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这个字眼是多么美好啊!她包含着温暖、亲切与奉献。每当想起母亲,便想起我小时候她替我上学的情景……那还是我上三年级的时候,不知什么缘故,我讨厌读书了。母亲看出我的想法后,给我讲人不能不读书,没有知识将来就没有出路,成不了国家有用之人。尽管母亲一再开导我,我却一句话也听不进去,仍然我行我素——逃学,背着书包上山割猪草,因为那  相似文献   

2.
我从小就成了读书迷。我六岁上学时,进的是一所教会学校。从小被关在家里,足不出户的我,刚被送进校门,就被学校里的“洋鬼子”吓坏了。第二天便不肯上学了,气得父亲将我的书包扔上了屋顶。我赖在家里不肯上学,父亲的打和骂不管用,母亲的谆谆教导作用也不大,姐姐的善意催促,我更是无动于衷。母亲是个没上过学,基本上不识字的家庭妇女,凭借她自身的努力,却能背诵上千首唐诗宋词。有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要求她给我讲故事时,她讲了李白幼年时“铁杵成针”的故事。她对窗外的一轮明月,触景生情,给我背诵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  相似文献   

3.
女儿4岁时,我送她去市里的少年宫学习舞蹈,从此,她就与公交车打上了交道。直到小学四年级,我们才让她自己搭公交车上下学,不再接送她。但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却发现"放飞"的女儿养成了一些坏毛病。"逃票"事件女儿读小学四年级的一天下午,我坐公交车回家时,正巧碰上女儿就读的学校放学,一群孩子背着书包叽叽喳喳地上了车。  相似文献   

4.
郭华悦 《山西老年》2012,(10):26-27
前阵子,母亲从老家来看望我们,在我家住了下来。看到小外孙的淘气样,母亲便说起小时候的事。母亲说,她小时候家里穷,想读书都没钱,所以至今一个字也不认得。最后,母亲竟然对刚上小学的小外孙说,要不然,你当我的小老师,教外婆读书好不好?一旁的我听了,不禁"扑哧"一声笑出来,接着对母亲说,他连自己都管不好,还能教你?哪知,儿子不服气地说:"谁说不能呀,我要教外婆读书!"本以为只是玩笑话,没想到第二天,儿子就开始当起了"小老师"。晚上吃完饭,母亲收拾好桌子,就开始让外孙教她认字读书。儿子也才刚上一年级,就从最基本的拼音教起。遇到不明白的,或者儿子没讲清楚的知识点,母亲就不断提问。看着儿子皱眉苦思的样子,我不禁哑然失笑。后来,每次在“教学”中遇到不明白的,儿子总会在隔天去问老师。经常被外婆的问题难住,儿子也觉得没面子,上课时自然认真了许多,力求真正掌握知识点,以便回家后能将外婆这个喜欢提问的“学生”镇住。慢慢地,我发现儿子的成绩提高得很快。而且,据学校老师反映,儿子在学校也守规矩了很多。  相似文献   

5.
郑晓华  阿呆 《老友》2010,(9):47-49
一场车祸,让单身母亲颅脑严重损伤。得知肇事司机家境贫寒,善良的女儿谅解了年轻的肇事司机并认了"干亲"。女儿把相依为命的母亲带到了学校,边读书边打工边照顾母亲。"绝境自救的最坚强女儿"感动了江淮大地,她却谢绝了潮水般涌来的爱心捐助,希望大家将爱心送给更需要帮助的人,浓情演绎出一段荡气回肠的人间大爱传奇。在这个感人故事背后,在女孩年轻的非凡生命历程里,究竟充满怎样的跌宕传奇?  相似文献   

6.
记得,小时候,我的书包是单肩斜背的军绿色布包。临上学的前一晚,母亲用红棉线在上面绣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刚开始,我嫌难看,不愿背,母亲却说:怎么会难看呢?雷锋都是背这样的书包啊!我一听,半信半疑,就勉为其难的背去了学校。到了学校,老师以及高年级的学姐、学哥们都嚷嚷:“吆!雷锋来了!”我一听,便高兴得不得了。后来,那个书包一直被我背到磨出了洞。  相似文献   

7.
改嫁     
我8岁上没有了父亲,第二年母亲执意要改嫁,她向男方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必须带上我。然而我认为母亲再嫁人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死活不肯跟母亲到继父家中。母亲没有法子,只好含泪把我托付给我的二叔二婶,自己一人到了继父家中。母亲改嫁后,常回来给我送新衣服和好吃的东西,可我不但不穿不吃,而且一见到母亲回来就躲起来不肯见她。二叔二婶家并不富裕,可供我上学读书却不遗余力,我很顺利地考进了大学。大学三年级时,我回家探亲,二叔告诉我:你母亲中风瘫在了床上,你得去看看。二叔往常没少催我去看母亲,总是说她有病,这回没准又是在哄我。我很冷漠…  相似文献   

8.
记得,我上三年级时,有一天放学,我急忙往家跑。今天表姐姐来我家做客,我想早点见到她,和她玩个痛快。到家以后,我决定和姐姐写完作业再玩。姐姐说:"你可以借我一支笔吗?"我爽快地回答:"没问题",就立刻打开书包找了起来。可是,怎么也找不到笔袋了,把书包翻个底朝上,可还是没找到。  相似文献   

9.
想念母亲     
正我的母亲姓沈,杭州人。世居城内上羊市街。我在幼时曾侍母归宁,时外祖母尚在,年近八十。外祖父入学后,没有更进一步的功名,但是要求子女读书甚严。我的母亲教导我们读书启蒙,常说起她小时苦读的情形。她同我的两位舅父一起冬夜读书,冷得腿脚僵冻,取大竹篓一,实以败絮,三个人伸足其中以取暖。我当时听得惕然心惊,遂不敢荒嬉。我的母亲来我家时年甫十八九,以后操持家务尽瘁终身,不复有暇进修。我同胞兄弟姊妹十一人,母亲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位高一女生向笔者述说:她的母亲只是偶然碰到她与一个男生一前一后走出校门,就认定她与那个男生关系不一般。从此,父母禁止她参加学校篮球队的活动,也不允许她当班干部,还经常检查她的书包,甚至到学校门口接她回家。有时  相似文献   

11.
淀粉人生     
母亲没有文化,打从有了孩子时起,她便企盼她的孩子不要跟她一样,成为"睁眼瞎"。母亲常常对我们说:"孩子们,只要你们肯读书,肯上进,妈就是砸锅卖铁,也绝不拖你们的后腿。"所幸的是,我们弟兄几个都有读书的天赋,每学期结束,都会捧回大红的三好学生奖状,这让母亲倍感欣慰。她每天忙完农活,又得为我们做好饭,接着干家务。在家里,她亲切地唤我们为"小先生"。  相似文献   

12.
母亲     
黄敏 《新少年》2009,(7):43-43
母亲是一位农村妇女,没有多少文化却很有眼光。在有人说农村女孩儿读书无用的时候,她却仍旧一心一意地支持我读书。  相似文献   

13.
两年前,我和老公将9岁的儿子送到德国,在柏林一所小学读书。作为陪读,我很快发现了这里许多与在国内读书的不同:孩子的书包变轻了,放学时间提前了,每天都有大量的玩耍时间。最让我惊奇的是,那里居然没有教科书。儿子每天高高兴兴,而我却很忧虑,担心他学不到什么知识。一个学期过去了,问儿子德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德语:"自由!"  相似文献   

14.
《可乐》2006,(8)
那是一个多雨的阴冷冬日,我揣着英子的化验报告,失魂落魄地回到家里,来不及脱下湿漉漉的衣服,一头躺倒在床上。手机一遍又一遍地响着,不用看,肯定是英子打来的,但我如何开口告诉她这个结果昵?母亲很奇怪地看着我,欲言又止。而我的心里却在冷笑,这下你高兴了,你极力反对的将要如愿以偿了。自从我把英子第一次带回家,母亲就拒绝接纳她。问她为什么,她踯躅了半天说出一条让我啼笑皆非的理由:脸太白。一直很通情达理的母亲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固执,我只好寄希望于时间改变一切。可是,现在时间也要没有了。随着"哗啦"一声门响,英子站在我  相似文献   

15.
好好听话     
王纪洪 《老友》2015,(1):18
未曾料及,妈妈一句"好好听话"的训诫竟影响了我50年!那是1964年4月,尚不足15周岁的我,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务工。我至今仍清晰记得,头天我还背着书包上课,次日便去遍地瓦砾的建筑工地上工。在母亲领着我报到的路上,她千叮咛万嘱咐我的只有"好好听话"4个字。当时尚不谙世事的我,只知频频点头。岂知,这句言简意赅的母训竟伴随着我度过半个世纪且让我终生受益。我做学徒3年,学的是泥瓦工。白天在工地学艺,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唠叨     
《老友》2014,(8)
正母亲爱唠叨,并不是因为年纪大了,她年轻时就爱唠叨。母亲为我们做的事,因为唠叨,常常抵消了她的功劳。小时候,她为我做了一双新布鞋,我穿上后很合适,心里对她充满了感激。可是因为我在外面玩时不小心让布鞋沾满了泥巴,母亲见了,先是大发雷霆骂了我一顿,然后就唠唠叨叨:"玩,玩,整天就知道玩,干脆不要穿鞋,省得我每天为你洗衣刷鞋……"她这一骂一唠叨,我穿新鞋的感觉、对她的感激全没了,还平白对她生出许多埋怨。父亲生病在床,母亲一直照顾得很周全。可是母亲  相似文献   

17.
亚新: 15岁的时候,我开始频繁地和母亲发生争吵,每次吵架后,我就会去一个要好的同学家里借宿。那天是个雨天,晚饭的时候母亲又唠叨起来了,我推开饭碗,抓起书包就冲进了雨中。我在同学的怀里哭哭啼啼说活着真没意思,等我安静下来才发现沙发的另一头正有一位三十来岁的男子以看戏的表情看着我,我又羞又恼。同学介绍说那是她的表哥,他友好地向我点头,我从鼻子里哼了一声。  相似文献   

18.
我从没有真的说过爱你。昨天,我借到一本选刊,看到一则故事:那是一位母亲,每天倚坐在缝纫机下的母亲。她有一个儿子,读书的儿子。我没有继续看下去,是因为我自己的母亲从那遥远的海滨城  相似文献   

19.
她天性愚笨,而我自小聪明。我们在同一个学校读书,年年期末,我捧着大堆大堆的奖状奖品雄赳赳气昂昂地在前面走,她耸拉着脑袋在后面跟,她比我小两岁,却一直在我身后的暗影里安然成长。她考高中时,家里经济上  相似文献   

20.
星期三,我看到赵仔旭的书包鼓鼓的,便笑着对他说:"你的书包该‘减肥’了!"他笑了笑,什么也没说。要上美术课了,可我美术书没带,我对赵仔旭说:"借我用一下美术书?"他爽快地说:"自己拿。"我就在他的书包里找,一大堆东西,很不好找,我边找边想,他的书包怎么还没"减肥",找本书也这么难?我一本一本地找,嘴里还念念有词:"找本书实在是太难了!"哇,终于找到了,我高兴地叫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