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是物的形象 ,具有立体的结构。形式美、科学美、道德美、宗教美等只是美的单面形态 ,分别展现了美的不同维面 ,它们的有机统一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  相似文献   

2.
武术动作的美是以动作美术为核心,造型美、抽象美、力量美、服装美、音乐美为辅的一种综合的美。  相似文献   

3.
谚语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通俗语句 ,历史悠久 ,含义丰富。谚语不仅形式简洁 ,而且是美的。从美学角度深入分析谚语 ,就会发现谚语有着风格美、音乐美、对称美、修辞美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美学观点分析了物理学中广泛存在的几种主要的美学形式:物理现象美、实验美、理论美、理论效用美。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通过不断训练,提高语言修养。课堂教学语言美具有鲜明的特征,课堂教学语言要进入艺术境界应具备语声美、自然美、节奏美、规范美、文辞美、情趣美等条件。  相似文献   

6.
唐宋诗词的意蕴美,是通过含蓄美、模糊美、新颖美来实现的,意蕴来自诗人的情感抒发。  相似文献   

7.
刘禹锡诗风沉着稳练,风调自然,格律精切,意境优美,思想深刻,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其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志趣美、意境美、哲理美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含蓄美、意境美、节奏美、幽默美、形式美五个方面,对新闻语言所包含的美学意蕴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9.
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禅宗的化出,加强了中国文化的形上性格。知识分子的创作往往追求一种超脱尘世,宁静淡远之美,也就是禅境之美。禅境具有空灵美、静寂美、淡泊美、清寒美这四个主要特征。对禅境的认识与把握,可通过“妙悟”获得。禅境是中国美学意境中的重要内容,它不断得到发展、丰富、深化。  相似文献   

10.
法国作家圣艾修伯里的《小王子》是一部情节温馨,内容真挚,感人至深的哲理童话,渗透着作者整个的生命哲学。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文章着重从童话美、音乐美、象征美和哲思美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作品的美学价值,并对友谊、爱情、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揭示了作品对人生所具有的深远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以往诗歌教学中,过分地强调诗歌的思想性,忽视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内在规律的情况,提出了把美育贯穿于诗歌教学中,披文入情,感受情感美;品味意象,感知意境美;低吟浅唱,感受音乐美;析彩现纹,品味色彩美,进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针对以往诗歌教学中,过分地强调诗歌的思想性,忽视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内在规律的情况,提出了把美育贯穿于诗歌教学中,披文入情,感受情感美;品味意象,感知意境美;低吟浅唱,感受音乐美;析彩现纹,品味色彩美,进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健美操是一项美的运动,它以独具的艺术魅力,在体育与艺术长河中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美给予健美操永恒的生命力。健美操是通过人的智慧创编的,并通过音乐、意境、动作、服装等形式表现美。它以这些和谐和颇具艺术感染力的形式,使人们充分感受到美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体育运动的美感表现为质感、馆舍、场地、器具、音乐、图标的直观美;姿态性的、力量性的、悲壮性的、成就性的、矫健性的、武士性的、潇洒性的、创造性的运动美;团队求和谐、临危心不乱、受挫不言败、有功不轻狂、无名心不悔的人文精神美。这值得我们加以珍惜、延续和创造。  相似文献   

15.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根本意思是主张不知美之为美,防止由价值歧视导致价值反转。为此,老子重点指出了“美”之恶,庄子又在其基础上大谈“恶”之美,这类思想可称为“非美倾向”。老庄不预设美丑观念来判分万物,不以世人所美为美,反对把单一形态的美立为鹄的来加以追求或齐同天下。由此,他们否定哗嚣之美和齐一的美,肯定异量之美和本色之美,突出内在精神之崇高和人格性情之美。可见,老庄非“美”,是要成就大美之天下。这种思想体现出他们对宇宙全体生命的关怀和独特的审美情调,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的审美视野和审美心胸,并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领域全方位地奠定了中国美学与艺术的根本面目。  相似文献   

16.
含蓄逸雅和浮华媚艳——中国仕女画与日本美人画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仕女画发端于战国时代,兴盛于唐宋时代,衰微于明清时代。日本美人画胎息于中国的唐代仕女画,并且长期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风格的影响下发展,直到江户时代浮世绘美人画的崛起,才形成日本民族风格的特点。与日本美人画相比较,中国仕女画的艺术形象具有柔和恬静典雅内美的特征,而日本浮世绘美人画则浓艳媚俗浮燥外华,两者在艺术风格上的显著差异乃中日两国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传统和习俗所造就。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是一个终生追求美的诗人。这一个性心理表现在他追求作品的艺术美、偏嗜女性美和沉迷自然山水美三个方面。郁达夫对作品艺术美的追求是对其在早年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自卑、孤独和忧郁心境的补偿和超越,这不仅使他以“美”作为创作的标准,而且使他在生活中时时处处追求“美”:偏嗜女性美是对“诗意”的女性的审美追求,沉迷自然山水美是其审美追求在生活中的泛化。  相似文献   

18.
湘中民歌歌词艺术具有野性美,土味美和灵秀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汉语文本体即汉语言文字,汉语文本体在中和美、崇高美、家庭关系美等三方面都表现出了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伦理美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