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镇的功能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城镇的发展必然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完善城镇的功能。本文试通过对遂昌县第三产业现状的分析,探讨城镇建设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系,明确第三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城镇化的实现。一、现状分析(一)遂昌县第三产业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了较大的发展,到普查年度的1992年底,从业人员达21267人,三产企业单位达415个,分别比普查年度的1991年增长9.7%和26.52%。三产行政事业单位1127个,与普查年度1991年持平。三产从业人员与1982年比增加l.24万人。但从发展…  相似文献   

2.
于斌斌  申晨 《统计研究》2020,37(2):65-79
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由以城镇化率增长为主的传统城镇化迈入以质量提升为主的新型城镇化,而城镇化效率是反映城镇化质量的综合指标。本文从产业和空间两个维度构建了我国城镇化效率提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对城镇化效率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与产业间结构的服务化调整相比,产业内各行业生产率增长才是城镇化效率提升的主要来源,并在考虑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在省域空间范围内,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城镇化效率改善,但这一影响效应伴随着城镇化率提高和城市规模扩大而变弱。本文蕴含的重要政策启示是,当前我国应将城镇化效率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考量目标,并以生产率增长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尤其是在城镇化程度和城市规模均不高的情况下,慎重采用服务业对工业的“腾龙换鸟”或“退二进三”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根据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衡量指标体系,台州工业化与城镇化尚处于动态发展调整时期,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并进还存在低端的工业产业结构、服务业发展滞后制度设计阻碍等制约性因素。未来台州应该着力于构建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良性机制,即规划引领机制、产业支撑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市场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模型等方法研究江汉平原30多年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度的长期均衡关系及波动响应效力.结果表明:江汉平原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度存在较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城镇化发展是促进耕地集约利用的Granger原因;耕地集约利用度对城镇化发展的响应效力会在中长期后得到放大.研究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江汉平原地区城镇化率的提高对促进耕地集约利用与保护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河西区委、区政府多年来坚持打服务牌,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据2002年完成的第二次全区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显示,我区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在产业规模、层次和内部结构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6.
科学预测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是制定区域城镇化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基础。文章采用四种国内外常用的城镇化水平预测方法对黑龙江省未来十五年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并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比较分析了各种预测结果合理性,提出了黑龙江省未来十五年城市化发展的预期速度和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以来,四川城镇化推进速度加快,与全国的差距逐步缩小,但城镇化水平总体仍然偏低,应从促进“两化”互动的角度来推进四川城镇化。  相似文献   

8.
9.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推进省域城镇化发展需要厘清动力因素及其影响特性。文章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内源动力、外向动力、市场动力、政府动力的四大动力因子评价体系,选取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省域城镇化进程中的动力因素与空间集聚模式。研究发现:广东省城镇化水平在样本期内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其Moran指数呈现递增态势;城镇化发展动力因素具有多样性,因素互构性增强;在各因素中,产业结构的回归系数最大,人力资本次之,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发展水平、地方财政支出、批发和零售业等因素对城镇化进程也有显著促进作用。在未来城镇化建设中,应重视区域间的空间溢出与互动影响,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间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帆  王振伟 《统计与决策》2016,(19):103-105
城市化是推动我国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动力,是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志,“十八大”中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文章以湖北省为例,通过计算2004-2013年间湖北省各市州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全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市州的新型城镇化得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但是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大.全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可以分为4大类:城镇化水平高的武汉市;城镇化水平较高的鄂州市、随州市、黄石市、襄阳市、宜昌市;城镇化水平中等的十堰市、潜江市、孝感市、咸宁市、荆州市、荆门市;以及城镇化水平低的随州市、仙桃市、恩施州、神农架林区、黄冈市、天门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浙江省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变化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且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文章指出,在采用以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问题上,宜采取长期政策而非短期政策.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湖北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关系紧密,且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弄清城镇化的发展对我国粮食生产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文章以1994-2013年20年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模型进行相关检验,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并没有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会对粮食安全生产造成负面影响,相反二者之间还存在着长效的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运用TOPSIS方法从人口、土地、经济、社会等四个角度测算中国整体和各省份城镇化协调水平,并对不同区域城镇化协调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整体城镇化协调水平相对较低;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2.中国各省份城镇化协调性水平差异明显,总体来看,发达省份城镇化协调水平相对较高;3.不同驱动要素对城镇化协调水平的差异明显,具体排序为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其中东部地区经济城镇化的表现尤为明显,中、西部地区土地城镇化的表现较为突出。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文章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构建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相对熵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值.以贵州省68个县为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相对熵法实现了对主、客观因素进行优化决策的组合赋权,有效降低了信息损失;将相对熵法应用于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熊毅  粟勤 《统计与决策》2022,(23):112-116
文章以我国149个城市为样本,采用多维指标测度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并结合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发展水平调控下地方政府债务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其促进作用表现出门限加剧效应;非省直组样本表现出门限加剧效应,而省直组样本表现出门限收敛效应;东、中、西三大地区的促进效应分别表现出门限收敛效应、门限加剧效应和门限突变效应。为有效提升地方政府债务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应有效防范地方债务危机,合理高效利用地方政府债务,缩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出台多维政策与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合力支撑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纪明  杜聪聪 《统计与决策》2017,(17):125-129
文章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这两个动态角度测度了产业结构演进,并运用全国29个地区1996-2015年平衡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产业结构演进对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影响均强于产业结构合理化;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强于东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强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进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历来就是相辅相成、互动互融。四川省委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把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战略重点,为四川城镇化的前行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系统耦合理论,对我国31个省市2007—2016年区域经济、城镇化与社会治理三个系统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三大子系统的综合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省际差异明显,但在逐步缩小;就相对发展状态而言,三者并未实现同步发展,绝大多数省份都处于城镇化超前状态。进一步发现,区域经济-城镇化-社会治理耦合协调水平总体不高,大多数省份处于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阶段,总体呈"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阶梯状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