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原因,在中西文化关系上,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提出了中西互补论、新旧调和论、文化发展交替论三种观点。提出了对传统文化进行淘洗筛选,整理剧新,以适应时代需析主张。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有独到的见解,亦有偏颇谬误之处,应一分为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分析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入手 ,阐明了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原因 ,揭示了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必然规律。这对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的鲁迅 ,在家庭中 ,作为长子、长兄 ,在教育部 ,作为分管文化工作的官员 ,其言行大多未逾传统文化规范。作为大学教师 ,他在教学和学术活动中的“反传统”,主要表现为 :敢于赞许文学中的创新和在研究中敢于发表创见。作为作家、思想家的鲁迅 ,则激烈地“反传统”,这是时代的需要 ,是文化急剧转型的必需 ,是创建新文化的必需。他的“反传统”内涵 ,在社会制度、封建等级观念、政教观念方面 ,主要是“破除”;在文艺等方面 ,则主要是冲破、超越、创新 ,并非完全断绝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王汝良 《东方论坛》2011,(3):111-116
19世纪俄国斯拉夫派、西方派之争和我国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在社会背景、民族激情、文化观念方面,存在一定的契合关系。同时,论战思想家个体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与接受,时代语境间亦不乏主动或被动的渗透与选择。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下叶开始,中国人的社会理想逐渐摆脱传统的"大同"、"平均"社会理想模式,而向近代理想社会模式过渡.在这一过程中,五四时期构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关节点.五四不仅帮助中国人树立了建立民主社会的理想,并且把这一理想推向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在五四时期的思想家群体中,张竞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他留学法国8年,广泛研究多种学科的理论,形成比较系统的关于性文化的思想,其中主要包括节制生育、优生优育、性教育等方面。这些思想是五四时期激进知识分子探索中国社会进步途径的一个方面,对于社会变迁和文化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妇女社团从萌芽出现到成立发展分别经历了:萌芽胚胎期、生长繁荣期、趋近大众期及曲折奋斗期等不同阶段。其中,五四时期的妇女社团处于趋近大众的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本文拟从经济基础形成、社会思潮渲染、妇女运动影响及社团文化熏陶等四个主要因素,对五四时期妇女社团的兴起及其条件作具体考察,并分析其在近代中国妇女运动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对社会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 ,欧洲与亚洲之间、亚洲各国家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当时 ,调和东西文化是欧洲和亚洲许多学者的共同期待。在亚洲 ,反应最强烈的是印度、日本和中国。印度和日本学者的呼应大大刺激了中国思想界 ,促使部分中国学者极力想找到中国在世界文化建设中的位置 ,而欧洲思想界的波动 ,则成为中国文化调和论者有力的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处于历史大变革中的五四时期,一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在中国产次掀起了一场研究、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并凝聚成时代的主流。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社会主义”思想的特征,阐述其历史文化的继承性、时代巨变的影响力、思想内容的丰富度、在论辩中求完善等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着明显的联美倾向,这与历史上的以夷制夷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持久的压迫与露骨的侵略很自然地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而美国的一些对华政策则使中国社会各阶层对美国有明显的好感。  相似文献   

11.
归纳分析《新青年》中外来词的基本状况和特点,旨在了解“五.四”时期外来词的特点和规律,为新时期的外来词研究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中国浪漫主义作家和诗人深受日本浪漫主义作家和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他们对日本浪漫主义及西方文艺思想的理解和接受层次由于自身情况的不同,大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浪漫主义思潮所提倡的以人为本、肯定自我的精神,促进了中日两国近代文学的确立.  相似文献   

13.
1919年"五四"前后,由于欧风美雨的浸渐以及北洋政府忙于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争斗而疏于对教育的控制,形成了近代中国教育管理史上特有的教育宗旨断裂现象,从而为我国的教育管理开辟了另一条分权化和民主化的道路。虽然因其与中央集权型的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文化传统相悖逆,因而在20世纪中国教育方针①的百年长河中不免如昙花一现,但是其历史意义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4.
终结文言分离,逼近文言一致,可谓“五四”时期“语言文字革命”的一大目标。由于书写的求简(“不愿”)和条件的限制(“不能”),自古以来,中国文言分离的局面都不曾得到改观。直到1920年官方对“国语”的正式确认,才标志着中国从文言严重分离向着文言基本一致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成绩虽然卓然可见,但文言一致的目标却并没完全达到,其中的症结是表形的文字与繁多的方言不能一一匹配所致;为了探索着解决这一问题,尽可能达到文言的一致,鲁迅和胡适的思考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年,西藏问题的症结在界务之争。1917~1918年第二次康藏纠纷爆发后,西姆拉会议遗留的汉藏划界问题亟待解决。在驻华英使的一再要求下,北京政府于1919年5月重提了袁世凯政府1915年所做出的最后让步方案,英政府同意以该提案作为谈判基础,但未及展开,北京政府却突然中止了谈判,其原因是在"五四运动"引发的全国大规模的民族主义浪潮下,川、甘地方与大众舆论重新对绒坝岔协议中承认为西藏所有的金沙江两岸之地提出异议,希望恢复清末赵尔丰的川边改土归流后的汉藏分界,使得北京政府放弃了与英国的谈判。汉藏划界问题的搁置宣告了英国意图使中国接受西姆拉条约目标的失败,也因此,西姆拉会议上秘密划定的藏印边界始终得不到西藏地方的认可。  相似文献   

16.
"五四"精神是中国青年的传家宝。这一精神与"三个代表"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五四"精神之爱国主义与"三个代表"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与"三个代表"的实践主体相一致,实行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与"三个代表"的内在本质相一致。当代中国青年应该在大力实践"三个代表"的过程中弘扬伟大的"五四"精神。  相似文献   

17.
舆论传播与五四学生运动——以五四时期《京报》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刊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不仅可以反映舆论,而且能够引导、组织、制造舆论,形成强大的舆论风潮,进而影响社会群体的思想和行动。五四时期的青年学生群体既富热忱和变革理想,又具有新知,他们最先与舆论媒介结合,唤醒国民,成为民众运动的先导。《京报》创办者邵飘萍与学生群体的交往,造成"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舆论得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舆论引燃了青年学生的爱国情绪,同时又推动了五四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龚奎林是从"五四"新诗的主体和创作角度看待新诗与传统的联系的,从而提出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中国妇女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开放、进取、独立的现代意识对中国以往封闭、保守的旧意识以巨大的冲击 ,中国妇女的独立人格意识开始觉醒 ,她们开始为改变自身的卑下地位而努力奋斗。这一时期 ,中国妇女受教育权的扩大 ,经济的独立 ,家庭及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等方面说明五四时期中国妇女已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妇女的地位已得到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