既与李商隐擅长骈文和唯美诗风关系密切,又与道教文化的诗性特征紧密相关。同时,其诗的骈化不仅影响晚唐、宋初诗坛,而且有开启唐宋婉约词之功。 相似文献
9.
宋人“以文为诗”,其表现形态可概括为:句式参差;打破常规节奏,改变句律;化偶句为单句,“故避属对”;以虚词入句:不顾声律;诗长如散文;诗题长如散文:诗序长如散文。这样将散文的流动的形式和灵活的表现力,巧妙地运用于作诗,从而使诗获得了更大的表现天地,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为屈原造像,今查阅著录的,始自南朝宋人史艺绘《屈原渔夫图》,至元代有张渥绘《屈原》;明代有朱约佶绘《屈原》,陈洪绶绘《屈子行吟图》,吴伟绘《屈原问渡图》;此外,尚有成化年间石刻《屈原像》,弘治、隆庆年间宋·蒋之奇绘本《楚辞集注》中,木刻《屈原》。当时民间并有过织绣《屈原问渡图》。清代有张若 相似文献
11.
柯立中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3,(3):65-70
词以其体制的特点而导致其创作具有特殊性。宋人“以诗为词”当确解为以宋诗为词,即将宋诗的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创作特点加予词之一体,具体表现为词中的议论、用事、脱化等方面。尽管如此,词在这些方面仍然适应了词的体制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以文为诗"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争论不休的论题.20世纪的"以文为诗"及与之相关的韩愈研究虽然贯穿始终,但冷热程度不均,大致呈两头热、中间冷的局面.总体上看,研究关涉的范围较广,角度多样,新见纷呈,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有时又失之于机械、肤浅与浮躁,应注意在将来的研究中予以克服. 相似文献
13.
14.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6)
在刘永济看来,屈原之"自铸伟辞"主要包括两个层面:楚国"固有文化"为屈原创作"伟辞"奠定了丰厚基础;屈原所铸"伟辞"为中国文学树立了新的坐标。刘永济论屈原所读之书"有出于孔子删定之外者"并由此透视涵育了屈原的社会风尚、文化氛围,论屈赋所开创的新的抒情境界、景物描写的文学史意义和多样化风格,精义纷呈,时有卓见。 相似文献
15.
历代楚辞学家以屈原《九歌》为“祭祀歌”,然考屈原的身份、《九歌》的词采、祭祀的礼仪,与此说多有不符。《九歌》当为“祭事歌”,即为一场祭祀之后的记叙与抒情,而非“祭祀歌”。结合史料考察这场祭祀的时间、原由、主祭者等因素,可更加有力地证明屈原《九歌》为“祭事歌”。 相似文献
16.
试论屈原对柳宗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宗元深受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辞赋是柳宗元在文学创作上学习和借鉴的范本,屈原的"美政"理想是柳宗元政治上孜孜以求的目标,屈原的学术思想是柳宗元自然哲学思想的重要源头,屈原的执著意识是柳宗元坚持操守、不入流俗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7.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的发表,打破了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禁区”,大家又敢于就形象思维问题发表意见、展开“争鸣”了。即此一端,也显示了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拨乱反正”的成效。一年多以来,在学习《一封信》的基础上,许多同志把形象思维跟我国古代文论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写出了不少有精辟见解的好文章,这是令人鼓舞的。但总的看来,似乎有这么一种趋向:在谈形象思维问题时,只谈“比、兴两法”,忽略了赋;与此相联系,认为诗只能“曲说” 相似文献
18.
朱永辉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29(4):83-87
冯友兰认为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并标明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是哲学的两种方法,强调中国哲学的显著特点是运用负的方法,特别重视直觉体悟,与西方哲学有很大的不同。他对诗进行详细的区分和论述,构建起他对诗与哲学关系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他的哲学旨在关注人的价值、意义及人的终极关怀的问题,试图更好地解决人生的觉解和精神境界问题,有其深刻的现实价值和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以文为诗"是魏晋玄学"崇本息末"理论影响的结果,旨在通过对作为"末有"的语言修辞、形式技巧的淡化,以克服或消除它们对作为"本体"的作家情灵的遮蔽.由于陶渊明与唐宋文人所处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不同,因而也使他们的"以文为诗"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