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艾·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在描写主人公雅夏心理活动方面非常细致,因此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对雅夏的"本我"和"自我"矛盾及"超我"作用进行分析,从而论证雅夏最终皈依犹太传统的必然性.由此来反映辛格的从背弃到回归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2.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在其代表作《卢布林的魔术师》中通过描写雅夏对犹太教的背弃与皈依及道德的沦丧与回归,再现了犹太人在不同的信仰、传统、文化碰撞中艰难地探寻身份,寻求生存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上帝死了"使得西方世界的人们摆脱了中世纪宗教枷锁的束缚而获得了自由,但自由有时却成为了一种堕落和沉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宗教信仰的关注反映了现当代人们对放弃宗教信仰的反思.美国犹太作家辛格力图在其代表作<卢布林的魔术师>中用文学的方式探讨宗教信仰在个体生活中的发生机制,用主人公雅夏的精神探索来印证西方宗教哲学思想中的相关理念,用雅夏的故事来阐明他所理解的上帝信仰的基本意义.  相似文献   

4.
《偶遇》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分别描述一位都柏林少年的偶遇和一位 16岁美国青少年的一段人生经历。他们的经历代表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挣脱与回归”和“探索与失望”的两种形态。成长的过程就是展示人生悖论的过程 ,是呈现了人生痛苦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作为明清易代之际著名的贰臣诗人,吴伟业屈节仕清的经历使其一生都背负着愧悔的罪与罚,在灵魂深处艰难地自我救赎。压抑的精神重负使其目光自觉地投向历史,寻找到与他身世相似的庾信。相似的身世经历是吴伟业对庾信接受的基础,他们都具有难能可贵的忏悔精神,都有逃脱避世的心态。  相似文献   

6.
从进入新闻职业领域一直到1948年前,徐铸成一直恪守“独身主义”和“超然于党派”之原则。1948年初,他却突然放弃其恪守的原则,开始了“左转”和走向中国共产党的步伐。从表面看,这一转变似乎出于时局变化下的不得已,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徐铸成“左转”实为具有历史必然性的选择;其“左转”表面看有点突然,但若放在其新闻生涯的整个过程来考察,放在其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认识与态度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其实并不突然,而是有一个认识和态度逐渐转变的过程。具体来说,徐铸成对国民党的认识与态度经历了从赞扬、拥护到不满、批评,再到失望、绝望的转变过程;对共产党的认识与态度经历了从敌视、误会到逐渐了解、有一定程度的好感,再到认识逐渐加深,并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情感接受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徐铸成曾倡导和支持“第三条道路”,但随着“第三条道路”的破产,他最终认识到,走向中国共产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领导,既是他自己的唯一出路,也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出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毅然选择“左转”、走向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7.
忏悔是人类独有的思考方式,是对无罪之罪的自我发现和道义承担。在道德公识、信仰、良知三种缘由指称下的忏悔实际上完成了有罪个体从"本我"到"自我"再到"超我"的人格飞跃,显示出自我疗救的价值意义。忏悔作为文学创作的主题,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精神向导的作用,方兴未艾的新世纪文学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可贵品质,显示出文学救济人心的现世功用。  相似文献   

8.
人类个体的成长经历是一次蔚为壮观的生命境遇,是一种隐含着丰富社会意义的生存状态,20世纪西方人类的成长境遇充满了焦虑、苦痛和异化感,对20世纪西方人类成长经历的聚焦和挖掘形成了文学的一片丰茂之林。与传统成长主题的文学相比,20世纪成长主题的文学创作表现出独特的精神境遇:一是"成长之痛"——从儿童世界到成人世界,从乐园到失乐园的"成长的疼痛";二是"拒绝长大"——从成人世界到儿童世界,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的"家园的渴求";三是"心灵悬挂"——从精神守望到成长迷失的"心灵悬挂",复乐园不是乐园的成长悖论描述。20世纪成长主题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人类成长中人与社会的游离、人与自然的对峙、人与自我的疏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但他的思想却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追踪马克思的思想轨迹,可以发现作为马克思思想支流的个体自由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唯心到唯物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个体自由思想得以生成、延续和成熟。  相似文献   

10.
终生着力于国民精神改造的鲁迅的心理状态其实是经历了一种由“有”(包括肯定形态的希望和否定形态的绝望)到“无”的过程,这是因为他十分清楚于国民性“劣”象背后的“根”性,以及自身颇深的佛学素养所致。然而对鲁迅来说,他虽然看破了世事运作的真相,但在看破后并没有陷入一种悲观或虚无之中,而是在这“无”中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我只得走”的过程中实现生命的价值。那么,正是在情感上的“哀”与“怒”和在思想上的“不齐”与“为”这两股合力的推动下,二十世纪中国最痛苦、最孤寂、最无聊的灵魂,无所谓希望,无所谓绝望,就这样,无意义地抗争着。  相似文献   

11.
绝望是一种存在状态,余华的小说中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情绪。80年代余华的绝望是鲜明且冷酷的,是愤怒且先锋的;90年代以来是从潜意识的绝望转向显在的绝望。这种绝望一直延续到《兄弟》,叙述也从表层的想象表述发展到更深的反抗意识。绝望映衬出作家的精神世界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2.
忏悔是人的深层次精神需求,伟大的文学对此多有精彩的表现.中国新文学史上曾有过不同类型的忏悔书写,然而由于时代主题的冲击,鲜有能深入人性原罪层面的.张炜作为这一书写样式的后继者,在其写作中作过不少尝试,但仍未超越他的前辈们.这一根本性话题在当代文学中的表现从侧面揭示了中国文学的一个缺陷:对人类共同精神遗产的关注不够深入导致写作的浅表化.  相似文献   

13.
张炜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位标志性作家,他的作品一直秉持着对当代知识分子精神理想的追求和对民间信仰的坚守,拥有一以贯之的道德激情。《能不忆蜀葵》是张炜创作思想成熟时期的作品。在《能不忆蜀葵》中,张炜将他的民间文化价值立场具象化,他的道德理性、他的精神气韵幻化成桤明和淳于的生命信仰,流淌在字里行间,传统的儒家人文精神构成了作品的骨骼支柱,自然本真的生命人格化为作品的血肉灵魂,二者共同构成了张炜面对困境失望而不绝望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学术史的回顾,详细勾勒出有关“中国文化欠缺忏悔精神”这一观点的由来、表现和发展过程。结合相应文化语境的分析指出,所谓“中国人缺乏忏悔意识”,“中国文化少见忏悔精神”,究其实质只不过意谓中国人乃至中国文化欠缺西方文化下的那种忏悔意识或精神,并且是在以西方中心主义为背景的全球化语境下,国人将相应价值观念作为通则贯穿于“忏悔”的理解之中,进而演化为一种普遍性结论的置换表达。  相似文献   

15.
秋天的魔术     
春、夏、秋、冬四位魔术师,他们用自己所具有的神奇力量在大自然这个天然而神奇的舞台上表演着各自的绝招。让我来向大家介绍这其中的一位魔术师吧!看,在舞台的半空中突然降下了一块金黄色的幕布,从后台走出来一位身穿金黄色礼服的人,他用他那神奇的手指在空中一挥O h。M y god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神话,希腊神话以其独有的魅力征服了亿万读者,成为了世界文学中不朽的经典。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们以过人的胆识、超人的神力和无畏的精神,一路斩妖除魔、造福四方,成为了引领时代发展的骄子。在这些形象鲜明的神话英雄中,珀耳修斯、柏勒洛丰、伊阿宋、赫拉克勒斯、忒修斯、俄狄浦斯等人脱颖而出,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尽管这些英雄人物在成长蜕变的过程中有着各自不同的神奇经历,但都无一例外地经历了从离开故土到生死历练再到荣归故里最后悲剧落幕这一相同的人生轨迹。研究希腊神话中英雄成长蜕变的一般模式,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希腊神话中的哲学文化内涵,也为我们研究他国神话中英雄的成长模式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杨杏园具有20世纪初中国报人文学家的典型性格,是物质主义统治的城市典型环境中因丧失精神家园而陷入绝望的悲观主义者。其丧失精神家园的悲哀是中国市民知识分子经历“维新”、“民国”和“五四”三次改良与革命失败后,基于失败主义而产生的典型心态。他从公心救世到遁入佛门的精神悲剧是对于物质主义统治的“没有精神的制度”和“无情世界”的控诉与抗议。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是中国人身份意识巨变的时代。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中国人的身份意识发生了质的飞跃,正在经历几千年来普遍存在的身份漠视、身份歧视到逐步实现身份自觉的根本性变革。这可能是较之于经济社会发展更为深刻也更富有文明意义的心灵深处的变革。借助这一深刻变革,中国人在主体性自觉方面大大地向前迈出了一步,这种转变无疑会体现在普通公民身上。在《人世间》中,周秉昆作为底层社会普通人的代表,是经历改革时代虽有变化但并没有大富大贵的大多数普通人中的一员。他及与他相似的人们,普遍经历了从身份自在到身份焦虑再到身份自觉的过程,记录下了改革时代普通人身份变革的丰富历程。基于《人世间》原著和电视剧的内容,通过对主要角色周秉昆从身份焦虑到身份自觉过程的全面分析,可以窥见中国变革时代主体性自觉的历史脉络和经验教训,进而为促进新时代中国人自主意识成长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乡下人"的自我身份体认,使沈从文将湘西作为了他的精神家园.<湘行散记>中,作者在归乡意识的烛照下,对湘西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其感情上经历了从轻松愉悦到哀伤愁苦,再由绝望到奋起的历程.这条情感律动的脉络贯穿起了整部散文.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追踪鲁迅小说从“呐喊”到“彷徨”的创作历程,探讨了鲁迅矛盾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伟大人格和精神世界。认为鲁迅小说由于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理性审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失望和弃绝,而充满绝望与反抗绝望的紧张感,并将鲁迅小说的创作形态熔铸成了“彷徨”中的“呐喊”。本文还探讨了鲁迅小说中未来理想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