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2004-2005年河南省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产出的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建立Panel Data模型,测算了"十五"末期各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十五"末期的河南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证明了扩大第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产出在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能引导河南省的经济良性增长。  相似文献   

2.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测算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运用时间序列计量技术对我国1978-2007年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一期间,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变加快,但经济增长并不与其完全一致变化;同时,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相对变化对实际经济总产出的增长率的变化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第一产业的影响是反向的,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影响是同向的;三次产业的增长率的变化状况对实际经济总产出的增长变动情况也不一样:相对第一产业的增长率的变动,其对第二、三产业的增长率的变动要敏感得多.因而产业政策上要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走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决定于2004年在全国进行建国以来首次经济普查。曾培炎副总理在讲话中强调指出:“目前我们对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的把握还不够全面,了解还不够深入。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就是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效益等信息,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主要行业的基本名录库和统计数据采集系统。经济普查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使用吉林省1978—2011年数据,分两个阶段来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产业增长格局分析,得出: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产业格局由1978—1994年一、二产主导转变为1995—2011年二、三产业主导;二、三产业增长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第三产业贡献率最大;但三次产业间发展的协调性在下降;深入分析产业供给弹性得出,第二产业弹性在下降,其发展正遇到瓶颈。  相似文献   

5.
《浙江统计》2004,(3):1-1
改革开放以来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很快熏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2003年熏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已接近10万亿元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左右。但目前我们对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把握还不够全面熏了解还不够深入。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目的熏就是要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效益等信息熏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主要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和统计数据库系统。经济普查是我国经济生活的一件大事熏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首先熏…  相似文献   

6.
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中研究的热点。然而,金融深化在产业层面上的具体影响却很少有文献涉及。文章以中部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时间序列模型深入考虑了金融深化的行业效应。结果显示,对于第一、二、三产业,金融深化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第二、三产业,金融深化会呈现显著影响,对第一产业的影响则较小。  相似文献   

7.
袁琦 《四川省情》2001,(10):25-27
近几年来,温江在稳定第一产业的同时,注重二、三产业的发展,使我县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调整也取得了较好成效。温江县的GDP由1995年18.76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36.2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2000年比1995年增长80.5%,年均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二产业、三产业的年均增长分别为4.6%、13.4%、14.6%,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关系由1995年的19.6:49.7:30.7调整为2000年的13.2:52.3:34.5,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由1995年的80.4%提高到2000年的86.8%。  相似文献   

8.
2012年,面对世界经济严峻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形势,成都市大力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全市经济社会呈现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成都GDP增长13.0%,增速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2012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38.9亿元(见下图),由20 1 1年居副省级城市第四位上升至第三位,仅次于广州、深圳;增长13.0%,增速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48.1亿元、3790.6亿元、4000.3亿元,分别增长3.8%、15.6%、11.5%.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4.3∶46.6∶49.1.  相似文献   

9.
王玲  谢玉梅 《统计与决策》2012,(23):126-129
文章选取1979~2010年中国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中国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第二、三产业能源消费与其相应的产业增加值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在短期内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高能耗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不明显,第三产业在前期对能源消费的正向冲击作用强劲,但是在后期却出现了较强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动的状况,并对产业结构变动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经济的增长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存在极大的相关性。扩大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增加劳动和资本的收入,但会减少经济的规模;增加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扩大经济的规模、增加资本生产的效率和减少劳动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一、基本单位分布状况 (一)按类别分布看: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区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企业法人67478个,比重为59.44%,机关事业法人23918个,比重为21.07%;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22119个,比重为19.49%.与第一次经济普查相比,企业法人增加36354个,增长116.80%;机关、事业法人增加2424个,增长11.28%;社团和其他法人增加3581个,增长19.32%.  相似文献   

1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20年来,黑龙江也和全国一样,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开放的热流奔涌不息,经历了体制与机制的巨大变迁,龙江经济建设实现了历史的跨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7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0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2.9倍,1979年至1997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7.4%,成为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最有成效的发展时期。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1978年增长1.7倍、2.7倍、6.4倍,年均分别递增5.3%、7.1%和1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97年达到7243元,比1978年增长2.2倍,平均递增6.4%。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明显提高,国民财富和积累稳定增加。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演变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占风  杨华 《统计与决策》2007,(19):100-101
本文对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变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产业结构演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与原理。采用1952-2005年的样本数据,分三个阶段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各阶段,第一、二、三产业所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反映了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通过计量模型的建立,探讨了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各个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应用多因素多阶影响分析技术,基于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不变价投入产出表,在局部闭模型下,对投入系数和最终使用各因素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数量分析。结果表明:投资规模总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具有绝对重要作用;投入系数矩阵和政府消费总量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很显著,而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却比较特殊,第一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表现为负值,第二阶段贡献率虽较小,但对GDP增长却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把加快发展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措施,全县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我们欣喜地看到,30年来,我县历史性的变化集中反映在以下主要方面: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从1978年到2007年,乌兰县经济总量从1739.6万元增加到39861万元,增加了3812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1.1倍,年均增长11.27%;2007年,一、二、三产业分别比1978年增长8.9倍、178.4倍和7.5倍,分别年均增长8.22%、19.59%、7.68%。经济总量“十五”时期以来年均增长22.38%。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42元增加到2007年的1053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41倍。在30年的发展进程中,全县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初步形成了新的经济格局。2007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2.54:59.86:17.6,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4.8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52.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27.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成为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坤荣  蒋锐 《统计研究》2007,24(6):9-15
 本文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化可以通过两种机制的作用来推动经济增长:一方面,城市化带来的聚集经济加速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要素的积累,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城市化使得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优化第一产业,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同时城市本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即城市化先作用于要素积累和结构变革,然后才间接地对经济增长产生正的影响作用。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市化能够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产业结构这四条途径来影响经济增长;而且,在现阶段人力资本和结构变革是城市化与人均产出之间的显著影响渠道。  相似文献   

17.
一、农村就业状况基本判断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浙江农村非农产业取得了超常发展,农村的就业格局也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农村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机遇和挑战并存。I.改革开放使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就业格局变动深刻。近二十年来,浙江的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展,农村就业结构由原来的单一型走向多元化。统计资料表明,1970年的浙江农村二、三产业劳动力仅为28.9万人,到改革前夕的1978年,是164.3万人。而随着改革开放,农村非农产业得到迅速发展,1997年二、三产业的劳动就业已达993.0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5倍多…  相似文献   

18.
省经普办 《浙江统计》2006,(3):46-48,F0003
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浙江省于2004年开展了第一次经济普查,首次收集了涵盖我省第二、三产业全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所有经济活动的基本数据,包括单位数量、从业人员、财务收支、资产负债,企业主要生产经营活动、生产能力、主要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科技开发投入等,全面揭示了二三产  相似文献   

19.
《青海统计》2004,(5):11-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很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2003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已接近1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左右。但目前我们对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把握还不够全面,了解还不够  相似文献   

20.
1、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特别是三产业的逐年发展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三产业发展是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意味着生产化、专业化,产出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生产要素配置,社会分工更加合理。呼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5.5亿元,增加为95年的96.2亿元,平均年递增10.7%。其中:94年增长速度较高为20.1%,96年1─—3季度增长17.4%。其中: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由78年1.7亿元,增加为95年的38亿元,年平均递增12.3%。尤其是95年三产业已占国内生产总值40.0%,特别是社会服务业、运输、邮电通讯业和生活服务业、城乡商饮业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