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自我意识理论是康德认识理论的核心,他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主要集中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分析篇中,要想在这篇晦涩难懂而矛盾问题最多的部分理清这一理论,其困难是相当大的。这里仅就我的理解,作一简要分析。一康德把主体认识能力分为感性与知性,相应把知识分为直观与概念。在感性直观中,虽然直观形式是主体固有的,但就直观与对象的直接联系、主体的接受性而言,它又是来源于对象的。而知性概念,作为抽去一切感性具体性的形式,不是来源于对象,也不是对经验内容的归纳概括,它只能来源于主体的自发性,即知性活动。这样,康德就把直观与概念从来源上严格地区分开了。但是他又认为它们必须相互结合,因为“知性不能直观,感性不能思维,只有当它们联合起来时才能产生知识”。知性的功能是提供知识得以形成的形式,直观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实用主义是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一个流派。哲学家对人的认识的起源有两派对立的不同的主张,一派认为人的认识是起源于理性的思维作用,绝不依赖感官知觉,这就是哲学史上的唯理论派;另一派认为感性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泉源,绝不是什么理性的活动,这就是哲学史上经验论派。经验论又分两派,一派是唯物主义的经验论,一派是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唯物主义的经验论承认感性经验是认识的泉源,并认为这种感性经验是从物质自然界的事物中产生的。唯心主义经验论一方面承认感性经验是认识的泉源,一方  相似文献   

3.
电影是一门年轻而又极富魁力的艺术,它的历史虽只百年,但已是艺术大家族中得天独厚的“宠儿”。它不仅以巨大的魔力吸引着最广大的观众,而且还闯入高等学府的教学领域,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高校开设电影艺术选修课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电影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认识电影的特性,掌握电影艺术的一系列知识与理论,增强对电影的读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学会用“电影的眼睛”、电影的思维而不是文学的、戏剧的或其他别的什么眼光和思维去观照电影。一、电影艺术选修课的特点电影艺术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电影艺术选修课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4.
文艺复兴时期时空已经普遍作为一种认识的基础体现在艺术创作中,经典的案例就是透视法,它的作用不是为了呈现对象的客观真实性,而是为了建构符合视觉感受的主观真实性。联系康德对象符合知识的论断看,知识的产生要以感性直观为前提和手段,而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又表现为时间和空间,并存在于心灵中;康德对象符合知识的论断实际上是要求对象符合人的心灵感觉,康德这种哥白尼式的认识,显然是其将时空心灵化后必然要作出的论断。而文艺复兴的时空意识要求对象符合人的视觉感受,人们认识的对象就是一个感官经验的世界,是一个符合透视法知识的世界,一个被心灵化了的世界。这正是文艺复兴的时空意识对于康德时空观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曾经指出,黑格尔的庞大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仅仅是他的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黑格尔美学关于艺术典型理论中的“这一个”就是这宏伟大厦中的珍宝之一。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学思想的中心,它规定艺术作品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思想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艺术是熔铸成的美,它光彩夺目,令人倾  相似文献   

6.
创造性思维,不是单一的思维类型,而是多种思维类型的综合效应,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科学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反映,它虽然超出了感性经验的范围,但又是和感性经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只有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开展思维的活动,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离开了感性经验或感性材料,思维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得出的结论,也成了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实践统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一再教导我们,一切科学理论、真实知识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他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高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实践论》--以下凡引自《实践论》的引文都不注明原书页数)形式逻辑这门科学,是“关于认识的学说”,它和实践更有密切的关系。然而,近代资产阶级各种哲学流派,利用逻辑学的抽象性质,把逻辑形式说成不是人们长期实践活动的成果,而是一种脱离现实,脱离经验,脱离客观真理的  相似文献   

8.
在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映现对象,而是主动地把自身的能动因素作用于对象,从而使产生的认识具有鲜明的主体烙印。在这些能动因素中,经验——知识因素,亦称背景知识起着重大的作用。什么是背景知识?我们首先从主体的认识活动开始考察。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在认识活动中,认识对象并不是自动移入人的大脑的,而是在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变革客体的实践过程中,在人的头脑中得到升华的反映。因此,无论在认识过程中还是认识结果,  相似文献   

9.
皮尔斯是注重知识理论的经济报偿作用的第一位美国理论家。其知识收益与成本理论所阐述的 (1 )知识是一种认识资本 (Cognitive Capital) (2 )知识可以带来双重收益 (3 )人类所有的活动都不是免费的等观点 ,很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原是大英帝国的囚犯放逐地。因此,在它最初的年月里,戏剧这种独为文明世界和上流社会欣赏的艺术是否应当存在,曾引起过广泛的争论。然而,尽管如此,澳大利亚戏剧还是发展起来了。囚犯为澳大利亚戏剧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贞献,最初进行戏剧活动的几乎全是囚犯。1789年,也就是殖民地建立后的第二年,犯人在悉尼演出了澳大利业第一出戏——乔治·法夸尔的喜剧《招募官》,观众只有60人,总督非利普观看了演出。当时出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统一-关于美学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学基本问题不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或艺术的超越性问题,而是感性的理性,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一点在中国与世界的美学界中存在着普遍的误解.美学按照其本质应该涉及自然、技艺、艺术这样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不是高低层次的关系,而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换的关系,自然既是它的起点,也是它的归宿.从自然到技艺,到艺术,然后再返回自然,这是审美活动的真正本质与根本规律.从这种理解出发,美学应该把对自然美(自然的鉴赏)的研究当作自己的重心.  相似文献   

12.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从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不难看出人们怎样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入地发现客观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来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人们认识客观规律,是一种极为复杂而艰巨的过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把人类积攒起来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学习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科学知识,并能在实际中应用,而不是去发现客观规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有其特点的,但它和人们在历史发展中认识世界的过程又具有共同  相似文献   

13.
永远的舞台     
I:我永远对文字剧本变成舞台演出感到不可思议。M:难道我们要对戏剧导演的工作思维作一番讨论?是的,对你我这样的不是直接从事戏剧工作的理论家和评论家来说,对戏剧导演究竟如何将文字剧本变成舞台演出,也许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正象戏剧观众永远对舞台上的演员抱有一种神秘的看法一样。I:不,你显然误解了我的意思。我想说的是,剧作家运用的是文字语言这一艺术媒介。而导演运用的则是人与物这一演出媒介。虽然在戏剧艺术中,两类戏剧家的创造性劳动都指向舞台,但是,不同的媒介之间存在着的差别,从根本上来说是无法消解的,不然何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哲学史学界大都认为,庄子哲学是一种乱世的人生哲学,它的主题既不是寻求论证世界的本原,也不是纯粹逻辑地考察认识和知识的问题,而是为处于乱世的人们提供一种生活方式的训戒,庄子本人的生活就示范了这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核心,就是不为外物所移,以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15.
论生态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科学奉行科学主义原则建构的推理模型是"纯粹理性"模型,这类模型以理性标准来衡量认识的合理性。但是人们实际面对的是一个无序的世界,人的实际推理活动具有模糊性、开放性和随机性的特点;人们实际的推理情境也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情境,因此认识的合理性不是抽象的合理性,而是具体的合理性。基于这种认识,生态理性模型充分考虑了自然情境结构的多样性和人类的时间、知识经验和计算能力的有限性,以具体情境下认识形式的结构与环境信息结构的适配性或对应性作为认识合理性的标准。与理性标准相比这是一个很低的标准,但在自然推理中这样的标准就足够了。生态理性模型从观念上为认知的整合研究确立了一个基点。  相似文献   

16.
人们的认识始于感性经验,感性经验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步,但是要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光凭感性经验是不够的,必须把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思维,形成科学的理论。感性经验所把握的是特殊的、个别的现象,而思维的任务在于获得普遍的、必然的、带规律性的科学知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那么,能不能实现感性经验向理性思维的飞跃?也就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替代的(见盛群力、马兰《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相似文献   

18.
最近阅读一本《形象思维问题参考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翻开正文的第二页,有这样的议论:“感觉是只能反映客观现实的个别的属性,表象也只能反映个别的客观现实的现象,诚然这种低级形式的认识是高级形式的认识的基础,然而单纯的感性的认识,并不是艺术的认识,就好像照相机所摄取的相片不是艺术品一样。”在另一篇《形象思维方法论》(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通讯》1978年第六期)中也谈到:“形象思维决不是单纯的直觉活动,决不可停滞于感觉阶段,决不能象资产阶级自然主义那样只要感性不要理性,照象式地反映生活的表面。”在人们平时交谈中也能听到类似的议论,如谈到一幅优秀美术作品或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来之不易时,特别是谈到创造形象  相似文献   

19.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不是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个传统思维向度上来思考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而是根据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来分析语言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体性”;弗洛姆认为语言是构成西方社会意识过滤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经验进行过滤,使之有选择地上升为意识或压抑为无意识。马尔库塞则更为具体地揭示了语言在现代西方社会对政治意识的过滤所起的重要作用。研究法兰克福学派这一理论,为我们认识现代西方社会压抑控制人的现象,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本土的,或曰首先是本土的,但本土知识可以具有全球的意义。地区研究反映了本土知识的获得方式,是一条有效的路径。地区研究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之道,就是从本土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规律、定律)出发;从实际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理性人假定出发。通过跨越二者间的鸿沟,更紧密和有效地把地区研究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人们有望发展出基于中国本土经验而同时具有较普遍意义的知识和理论。但这一具某种普遍意义的认识,也仍是有限制条件的,对此应保持清醒。地区研究的认识方式,体现了这样一种认识论。基于对多个特定地区和国家的研究,有可能提出由西方经验而得出的理论的"例外"。而恰恰是这些"例外"提供了修正和发展现有理论或建立新的理论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