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马克思并不天生就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只是在其思想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异化观、历史观,一种是人本主义的异化观和历史观,另一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观和历史观。人本主义把异化理解为人的存在与人的类本质的分离,并从异化来说明历史。历史唯物主义则相反,从人们生活的现实历史条件来说明异化,把异化理解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与人本身的分离、对立,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异化也将消灭。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观、历史观,反对人本主义的异化观、历史观。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批判是生存实践活动的自我批判,因而是超越认识论的存在论批判。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并不是诉诸于抽象的人本主义应然逻辑,而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现代性问题并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而是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的产物。所以,扬弃现实异化的可能性及途径是社会生活本身给出的课题,不是站在历史之外所能设定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一部关键性的著作。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对异化劳动的思想内涵及其分析逻辑的准确把握是理解《手稿》的重要环节。我们认为,马克思这一时期在理论思维范式和方法层面上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他分析异化劳动的逻辑主线是人本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尚处于孕育阶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从自然→人→社会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只是走对了第一步,即只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而后两步都走错了,形成人本主义唯物主义。马克思既不是以主体性来批判和超越费尔巴哈的客体性,也不是以实践唯物主义来批判和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而是以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结合、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来批判和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因此,唯物主义在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由机械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唯物主义、庸俗进化论构成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阶段之后,必然出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本质上仍是人本主义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探讨马克思自由观形成的路径,对于把握其核心和本质具有重要意义。自由主义传统构成马克思自由观形成的广阔背景,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是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源头。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的自由观实现了对自由主义传统以及人本主义自由观的摆脱和超越,成为科学的、实践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6.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实现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超越,形成了实践性、科学性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主要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思想进行比较,说明了马克思异化思想对前者的超越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西方哲学人本主义传统,青年马克思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并把劳动看作人本质的实现环节。基于这样一种具有形而上学色彩的人本思想体系,青年马克思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人的本质异化的批判。在如何实现人真正占有自己本质的问题上,青年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的主张,青年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已经蕴含着成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转变的历史过程.在他早期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创立实践唯物主义时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异化观,一种是处于费尔巴哈派阶段的人道主义异化观,一种是从人的历史存在、人的实践出发产生的异化观.我们要以创立实践唯物主义时期的马克思的异化观来正确理解异化概念,理解异化产生的根源和消灭异化的历史条件,不应该以马克思还处于费尔巴哈派时期的人道主义的异化观来理解异化.  相似文献   

9.
人本主义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大研究成果,但其发展至现代后陷入了理论困境,迫切需要找寻出路。而马克思入学源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并最终超越了它,是人本主义哲学摆脱困境的解药。马克思入学包含着深情的人文关怀,在其发展历程中,马克思注重探讨人的本质,强烈批判了异化劳动和人的本质异化现象,在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的基础上,为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
几百年来 ,异化理论在西方一直大畅其行。黑格尔在思辩哲学意义上演绎他的异化观 ,费尔巴哈则从人本主义出发用异化理论来批判宗教。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在实践、历史层面上进行的 ,既具人文关怀性又具科学范导性。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工业化大社会中人的全面异化进行了深刻细致的揭露批判 ,但他们在追寻消除异化的途径时却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方向 ,这使得他们的异化理论变成为难以付诸实践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1.
几百年来,异化理论在西方一直大畅其行.黑格尔在思辩哲学意义上演绎他的异化观,费尔巴哈则从人本主义出发用异化理论来批判宗教.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在实践、历史层面上进行的,既具人文关怀性又具科学范导性.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工业化大社会中人的全面异化进行了深刻细致的揭露批判,但他们在追寻消除异化的途径时却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方向,这使得他们的异化理论变成为难以付诸实践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2.
几百年来,异化理论在西方一直大畅其行.黑格尔在思辨哲学意义上演绎他的异化观,费尔巴哈则从人本主义出发用异化理论来批判宗教.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在实践、历史层面上进行的,既具人文关怀性又具科学范导性.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工业化大社会中人的全面异化进行了深刻细致的揭露批判,但他们在追寻消除异化的途径时却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方向,这使得他们的异化理论变成为难以付诸实践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巴黎写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而异化劳动理论和实践的唯物主义则是这一著作的基本思想。对于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我国学术界尚有较大的分歧。有的论者认为,这一思想虽然包含着某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但就其基本点而言带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和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的遗迹,尚属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本文着重想就以异化劳动为基础的“实践人道主义”谈谈我的看法。我认为,马克思的“实践的人道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哲学意识形态,是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的形成中的唯物史观,是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根本对立的新历史观。它的创立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性变革,是马克思思维着的和形成中的新世界观。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与自由观的变革是统一的,伴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两次转变,其自由观也经历了从理性原则下的精神自由到作为人的本质异化扬弃的自觉自由、从人本主义的自由观到实践基础上的现实的科学的自由观的演变。马克思的科学的自由观是实践的自由观、唯物主义的自由观、辩证的自由观、具体的历史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15.
人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对私有制社会中人的异化生存状态的强烈关注和对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迫切渴望与追求都显示出他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同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语境中分析异化劳动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观照阐述他的异化观 ,显示出严密的科学性。所以马克思异化理论是人文关怀维度与科学范导维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中的感性的自然人、人的“类本质”以及人的本质的异化等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从感性直观本体论到感性活动本体论、从“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宗教异化”到“劳动异化”的超越发展。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我国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充满启示,在新时代我们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浪漫主义思想具有关怀人性、追求理想、批判现实的精神气质,但浪漫主义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因而超越浪漫主义,也是青年马克思新世界观构建的一个路径。青年马克思超越浪漫主义,建构新世界观之路经历了在“诗歌幻境”中与浪漫主义结下不解之缘;在“异化现实”的痛苦中开启对浪漫主义的批判;在“实践反讽”的基础上超越了浪漫主义这3个阶段。3个阶段的深化促使马克思走向历史深处,批判继承了浪漫主义思想的合理因素,并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活动出发,将实践引入新世界观建构中,实现了对浪漫主义的方法论、人性观与历史观的全面超越。  相似文献   

18.
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重要概念。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异化概念的演变过程,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最基本线索。这一演变过程推动了马克思从用人的本质的异化观点说明历史,过渡到用历史唯物主义说明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19.
哲学人本主义话语中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只可能是一般货币形式的交换价值异化批判维度。历史唯物主义语境的剩余价值在交换价值基础上,越出一般交换价值的外延界限,被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塑造为具体的、历史的交换价值的产物。作为哲学概念的剩余价值有着独特的理论品格和内涵,其决不仅仅是一个数量概念,它根本是一个哲学特性的范畴。马克思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逻辑,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内在属性,得以完成他的资本批判。一般交换价值经济学概念经过哲学人本主义层面,运演到历史唯物主义架构中作为哲学范畴的剩余价值概念,真正代表了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的逻辑向度。  相似文献   

20.
哲学人本主义话语中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只可能是一般货币形式的交换价值异化批判维度。历史唯物主义语境的剩余价值在交换价值基础上,越出一般交换价值的外延界限,被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塑造为具体的、历史的交换价值的产物。作为哲学概念的剩余价值有着独特的理论品格和内涵,其决不仅仅是一个数量概念,它根本是一个哲学特性的范畴。马克思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逻辑,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内在属性,得以完成他的资本批判。一般交换价值经济学概念经过哲学人本主义层面,运演到历史唯物主义架构中作为哲学范畴的剩余价值概念,真正代表了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的逻辑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