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能秀  王凌 《学术探索》2003,(12):78-81
日本文部省1998年底第四次改订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其中包括了对道德教育的阐述,反映了针对当前日本社会发展的现状、日本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世界的国际化趋势,日本文部省在初中道德教育领域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本文对这次改订的初中道德教育的基本方针、目标、内容和指导计划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分析和评价,试图给我国的中学道德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田静  曹芳 《学术探索》2004,(4):52-55
对当代中日中小学道德教育发展趋势的共同点、不同点及造成不同点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期为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我国社会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期待 ,就是教会人们选择大的价值取向。主体性道德教育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趋向。这表现在强调主体道德素质的培养 ,注重个性教育 ,深入德育功能认识 ,反对单纯的道德灌输。人文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石 ,生活世界是德育教育的根基等。这些将在 2 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日本和新加坡道德教育的相似性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颖 《理论界》2006,(6):138-139
基于相似的文化背景,日本和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在途径和方法上显现出一定的共性,其中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值得同处于亚洲的中国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时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学校规模日益成为各国政策文本中广受关注的一个名词.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更多学者开始转向学校规模的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主要围绕学校规模如何影响学生、教师和学校组织等问题展开.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目前关于学校规模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三种研究方法,即费用相关的方法、社会生态学的方法、学校聚焦的方法.经过梳理分析发现,他们的研究结果更倾向于支持发展较小规模的学校.因为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西方小规模学校更利于完善学生学习行为、教师行为以及学校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6.
日本学者由于处于异域,资料得到不易,但也养成了注意并喜爱搜集资料的习惯,这一点在西村时彦的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近代日本学者科学化、学科化的意识较强,自觉学习西方人类学的方法,重视到中国搞实地调查,这使得他们掌握的资料,时常比中国学者还多.同时,日本的<楚辞>研究在这一阶段已经摆脱了单纯向中国学习的情况,已经开始了独立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日本的楚辞研究在科学化、学科化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受到西方各国的普遍重视.一方面是道德在当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推动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道德的严重缺失和道德危机成为西方各国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儒家的伦理规范曾经是日本封建统治阶级进行国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工具。1868———1879年,明治资产阶级政权在国民道德教育中排斥了儒学,却难以实现对国民进行道德教育的初衷。1880———1890年,儒学进入了国民道德教育领域,继之被改造成能与国家主义思想进行合作的儒学,进而通过《教育敕语》确立了近代日本国民道德教育的统一方针。儒学具有完整的道德信条,其丰富的理论概念又对国家主义、神国和皇国观念作出了系统的说明,所以它在国民道德教育的统一方针中享有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重建民间儒学道德教育的代表作,它涵摄了重人伦、行仁义、遵礼教、慎交游、倡忠诚等广博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提出了一系列家庭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0.
《融合与共生——东亚视域中的日本哲学》一书提出要把日本哲学思想研究置于“东亚视域”乃至“全球视域”加以研究的新视角,从这一新的视角入手,该书对近代日本哲学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论析,提出“融合与共生”是日本哲学的基本特征。该书进而从日本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视域论证此特征,提出构建和谐东亚、和谐世界的哲学基础是东方哲学家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1.
赵鑫 《兰州学刊》2007,(10):211-214
<论语>与<圣经>分别代表着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根基,过去我们只关注两种文化的差异性,文章通过道德教育这一平台寻求两书的共同之处.在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目的、道德实践、道德依归、道德情感、道德教育对象、道德典范等方面对<论语>和<圣经>若干的相似之处并进行了比较,发现两种古老文明最初都有着共同的道德观念,这正是我们现代人应当努力从先辈继承的宝贵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最初三十年,正是日本通过日俄战争最终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并加紧推行侵华政策,为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作最后准备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东方杂志>的日本观,走出了最早因日俄战争而"醉心"日本的误区,坚持全力揭露和批判日本军国主义,不仅反映了国人的民族自觉和爱国情怀,而且在申明大义中复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它正确地将后者的侵华政策归结于日本现代的政治制度,而将日本民族与日本统治阶级相区别,深切体察并宣传日本人民的亲善与坚信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发展,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可贵的理性与宽容.  相似文献   

13.
龚明玉 《云梦学刊》2003,24(5):100-101,104
中小学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需要。人们要搞好中小学创新教育就必须对其实质和理论基础有一个十分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教育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14.
张权 《兰州学刊》2007,3(7):202-203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等学校专业化教育的发展.然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仅仅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能够引领社会道德发展的人才.高校道德教育要为学生在学校度过的生命历程提供一种真实的道德成长境遇,使学生通过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其个体社会化经验的价值关系的形成和拓展.  相似文献   

15.
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关于道德的起源、道德的阶级性、道德的共同性、道德的历史性等问题的论述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道德教育这种客观的教育实践活动,把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教育与非意识形态的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随着社会实践活动和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日本历史教科书修订与国家主义思潮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外关于日本历史教科书修订问题的总体研究状况和与之相伴随的国家主义思潮兴衰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着重归纳了国外学界在日本历史教科书研究领域一些重大问题上业已形成的基本看法。此外,还介绍了该领域内的两种代表性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7.
王斌  王润文 《阴山学刊》2007,20(3):109-111
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目的是获取新知和改进教育实践方式,可以使用不同的研究范式进行探索,关键在于寻找共性并加以有针对性的训练,同时也要改变对研究成果的评价方式,选择多元化评价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正>说唱文学作为俗文学之一体,伴随着上世纪初俗文学研究的热潮而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清代说唱文学创作研究》(齐鲁书社2015年1月版,以下简称《研究》)一书的出版,为清代说唱文学以及中国俗文学研究增添了新的成果。《研究》以清代说唱文学的文学文本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着眼,从个案入手,取得了一些值得赞赏的成绩。一、宏观视域:研究定位的突破20世纪初出现了“俗文学”研究的热潮,清代的说唱  相似文献   

19.
日本江户时代民间最大的私塾咸宜园通过开设汉诗课程进行道德教育,这种以诗为教的教育模式的形成与江户私塾存在的门人行为放浪问题,以及塾主广濑淡窗的汉诗观、儒学和诗学素养、学问师承密不可分。广濑淡窗高度评价诗教在情操教育中的作用,并在其汉诗中渗透了政治道德、家庭美德、个体品德教育思想,通过汉诗艺术的感召力,直抵人的心灵唤醒道德思考,从而升华人的道德境界。在这一方面,咸宜园在江户时代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咸宜园培养了具备忠孝道德的弟子,一方面有利于维持德川幕府统治,另一方面又为日本近代化的发展准备了可加以利用的智力资源和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20.
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11世纪初,紫式部)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它文字优美,文采绚丽,尤以细腻的心理刻划和丰富的情感描写著称。它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后世的“日本小说无不在憧憬、悉心模仿或改编这部名作。”基于其如此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日本文学评论界是“说不尽的《源氏物语》”,有关专著和评论文章汗牛充栋,仍在不断推陈出新。日本《国文学—解释与鉴赏》杂志1994年第4期再次推出题为《<源氏物语>问世—王朝物语的世界》的专辑,刊登了20多位作者的研究文章,或从主题思想、创作方法,或从人物结构、佛教观念等多方面着手,试图以更深入细致的开掘,求得超越前人的新发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