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终极所有权结构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2004~2008年在深沪两市上市的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应用OLS方法经验检验终极所有权结构的四个特征变量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终板控制人性质为国有控制的公司,相对于其他非国有企业而言,其权益资本成本较低;(2)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比例与权益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3)终极控制人控制权比例与权益资本成本显著正相关;(4)终极控制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度越大,公司权益资本成本越高.  相似文献   

2.
以2006~2010年中国A股24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股权结构角度分析了终极所有权结构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机理。实证结果发现,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权负相关于公司债务融资成本,而两权分离度则与其呈正相关关系;家族式控制公司中,两权分离度与债务融资成本正相关,其控制股东会弱化两权分离造成的壕沟效应;国有式控制公司中,两权分离度与债务融资成本负相关,其控制股东会加剧两权分离造成的壕沟效应。  相似文献   

3.
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控制权差异和绩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终极产权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股东进行分类,在追寻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财务控制权安排是财务治理的核心内容,合理的财务控制权安排可以优化公司治理,从而解决"大股东掠夺小股东"、"经营者控制"等公司治理的困境问题.文章通过对企业所有权安排的配置研究,解析企业所有权配置对企业财务治理及财务控制权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企业最优财务控制权安排,文章最后分析了相关因素对这种最优安排的影响程度及其机理,旨在为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陈华 《统计与决策》2007,(19):139-140
本文在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委托代理关系多样性的基础之上,对上市公司控制权内部配置中存在的国有资产控制权的代理错位、大股东的"权力放大效应"、高额的代理成本三个显著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从改革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体制、加强股东对经理人的控制、充分行使小股东控制权、加快完善外部控制权市场配置的步伐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6.
技术标准联盟作为当今技术标准研发和扩散的载体,已经成为各国从实验室标准向事实标准转化的重要形式。然而,在联盟企业成员之间构建技术标准联盟的过程中,争夺联盟主导权成为构建联盟的焦点问题。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技术标准联盟控制权决策机制,关系到每一个成员企业的切身利益。文章在风险中性的假设条件下,通过搭建技术标准联盟控制权决策模型,探讨了联盟成员之间知识共享和最优努力水平的充分必要条件,提出了共同控制模式是构建技术标准联盟的最有效的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7.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2):114-121
现有文献较少从制度环境的角度探究公司股权控制的成因。为此,结合中国省际层面腐败数据和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利用多元回归分析以及工具变量方法,研究了地区腐败对股权控制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虽然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不因腐败程度的地区差异而显著变化,但其所有权随腐败加剧而显著降低,进而导致两权分离程度随腐败加剧而显著增加;终极控制人的股权控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应对所处制度环境的一种理性选择。结论从公司治理的角度为反腐败政策的实施和深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按照股票期权归属期的不同,分析了我国12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得出我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可分为单期归属、补充归属和分期归属三种模式。文章论证得出:我国上市公司大多采用的补充归属和分期归属计划,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控制权收益现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两阶段贝叶斯纳什均衡模型,有效地解释了此种情况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9.
屠巧平  姚远 《统计与决策》2006,(22):159-161
国内少数学者研究了控制权转移的公司特征,赵勇、朱武祥(2000)对上市公司并购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李善民、曾昭灶(2003)重点研究了控制权转移公司特征,研究表明股权较为分散、总股本较小、每股净资产和市净率较低的公司具有较高的收购概率。以上学者都是以控制权转移成功的公司  相似文献   

10.
曾宏  张娜 《统计与决策》2007,(2):100-102
在对控制权私有收益计量的基础上,分析财务正常和财务困境状态下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表现特征,并通过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来探讨不同财务状态下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财务正常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主要表现为大股东对公司利益的攫取行为,而财务困境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主要表现为大股东对壳资源价值的利用。  相似文献   

11.
供应链物流能力成熟度测度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针对供应链物流子能力成熟度计算方法缺陷,以及常权难以反映供应链对物流子能力成熟度的均衡性和激励性要求,采用柯西型隶属度函数计算物流子能力成熟度,再引用层次变权模型对子能力成熟度进行层次变权综合.该方法称为层次变权综合熟度法,它不仅使物流子能力成熟度计算有根基,而且克服了常权综合的弊病,从而使供应链物流能力成熟度测度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经实证研究,证实了该方法应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上市公司参股银行对不同终极控制人的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以揭示在股东—债权人代理冲突下,不同终极控制人的上市公司参股银行后在银行对其不同的外在约束下所产生的对公司投资行为的不同影响,并基于中国沪深股市2009—2012年间150家参股银行的公司共600个观测值的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公司持股银行的比例增加,对银行业金融资源的控制能力增强,可以抑制公司的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行为,投资扭曲减少;终极控制权为中央或者地方政府的上市公司参股银行之后面临银行的软约束使其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现象更严重,而非中央或者地方政府的上市公司参股银行后其投资行为受到银行的硬约束,则可以有效抑制其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研究结论为上市公司低效率投资现象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也为监管部门设计约束政府干预公司经营行为的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申尊焕 《统计与决策》2007,(20):116-118
基于经济人的假设,本文认为大股东所具有的需求的两重性、角色的两重性、监督的两重性是大股东取得公司控制权的真正原因;控制权收益在实质上既包括对大股东监督成本的补偿,也包括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但在大股东的监督努力没有得到补偿的公司治理实践中,控制权收益只表现为大股东侵害。因此,为防止并降低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就应在理论上承认大股东的监督行为,并在实践中对其监督成本进行补偿、对其监督行为予以奖励。  相似文献   

14.
李伟  于洋 《统计研究》2012,29(10):52-58
本文基于终极产权论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终极所有权结构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终极所有权高度集中,国家和私人是第一和第二大终极控制人,他们通过间接持股的方式实施对企业的最终控制。2004年以来,从数量上看,国家作为终极控制人持有的上市公司比例显著下降,私人控制的比重显著上升,但是从资产上看,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资产由国家最终控制,私人最终控制的上市公司资产比重很小而且还在下降。  相似文献   

15.
我国第一起控制权转移事件大体可以追溯至1993年的“原野事件”,但这起控制权转移带有强烈的政府行政色彩。这与我国当时的股权结构特征和制度背景是分不开的。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真正通过二级市场收购和兼并的事件应归结为1993年的“宝延事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在"一股一票"投票原则下测定第一大股东控制权的一般化模型。这一模型不但能够计算第一大股东对公司决策的控制程度,而且它表明随着有实际投票权大股东数量的增多,第一大股东对公司决策的控制程度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17.
控股股东类型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鹏  秦宛顺 《统计研究》2006,32(7):36-40
一、引言最近的研究表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存在控股股东。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管理者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但与此同时,控股股东可能通过其股权优势谋取控制权收益,从而损害了上市公司和其它股东的利益(LaPorta等,1999;Claessens等,2002)。La Porta等(1999,2002)认为控股股东的激励效应来源于其现金流权收益,公司绩效与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呈正向关系,这种效应称为正的“激励效应”。另一方面,世界上很多经济体的上市公司,其控股股东通过交叉持股、金字塔持股等方式使控制权和现金流权…  相似文献   

18.
目前,有关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文献比较丰富,但缺乏对民营上市公司的研究。鉴此,以沪深市场2007—2008年度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回归模型考察股权结构与关联交易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显示:民营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控制链层级对关联交易规模产生显著正影响;制度环境的改善能抑制终极控制人因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所引发的侵占动机;终极控制人为自然人时,对公司的侵害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2006~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引致的财务绩效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股权激励实施前后两年的变化比较,发现股权激励刺激了公司利润的增长,但这种增长在实施股权激励当年达到顶峰,此后逐年下降。与可比公司的比较可以发现以下现象:实施股价激励的公司在盈利指标增长性指标均优于可比上市公司,财务的稳健性也要好于可比公司。回归分析表明,股权激励后财务绩效的增长与终极控制权、股权偏离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股权激励上市公司管理者与控股股东的利益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20.
陈骥等 《统计研究》2019,36(4):106-118
针对群组评价在分配评价个体权重时,由于忽视群组意见分歧以及不考虑个体评价尺度的“非稳定性”而导致的个体权重固化现象,提出了基于自适应变权的群组评价方法。首先,阐述了群组变权的理论依据与基本思路,从个体与群组意见分歧的角度,设计了基于意见偏差的变权机制;其次,以“满意的群组相对一致性水平”为控制条件,设计了群组变权的自适应机制,在不调整群组评价量化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个体权重的自适应变权分配与变权综合。最后,应用实际案例演示了该方法的过程;通过调整不同的学习率取值,对比其动态变动特征以分析其可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