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9,(12):21-25
1848年2月24日,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出版。《宣言》全面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掀起了一股气势恢宏、势不可挡的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潮流,开启了崭新的时代。《宣言》极富远见地阐述了资产阶级携带着私利追逐的冲动和政治野心大力拓展世界市场的初衷,隐射了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并逐步大行其道于全球的新自由主义潜在的浓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性。以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文本为依据,揭开新自由主义的虚伪神秘面纱,有利于深化我们对新时期资本主义自身及其发展形态的认识,有利于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求是学刊》2019,(2):64-72
西方学界对何为当代资本主义统治形态的探讨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种形态的争论上:新帝国主义和帝国。新帝国主义仍然是一种帝国主义,它基于民族国家主权的维护作用,强调了一种以垄断资本主义为基础的资本的帝国主义,表现为资本逻辑与民族国家主权的合谋。帝国超越了帝国主义,表达了一种空间开放的主权特性,把全球秩序视作资本统治原则的内在化,并用这种资本的统治原则完全替代了民族国家的主权。新帝国主义囿于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无法阐释资本统治的全球性体系,帝国只关注资本的统治原则而忽略了民族国家主权的保障作用。资本的统治原则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之间是一种不在场的关联形式,它们共同表征了一种基于帝国主义的帝国式的主权形态。  相似文献   

3.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但必须被超越的他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意识形态的解析与超越贯穿着阿尔都塞思想发展的始终,他在这一问题上始终处在一种思想张力之中:一方面,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他又始终致力于探寻超越或摒弃意识形态的可能性.在其早期阶段,阿尔都塞认为,"行动的天主教徒"是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自上世纪40年代末开始,他又认为马克思是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但他实际上是把马克思当作圣人来看待的,他在60年代对马克思哲学的经典阐述正是建立在此种思维层面上的.这一解读思路中的内在缺陷直接导致了他晚年的思想困惑.  相似文献   

4.
郭祖炎 《创新》2016,(6):68-74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包含着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根源,而且蕴含着文化价值观方面的缘由。对后者,生态马克思主义从自由主义、利己主义以及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流变中揭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文化价值观根源。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一词 ,自 2 0世纪 80年代见诸西方报刊以来 ,很快成为新闻媒体和国际学术论坛的热门话题。但在欧美学术界 ,对于全球化的含义、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全球化对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影响、全球化发展的前景等一系列问题 ,历来众说纷纭 ,争论不断。针对鼓吹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非民族国家化”、“非领土化”、“非政府治理”、“非主权化”和“跨国民主化”等论调 ,不少西方学者据理驳斥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现状及其所主导的全球化实质作了批判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齐泽克对马克思的商品关系理论有两点误读:一是认为马克思把商品关系的形式看得比内容更重要,他重点研究的是商品关系的形式是如何把社会关系的内在矛盾掩盖起来的;二是认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缺陷就在于只揭示了商品价值量背后的劳动时间的内容,但并没有清楚地解释把劳动时间的内容隐藏起来的那个商品形式本身的秘密,而马克思的学术贡献就是建立在对上述缺陷的超越之基础上的.这两个观点都是建立在对马克思商品关系理论的误读之基础上的,之所以会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基于拉康式解读思路的齐泽克根本无法进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视域.  相似文献   

7.
法兰克福学派发展至今,三代学者的社会主义观经历了从"革命替代"向"民主驯化"和"规范重构"的嬗变。为了在21世纪重塑社会主义,南茜·弗雷泽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得以可能的背景性前提,揭示了其作为建制化社会秩序的总体性本质,同时扩展了对现存秩序之系统性不公正、多重性危机和民主缺陷的理解。弗雷泽的社会主义规划致力于建制边界的结构化重组、社会剩余的民主化控制和市场功能的社会化转型,尽管这一替代方案在时代诊断的深刻性、理论视野的宏阔性、实践安排的现实性上让人瞩目,但终究未能彻底摆脱民主社会主义的窠臼,而中国视角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批判潜能。  相似文献   

8.
涩泽荣一的实业思想与日本资本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见 《日本研究》2003,(4):28-36
涩泽荣一是日本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企业家之一 ,他一生直接或间接参与创办和经营的企业多达 50 0余家 ,涉及到了几乎所有的近代产业部门和行业。不仅如此 ,涩泽荣一在从事大量企业活动的同时 ,还形成和提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实业思想。他与那些鼓吹全盘接受西方近代经济思想和道德伦理观念的思想家有所不同 ,积极主张以儒家思想和道德伦理为精神支柱 ,吸收西方资本主义经营之道 ,致力于在理性上排除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经济思想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推动日本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考察和分析涩泽荣一的实业思想将有助于深…  相似文献   

9.
基于贝克尔家庭经济学和时间配置理论可以证明,劳动剩余条件下的劳动供给并不是无限的。受制于家庭分工的约束,供给曲线呈特殊的阶梯形态:随劳动供给的增加,农业劳动力的保留工资不断提高,且幅度不断扩大。劳动供给对工资的反应是非连续的:只有当工资上升到新的保留工资水平时,劳动供给才会增加;否则,工资上涨并不能带来供给增长。与这种特殊的供给形态相对应,工资上涨的主要动力从农业收入转向工业劳动需求。内蒙、甘肃两省1,5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证明了上述判断。当劳动需求扩张时,由于工资的微调不能带动供给的微调,劳动力市场将长期难以出清。这提醒我们,当前农民工工资上涨与用工短缺并存现象很可能源于劳动剩余条件下的供给不足,并不必然意味着剩余劳动力枯竭,不能作为刘易斯拐点到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高兹作为当代西方重要的激进左翼理论家,构建了完整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在全球化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转变与工人阶级的总体异化构成其时代背景,马克思的劳动异化与资本逻辑批判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存在主义的异化观与人学思想构成其理论来源。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始终围绕资本逻辑展开,以资本逻辑批判为核心,围绕"批判资本主义,重建社会主义"的理论主旨,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异化逐步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形成了高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三大理论主题。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一种现代性理论和社会批判理论,其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叶美芬 《浙江学刊》2007,(5):107-112
文体实验的花样翻新,是近来长篇小说创作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本文从个案入手,首先对韩少功、阎连科、莫言等人长篇小说创作中的文体实验现象作了分析,认为在这些重要作家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文体的意识形态,并对这种意识形态生成的原因和变数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12.
青年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中,直接批评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构架内的历史性范畴。他从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的经济学观点入手,批评马克思以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来定义人的存在,进而否定劳动—生产在历史社会中的作用。通过剖析鲍德里亚上述观点的错误成因,即经济学专业语境中的误读和非法逻辑僭越,并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科学理解,我们可以回答鲍德里亚的种种质疑。  相似文献   

13.
当代左翼加速主义以马克思"机器论片段"为主要理论支撑,对数字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展开批判,并以数字技术的解放潜能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的思辨支点。左翼加速主义认为数字技术强化了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催生了平台资本主义的最新形态,仍是旧有生产关系参数框架内的继续。实现社会的后资本主义转向必须加速技术进步并将其重新目的化。左翼加速主义将传统上属于右翼话语体系的加速思想引入左翼框架,丰富了当代左翼理论的最新光谱,具有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面向,也具有难以剥离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4.
邓万春 《唐都学刊》2004,20(4):107-110
布罗代尔与韦伯的资本主义观互相矛盾。韦伯把资本主义看作一个文明体 ,从文化与宗教的角度理解资本主义 ,认为理性化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关键因素 ,资本主义文明是人类的进步 ;布罗代尔把资本主义当作上层结构 ,从政治 -经济的角度批判性地解释资本主义 ,认为资本主义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权。理论预设与分析视角的不同是二者观点分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重视空间问题,重视"时空压缩"这类全球化时代的新颖现象,不言而喻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由于误解而错失了从马克思资本学说对之进行深层阐释的可能性,将会是十分重大的理论损失。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表现出来的在某种意义正是一种"空间主义"。"空间转向"论者将马克思的《资本论》误读为"反空间主义",从根本上来说,乃根源于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误读。他们并没有充足的理由笼统地否弃马克思所开创的批判理论之传统,需要修正的只能是卢卡奇所发展的黑格尔主义式的批判理论传统。且由于他们对于马克思思想的误读而对"时空压缩"现象处于一种浅层解释水平,因而我们便有必要从马克思相关观念出发,重新考虑对于"时空压缩"现象的深层解读。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于像"时空压缩"这样的新的历史现象仍有足够的解释潜力,而无须在基本理论层面上来一个"空间转向"。  相似文献   

16.
蓝江 《学习与探索》2024,(2):1-9+185+176
对当代数字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劳动价值论进行分析,需要回到马克思的《资本论》来详细考察资本主义的劳动价值形式的变化。从产业资本主义,到金融资本主义,再到今天的数字资本主义,在产业劳动中形成的剩余价值,实际上变化为产业利润的形式。在空间形式上,产业利润需要进一步与商业利润、地租、利息、物流和仓储等领域的利润进行重组和分配,形成价值形式的第一次重组,即空间重组。在金融资本主义阶段,诞生了虚拟资本,而事实上参与分配的是面向未来的剩余价值,即价值形式的第二次重组——时间上的重组。在数字资本主义及其平台的作用下,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将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变成“人力资本”,即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变成了福柯意义上的生命政治,从而让劳动价值形式再一次发生变化,让可变资本的部分变成数字平台掠夺和收割的意向,即价值形式的第三次重组——生命政治的重组。  相似文献   

17.
李松柏  李强 《社科纵横》2008,23(9):119-122
韦伯在其代表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研究核心在于理性及其发展不同类型,其构成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而有的学者提出了第三种理性即行为理性,实际上是构建了"理性三维论".笔者认为,"理性三维论"没有弄清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的划分依据以及异化原因,只是将工具理性的异化作为价值理性回归的前提加以肯定.笔者进而提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异化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二是人们对二者的错误认识所引发的,而重新构建新理性精神可以为弥补价值性与工具理性的断裂和异化.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夏,美国住房市场价格下跌,由此引发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凸显出近30年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重大结构性转变,金融化的资本主义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金融化及其危机,也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面临的重大问题.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希腊学者科斯塔斯·拉帕维查斯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出发,在吸收盎格鲁-撒克逊政治经济学和日本宇野学派货币金融理论的基础上,从金融化的货币特征、金融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关系,以及金融利润的来源与本质等角度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金融化理论.  相似文献   

19.
如何阐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理解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前提。艾伦·布坎南提出了双重路径的建构与阐释视角——非法权的外在批判与法权的内在批判,从而把马克思正义思想以内在批判的形式呈现出来。然而,布坎南的建构与阐释是失败的。首先,其双重建构存在着两条路径之间的对抗。其次,其外在建构忽略了法权批判的可能性。最后,其内在建构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逻辑。布坎南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误读了历史唯物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双重路径的设想没有合理性。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我们仍然可以提出一种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双重路径——低阶批判与高阶批判。这样理解的“双重路径”,清晰地呈现了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内在构成,将为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当代建构提供真正合乎马克思本人思想的方法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袁国兴 《学习与探索》2007,6(4):184-188
不论是把解放区小说创作看做是主流文学倾向的代表还是批评质疑的对象,以往的研究所关注的大多还是思想和意识问题,相比较而言缺少对文学本体性的关怀,也就是缺少对文学各方面构成因素的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事实上,解放区小说创作充溢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传统道德伦理意识的伸张,对民族、民俗文化现象的关注,对传统"言语类型"的借用,意识形态视角并不是解读解放区小说的单一通道,对意识形态属性的有限超越是解放区小说仍有艺术价值的重要原因。因此,从"审美价值"的角度切入这一论题,对解放区小说创作观念与方法进行一些理论阐释,不仅对重新认识意识形态倾向鲜明的解放区文学有意义,而且对审视具有强烈社会参与热情的整个中国现代文学都有启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