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指称理论的演变及其语境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指称问题广泛地涉及当代哲学的许多深层问题,在语言哲学和科学实在论的研究中尤其居于基础性地位。20世纪西方哲学关于指称问题的解决大致有三种理论:摹状词理论、历史因果论和意向论。文章从语境论视角深刻反思了指称理论在20世纪的演变,评价了三大指称理论的成败得失,进而以语境论为基底对语言指称问题给出了说明。认为语词的指称是依赖于特定的语境的,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得以确立和实现的,撇开语境来确定语词的指称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赵亮英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25-30
塞尔认为只要说话者心有所想并有意向地说出如此这般的话就能够指称成功.马蒂尼奇秉承了塞尔意向指称的实质内容,对指称的涵义和目标做了进一步的区别,并通过考虑听者因素提出了成功指称的4种情况,这可以看成是对塞尔意向指称理论的有力补充.但塞尔和马蒂尼奇的分析都没有对说话者和听者发生识别错误时如何能够达成有效交流作进一步的说明,为此通过引入语境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龙小平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本文认为 ,克里普克的因果指称理论是不完全的。 ( 1)在确定专名指称时 ,如果不借助于摹状词 ,当面对“共用专名”的情形时 ,传递专名指称的因果链会出现混乱 ,从而混淆专名的指称。 ( 2 )不了解专名的涵义 ,不借助于摹状词 ,仅依靠指称的借进 ,并不表明能真正确定指称 ,知道一个专名与能正确的确定专名指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梁义民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2):66-69
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家、逻辑学家在名称指称语境观方面呈现出由言内语境向言外语境转化的特征.形式语言学派大都从语言与实在同构的观念出发,在语言内部探究语词的指称方式.日常语言学派认为,指称是一种人们使用日常语言的实践活动,只有在变化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样一个大语言背景下才能合理解释名称所指及其确定问题.指称语境观的这一重大转变标志着人们对名称指称理论的研究走向更加成熟、更加科学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克里普克的因果指称理论认为 ,在确定专名指称的过程中 ,不需借助于摹状词 ,也不必了解专名的涵义。因为专名是固定指示词 ,专名指称的确定能通过因果链条一环一环的传播开来。本文认为 ,克里普克的因果指称理论是不完全的 相似文献
6.
"指称的转移"问题最早由埃文斯明确提出,其目的是对克里普克有关指称行为如何发生这一问题的论点进行批判。它曾一度被认为是因果历史命名理论最棘手的难题。尽管迄今克里普克都没有就此诘难做出过系统的正面回应,但他后来关于指示词的说话者指称和语义指称的区分,却可以为指称的转移提供融贯的解释,从而显示该区分的解题功能。 相似文献
7.
张力锋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62-68
本文以历史的、批判的眼光考察各种类型的专名指称理论 ,指出其各自的理论得失 ,认为摹状词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 ,而历史因果理论总体上是正确的 ,但仍不能全面解决专名的指称这一复杂的理论问题。最后 ,从方法论上对专名指称理论研究进行反思 ,认为这一研究应从公共指称和私人指称两个角度展开 ,并且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 ,才能对专名指称理论问题有个较完满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名词指称广泛存在于不同的语言中 ,英语也不例外。英语中 ,名词指称形式多样 ,指称范围可大可小 ,不仅能用来确保话语连贯 ,还可实现多种修辞功能。熟悉英语中名词指称的特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话语机制。 相似文献
9.
专名的新指称理论--对历史因果理论的挑战及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力锋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8-52
对历史因果理论逻辑前提的分析表明,严格指示说对于专名并不具有普适性,存在着众多指称并不严格的专名,它们的指称不能按照历史因果理论的方法加以确定;历史因果理论的哲学前提--实在论的信条在人类的语言实践中是不可满足的;可从私人指称的角度出发,糅合摹状词理论的一些理论长处,去弥补历史因果理论的不足,修正它所存在的理论错误,从而较为合理地解决专名的指称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巴尔·希勒尔的索引词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年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Z1)
巴尔·希勒尔是第一个对索引词理论做系统研究的学者,他的索引词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对语用指称和语义指称的区分。该文在给出“语用指称”和“语义指称”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他的“索引句是不可消除的”这一论点,并较为详尽地分析了希勒尔的理论与斯特劳森在《论指称》中相关理论的异同,还对希勒尔的理论做了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由一则误译看语境分析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学耘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3):22-24
翻译离不开语境分析,如果忽略原语赖以产生的特定语境去进行翻译,则往往会导致误译。从分析一则误译出发,运用语用学理论,探讨如何在翻译中进行语境分析,并阐明语境分析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语境分析中最重要的是上下文的分析,在分析上下文仍不能确定原语的语用意义的情况下,还应该分析其文化语境。做到了这两点,原文的字面语义和语用语义就能准确地传译到译文中,使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得到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得到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方宗祥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49-52
语境理论研究在当今语言学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也是一项硕果累累的研究课题,但以往的研究多半将其作为现象或语言分析工具来研究。对语境理论研究进行多维思考,从历时、共时、重要性及地位等角度,重新对语境理论进行评价,指出语境理论不应该再滞留于其原有地位,而应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语境学”。 相似文献
13.
金丹元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1):84-89
中国当下影视审美无法回避国际文化的背景——“后语境”,正是在这种“后语境”中,不仅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前现代的、现代主义的和后现代主义的互渗。中国影视审美的现代性转换,既要主动融入这种国际文化背景,又要在积极参与全球性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准确地体现“先进文化”的思想,并将它视作一个完全开放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4.
语境控制理论是指研究传播活动中的语境生成和调适的理论。语境控制理论的核心理念,不是交流信息语境结构的差别,而是传播活动中语境结构的有效设定与能动调适。语境控制理论进行文化判断的基本依据,是交流活动中的信息形态关系。消除跨文化传播中的"信息超载",重在引导和促进传播通道中流动的信息产生语境传播效应。通过话语信息的语境转换,增加交流活动中的语境信息量,是实现跨文化传播中信息协调配置和有效传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胡刘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4(5):50-54
对现代性进行理论探讨是现代西方思想运动的基本主题之一。亚当.斯密确立的劳动价值论,既从经济学层面对现代性的合法性进行了辩护,又从"历史深处"凸显了现代性的界限。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批判,把现代性视为自我否定、自我扬弃的过程,从而在经济学语境中完成了对"现代性"的实践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语境的含义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把语境与关联理论结合起来,提出关联理论中的语境观,分析人们怎样进行语境假设,理解会话含义,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7.
董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1):99-102
语境与语用学研究范围密切相关,语境是语用学视域中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概念。从静态语境演化为动态语境,强调语境在语用学中的作用,强调意义取决于言语主体进行言语行为时的语境,强调交际时言语主体的认知心理状态对交际的贡献,既表明语用综观,又是一种回归现实世界和回归人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杨晓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4):358-360
从幽默的定义着手,对会话幽默中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并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为指导,通过实例论述了语境在会话幽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小明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90-92
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是语用学理论的基础。关联理论比会话含意理论更具有解释力。在分析两种理论基本差异的基础上,从交际模式、语境概念、语用推理三个方面探讨了关联理论对会话含意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周炎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6):192-195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语用策略的针对性,应重视课堂教学的语境分析。根据语用学中有关语境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从“现场语境”、“上下文语境”和“背景语境”等方面深入分析和把握课堂教学的语境,这样才能提高语用策略的效率与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