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贞观”之期步入中土的唐代景教,由于受制于入传之际的时空环境,受制于儒释道“三位一体”式的异质文化生态语境,为求新声于他邦,不得不效仿佛教“东扇”之初所择用的“格义”宣教范式,对中土文化资源进行广采与博取。然而,为何景教在历经如此这般的“格”致之后,最终落得的竟然是个了无痕迹的不“义”结局?“格义”之法自身有何利弊?景教“格义”的态势到底如何?景教“格义”的得与失究竟何在?诸如此类的论题.正是本文拟将开掘和阐释的论旨。  相似文献   

2.
论“义”     
“义”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和范畴之一 ,是孔子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尺或准绳。也是孔子思想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关于义利的关系 ,孔子及其后学都主张重“义”轻“利”或者以“义”统“利” ,实际上是一个对待群体关系和个体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三国演义》之“义”——“义”与战争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的"义"是与战争描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小说对战争的起因、发展、结局等都进行了"义"的阐释。本文着重从"义"是衡量战争性质的一面旗帜、"义"在攻守之战中的重要性、"义"关乎主帅性命和军队命运、"义"有感化制服对方的功效、"义"能改变战争形势甚至决定战争成败等五个方面来论述"义"与战争的关系,以充分肯定"义"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读《齐桓公伐楚》,文中有“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句。翻阅几种版本,对此句的注释一是“风指牝牡相诱。这句的意思是,你在北方,我在南方,相距很远,本来互不相干。”另一是:“风与放通,此指两国相去极远,虽马牛放逸,也无从相及。”《辞海》“风马牛”条兼收了这两种注释。看来,对“风马牛不相及”的理解,关键  相似文献   

5.
佛学中所谓的有,含义有二,即自性有与无自性之有;无则可区分为自性无与绝对无两种含义。在梵文中,空也可解作无,但作为佛学的核心概念,空的特殊含义为无自性。诸法缘起故无自性。无自性之有即假有。缘生法既是空又是假有,此为中道。故缘生法与空性、假有、中道等概念的指称相同,皆为无自性之有。对空的理解,最终依赖于实践的体证。  相似文献   

6.
汪太贤在《现代法学》2012年第6期撰文认为,古汉语"宪法"是"宪"的一个衍生语词,二者词义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古人训"宪"为"法",多直解其义,未能尽疏其意。他们用"宪"称"法",初为特指先王之法或旧典,意为恒常有效、世代遵之法。后词义扩展,"宪"多泛指各种法律,成为对"法"的一种尊称。在先秦,"宪法"有两种构词:一是"宪"与"法"同义连缀,泛指国法;二是"宪法"是"显法"或"常法"之义,但无"根本大法"或"最高法律"之义。秦汉以降,"宪法"皆属同义联合语词,泛指"国法"、"王法"、"法制"、"刑法",有  相似文献   

7.
通过穷尽调查法及历史比较法对"慢"在不同时代义项分布及发展情况进行探讨后,得出结论为:1.唐以前,傲慢、怠慢是常用义项,而且,这2个义项在唐、宋书面色彩较浓的作品中仍占优势;其后使用范围缩小,频率渐低;到了清代,这一义项基本趋于消亡。2."缓慢"义产生虽早,但真正得以较多的应用是在唐代,至宋代其口语色彩尤其鲜明;元代,这一义项的使用频率已居主导地位,成为其常用义,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义”利”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过程性、具体性的色彩,因而是辩证的、科学的“义”利”观。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这一“义“利”观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正确理论,它通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而成为我们的政策导向,它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以及“两手都要硬”的行动方案中得到了升华。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依然需要得到这一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从字形构造看,"义"一开始就带有"神圣命令"的意涵,墨家之"义"恢复了这个意涵。墨家之"义"还具有利他、不分亲疏、追求公平正义等特征。后世的"侠义",经过明代通俗小说的推衍和近代梁启超等人的论证,逐渐与墨家之"义"联系在一起。而"正义"这一术语虽然是在翻译西方著作中生成的,但它的内涵却与墨家之"义"有许多相同点,在墨家、儒家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和改造"正义"这一关键词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道德的阶级性和历史性之统一为出发点 ,认为道德要求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所决定 ,按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根据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 ,处于改革开放中的我国必须集东、西方之长 ,采古今之精 ,整合构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精神——“贵义尚利”、“义利合”的新型道德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我们发表了《“诺苏”为“黑族”义质疑》一文后,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这说明有不少人关心这一问题,值得高兴。提出疑义,有助于扩大眼界,深入研究。由于彝族族称涉及彝族社会历史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拨开迷雾探其庐山真面目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为此,我们再撰此文,愿与大家共求科学结论。 一、在拙文中,我们认为“彝族有些方言、缅彝语有的亲属语言族称和‘黑’不同音,是两个不同的词。”  相似文献   

12.
13.
关于实践范畴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对这些定义的其他差异及分歧本文不做涉及。所要论及的是,在比较通行的定义中,把实践仅仅归结为改造客观的物质活动这一说法是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它是否还应包括维护客观世界这一层含义?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实践...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认识"自然辩证法"之"自"、"然"、"辩"、"证"、"法",有别一种含义。对自然辩证法而言,"自"所体现的是顺应自然、大道自然,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体现了务虚、无为的思想;"辩"体现的不仅是杨朱的无为、老庄的道法,更是佛家的参禅悟道,实际上,自然辩证法的根本不在于"辩",而在于"悟";"证"体现的是致良知;"法"所体现的应是固守世界伦理金规则。一言以蔽之,自然辩证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大道自然、突破樊笼、法平如水。  相似文献   

15.
词义的模糊性在不同语言中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开展语言模糊性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不同语言之间模糊性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本文运用汉英对比的方法,从词汇义的模糊性这一方面探讨了不同语言之间词义的模糊性之异同。  相似文献   

16.
清代文学批评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好谈文章义例,主要表现为金石学中的碑志义例探讨与古文理论中的以“例”论文风气。这种现象可溯源至《春秋》义例之学中丰富的文法内容,而在清代蔚然成风则出于匡救文弊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文章写作不断追求规范化的结果,标志着传统文章学中形式规范理论的又一发展阶段。清人论古文义例在文体上偏重源于史传的叙事文,这体现了叙事文文体地位的空前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抒情言志传统下的文学批评格局。  相似文献   

17.
义仓制度在不同时期变化较大,唐宋时义仓本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定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而明清时期政府改变义仓政策,放弃统一办理,支持地方官员在辖区内办理或鼓励民间自愿办理。无偿赈济需不断筹粮,灾荒的不确定性也加大了义仓建设的难度,导致唐宋官办义仓制度难以为继;明清各级政府及民间社会的努力则推动了义仓的发展。作为一种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的制度设计,受制于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义仓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但从唐宋到明清,义仓“损有余、补不足”以缩小贫富差距的价值观一直未被放弃,且有所进步。  相似文献   

18.
说“义”     
对“义”字的口头语言和古代文献的部分意义用法进行归纳,认为从先秦到现代,“义”字都含有“与众人共同抵御灾难”及“分财与人”的意思。又通过分析同源词来推求古义,考释出“义”字的本义应是分配猎获物分得公平。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思想史上“义”字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殷周金文中的“献纳”义动词共有“献、羞、入(纳)、荐、尊、享、进、共(供)、稟、觐、惠”11个,总出现频次为74次,除“献、羞、纳”三词外,其余各词的出现频率均很低,总体出现时间为殷商1例、西周46例、东周27例;句法功能上,不带宾语的略多于带宾语的,与同属取予范畴的“赐予”义动词相比,“献纳”义动词在个体词目和总出现频次方面均明显少于前者,反映了两者的不平衡存在状态;与殷墟甲骨文相比,殷周金文中此类动词的词目和出现频率均有所增加,与先秦传世文献相比,殷周金文中的多数此类动词都见于传世文献且出现频率很高;同时先秦传世文献中也有一些此类动词是殷周金文未见的,表明殷周金文中此类动词虽已初具规模,但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20.
关于汉语词义的演变方式,一般只提引申和假借。但有很多词义演变现象,无论是用引申还是假借都解释不了,本文将要研究的“相因生义”现象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