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利用动态分布法分析了中国28个省区1985-2007年的劳均产出、全要素生产率及要素投入的动态分布与长期趋势。结果表明,劳均产出具有双峰收敛趋势,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有扩大倾向。研究还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分布也具有双峰收敛趋势,和劳均产出分布相似,而要素投入则呈单峰收敛趋势,与劳均产出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可以推断全要素生产率是造成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最主要因素,且方差分解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T(o)rnqvist指数量化分析了结构效应对我国1997~2005年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的影响.各地区与东部相比生产率的差距有较大的结构效应,尤其是东北地区.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其他行业的生产率增长缓慢扩大了各地区与东部地区生产率增长的差距,而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发展则有助于生产率差距的缩小.各地区与东部生产率差距的产业影响各不相同.产出结构的变化是我国地区生产率差距结构效应的主要原因.东北有明显的Baumol效应,不具有Denison效应.其他各个地区存在着明显的Denison效应,不存在劳动向滞后部门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Malmquist指数分析国际航空运输企业的技术效率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分解。文章建立了两个线性规划模型——多投入单产出模型和多投入多产出模型——来计算航空运输企业的技术效率和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结果表明中国航空公司的技术效率与国际同行业相比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体现了国内航空公司的经营管理体制僵化,管理方式落后,从而导致管理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比较低。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3,(9):43-47
传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忽视环境污染要素,不能准确衡量地区农业发展的差异。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后,我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下降,因此,忽视环境污染因素的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方式对我国的农业增长存在生产率高估。各地区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后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绝对收敛和随机收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不会无条件的自动消失。然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显著的条件收敛性,这意味着通过适当的政策性措施,地区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可以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产率是指学术成果的产出能力指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结构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以A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为例,探讨了高校教师研究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结构维度,结果显示:高校教师研究生产率影响因素是多维的;个人研究生产率受个人因素、工作因素与组织因素等的影响;高校教师研究生产率影响因素在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有效性存在差异;高校教师研究生产率影响因素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有效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张翼 《兰州学刊》2014,(2):156-161
文章利用基尼系数的来源分解方法对我国省际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分解分析,并对城乡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城镇和农村收入差距的不同表现和变化原因。研究发现,不论城镇还是农村,对收入差距贡献最大的都是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一直起到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城乡的影响不同,在农村,家庭经营纯收入一直起着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在城镇,一直在起缩小收入差距作用的则是转移性收入。  相似文献   

7.
我国要素积累的地区差距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是经济发展、要素积累以及随之而来的禀赋结构变化的结果。本文采用卡米诺·德格的基尼系数分解方法,考察1987年至2009年间我国要素积累的地区差异,结果发现:我国要素积累的地区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距主要存在于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并在省际分布上形成一定的二级梯度特征。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应结合要素积累的地区差异进行综合考量与布局,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相对比较优势,并依托区域禀赋结构的动态演化渐次推进。  相似文献   

8.
刘刚  衣保中 《北方论丛》2016,(3):154-16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发展过程中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成为难以回避的问题。对城乡收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进行的理论分析,以及对1978—2012年中国29个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优先发展城市工业、保持适度的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率,但过高的城乡收入差距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阻碍作用。城乡收入差距本质上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反映,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1-2008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内向型FDI、自主R&D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发现,由于“竞争效应”和“技术差距”的存在,内向型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为负的影响;我国自主R&D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我国的R&D产出弹性与美国、法国的R&D产出弹性相当,高于英国、日本和德国的R&D产出弹性.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内向型FDI与自主R&D对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贡献,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分析了经济开放、城市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然后利用我国1995~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化水平是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经济开放在总体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存在区域的差异性,即它显著地加剧了我国沿海地区的收入差距而对内陆地区却起到缩小的作用,入世以来经济开放对我国整体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有所缓和;但如果考虑经济开放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则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11.
收入与增长的差距--陕甘宁与沪粤鲁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甘宁位于中国的西北部 ,自然条件恶劣 ,人民生活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发达省区相比差距更大 ,这可以通过一些国际通用的标准证明。尽管近年来陕甘宁GDP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GDP增长速度快 ,甚至接近有些发达省份 ,但影响增长的因素是有差异的 ,表现在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对外开放度、科学技术和人口增长等方面 ,这些因素的优劣就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改变落后面貌、缩小贫富差距的突破口就是要缩小高级生产要素方面的差距 ,着力解决陕甘宁三省区在资本投入、科技开发与创新、开放程度、人口增长与劳动者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升级 ,从而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智 《学术探索》2011,(2):54-5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介绍,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胜,必然不断改进技术,采用先进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结果是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增大,而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缩小,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积累、资本扩张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可在当今,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下降的趋势,在发达国家尤其明显,资本有机构成对我国经济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省内人均资本存量跃上一个平台。本文从资本流动规律的分析入手,对国内各省份人均资本存量及人口、信息化水平、科技进步状况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指出了河北在全国资本水平中的位次,提出了解决河北省经济跨越式发展中资金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城镇贫困问题探源:从穷人经济学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全面扩大,我国城镇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以穷人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指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双重短缺及由此导致的穷人行为的有限理性特征,导致了城镇贫困的产生。解决城镇贫困问题必须着眼于提高穷困群体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存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  相似文献   

15.
浙江服务业与制造业生产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产率的角度对浙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生产率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是对浙江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研究表明,浙江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并不低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摈弃“服务业是一个低生产率的部门”的错误观点,服务业也可以是一个创造更多价值的高效率生产部门;其次对浙江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还是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值的贡献率,服务业都远高于制造业。这说明一方面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生产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别,另一方面也说明,浙江的制造业目前还没有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制造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浙江制造业的发展要从主要依赖资本投入来获得发展转变到主要依赖广义技术进步来获得发展,而这同样离不开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东北三省都是农业大省,农村居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于东北三省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来看,人力资本在东北经济振兴中应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基于三类经济数据,建立了测算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模型结果揭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影响,代表发达经济的上海市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代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落后经济与发达经济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足。因此要实现经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方面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另一方面要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产出效率,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平均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不平等与区域间经济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对区域间人力资本存量、结构的差异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西部大开发10周年背景下,通过分析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运用教育基尼系数测算了我国31个省份1998~2008年的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并利用各年度截面数据对其与人均GDP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基尼系数逐渐下降,人力资本不平等性逐渐减弱,表明西部大开发对缩小地区间人力资本不平等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强劲的负相关关系,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变化将引起人均GDP更大幅度变化,地区间人力资本不平等性的差距是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资本逻辑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但是,资本逻辑的扩张更多的是靠牺牲人的发展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由此造成的人的物性化和异化就是我们所谓的资本逻辑的负效应。“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超越资本逻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