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随着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移民运动,客家人不断进入壮族聚居地区,逐渐形成壮族与客家杂居的局面.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壮族的分布以桂西南、桂西最为集中,往东逐渐递减;客家的分布以桂东南最为集中,往桂西、桂西北逐渐递减,桂中地区是壮族与客家杂居最为普遍的地区.总的来说,客家人在壮族地区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这种分布格局的出现是和历史上客家与壮族的迁移以及民族融合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壮族与客家交往的增多,两者之间的文化互动越来越普遍,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均相互包容,甚至相互吸收。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两者已经出现了文化上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壮族的客家化与客家人的壮化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3.
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壮族与客家的互动极为普遍,这种互动往往是双向的.由于不同地区人口的相对规模以及族群结构的不同,因此互动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人口较少的族群往往容易受到人口较多的族群的影响,更多地接受对方的文化.在贺州这个壮族人口相对较少、客家人口相对较多的地区,壮族虽然仍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以及风俗习惯,但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客家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壮族与客家族群互动中,由于语言竞争、互补和同盟,形成了双语制、语言转用、语言成分借用的语言关系类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族群关系的变化,两个族群的语言关系将出现竞争减弱、互补变化、同盟延续的特点,并最终走向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5.
在壮族与客家的交往过程中,相互馈赠的情况极为普遍。从馈赠的类型来看,既有礼节性馈赠,也有互助式馈赠;从馈赠的内容来看,既有金钱也有实物;从馈赠的范围来看,既有亲戚之间的馈赠,也有同学朋友之间的馈赠,还有邻里之间的馈赠。壮族与客家之间馈赠的普遍存在说明这两个族群之间的关系是较为和谐、融洽的。  相似文献   

6.
壮族妇女的传统配饰包括头饰、佩饰、足饰等种类。配饰的艺术形态丰富、特色鲜明、文化内蕴深厚,反映出壮族人民独特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趣向。文章尝试对壮族妇女的配饰种类、形制特征、演变情况进行分析,对壮族传统配饰文化的内涵进行解读,旨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促进现代新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壮族妇女的传统配饰包括头饰、佩饰、足饰等种类。配饰的艺术形态丰富、特色鲜明、文化内蕴深厚,反映出壮族人民独特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趣向。文章尝试对壮族妇女的配饰种类、形制特征、演变情况进行分析,对壮族传统配饰文化的内涵进行解读,旨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促进现代新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在壮族人口占大多数,客家人口较少的壮客杂居地区,客家人入乡随俗,较多地受到壮族文化的影响,他们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吸收了很多壮文化的因素.同时,由于客家有较强的自我文化认同,加上他们在经济发展上的优势,又使得客家文化能较好的得到保存,并且以他们的生产模式带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壮族有自己的文化根系,有典型的文化生态美的范式,与其他民族文化种群一起构成岭南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群落.而在壮族文化根系中,首先是其重生文化根系,它表现为对生命之根、生命本源的独特看法和理解,从而形成了壮族色彩斑斓的古代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10.
那桑、平安、坳背是广西壮族地区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三个较有代表性的个案,其发展的历程和相关的经验教训对壮族其他地区农村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参考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壮汉语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意义和语言结构,特别是偏正式结构.正视和解决好语序差异问题是提高基础教育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为此,要加强教师壮语知识的培训,注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同时要加强双语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由壮语思维过渡到汉语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比较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及中国目标的选择的异同,为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及中国目标的选择提供的可供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壮话与汉语方言白话、客家话、闽话在韵母、声调、词素、后缀以及数词、量词在句中的位置,比较句、疑问句的句式等方面有许多的共同特征.这说明壮语、汉语自古就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客家学的提出,在学术上具有多重意义.第一是对华人研究的严肃反思,第二个意义如其客家之名义,是一门关于移民社会的研究.第三是突显传统人文及社会学科分野之武断,而提出对于科际整合的热切呼吁.  相似文献   

15.
认为过去关于客家的形成与发展史的研究太过单一,指出应当关注迁徙中、迁徙后北方移民与原住民的互动,同时注意各地移民的不同情况。鉴于此研究取向,就客家移民与文化认同提出三点看法:一是南宋时期汀州的客家移民与文化认同体现在"颇类中州"上;二是明清时期赣闽粤边的流民归化及其文化认同受"汉化、儒化、王化"影响;三是清代以来客家精英与民众呈现不同的文化认同观。  相似文献   

16.
"天命观"是中国古老的哲学范畴,也是中国历代帝王论证其政治统治合法性的重要理论根据.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作为中国历史上曾入主中原并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和满族的杰出领袖,他们的"天命观"不仅是其开基创业时的重要理论依据,而且对其后所建立的元朝和清朝的政治统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他们"天命观"思想的分析,我们似乎可以找到蒙古族最终何以被驱回大漠,而满族何以最终与华夏民族融为一体的深层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7.
壮族口述作品所塑造的壮族形象概括起来大致有6种,它们都属于正面的形象,是壮族人民根据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以一种个性化的方式塑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藏汉标点符号的功能、性质、形态等方面多维度的思考和比较,分析和探讨了藏汉标点符号的流变和异同。同时从跨文化交际的高度,合理且不无根据地肯定了藏语可与汉语标点符号共生融和的特性。进而表明了作者立足于引进和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藏族文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