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的制约,目前公民的政治参与习惯于传统方式,即直接诉诸于政府部门,甚至有部分公民选择一些影响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非常态的方式。既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因此,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人大工作才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根本途径,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人大工作才能既顺应公民政治参与的要求,又有利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资本是促进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资源。目前,我国社会资本发育还很不成熟,主要表现为:社会信任的匮乏导致公民政治参与行为出现集体行动困境;社会系统内部的信任缺失进一步加剧公民政治参与的无序化趋势;规范互惠社会资本的亏空导致公民政治参与过程出现制度短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壮大社会资本,加强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意识的培育,转变政府治理模式,完善有利于政治参与的法律制度,大力发展公民社会,为公民有序参政提供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3.
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动政治文明进步、实现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我国政府一直以来也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进行着不懈努力,为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是政府的努力基本是从宏观层面,缺少保障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具体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制度和程序。民间组织正好可以弥补政府在这方面的缺陷,在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下,民间组织可以发挥培养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培训教育公民如何实现有序政治参与、引导公民实践有序政治参与、提高公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拓展政治参与渠道,提升政治参与水平,完善政治参与制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已成为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政治参与是公民或公民团体采取一定方式影响政治系统的决策、构成、运行和规则的行为。有序政治参与是公民或公民团体以合法的形式,通过制度化渠道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影响政治系统决策和运行的行为。从规范的层面分析,有序政治参与必须体现合法、秩序、理性、适度四个主要维度。  相似文献   

5.
公民不断介入并参与各种公共事务是当今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日显明显的趋势。政治参与的扩大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原因、目的和行为方式呈现多样变化特征并对政治系统产生不同趋向的直接影响。分类概括分析公民不同的政治参与驱动因素及其基本变化特征是引领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6.
公民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式,对国家的政治构成、政治运作、政治决策、政治结果的关心、利益表达和施加影响的行为及过程。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同时也要兼顾有序,“扩大”和“有序”两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是存在经济、文化和体制上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保证“有序”和“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前提下,对公民政治参与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所有民主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也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才能真正运转起来。而有序的公民参与需要制度化的参政渠道,如果合法的参与渠道不通畅,公民参与不但会变得无序,而且可能导致政治危机。从组织构成、主要职能和活动方式来看,人民政协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政协这种民主形式,要善于运用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8.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但目前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仍不完善,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低效、无序状态.因此,必须加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法律作为制度保障,加强民主监督等途径来逐步提高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发展推进了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和政治文化转型,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有着重要的功能意义。人大要积极适应公民社会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发展完善运作机制和履职方式,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培育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促进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基于人民政协的公民有序参与形式多样,特点鲜明。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界别特色优势,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覆盖面;其次,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完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运作机制;再次,切实推进人民政协“三化”建设,强化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最后,积极培育民主协商文化氛围,增加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深层养料。  相似文献   

11.
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民主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问题,分析了当前阻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进一步发展的三种制约因素,并从公民个人素质培养、政治文化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求能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大代表“网络问政”现象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人大代表的"网络问政"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他们利用各种电子信息产品与选民沟通、搜集和表达民意,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试图形成信息对称局面,但也带来了对网络过分依赖而忽略实地调研、网上作秀敷衍民意、缺乏规范化的制度等一系列问题,鉴于此,有必要修订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确立网络交流制度;改善代表结构,使之充分利用网络;构建多功能网络信息平台,提高人大代表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的各种见解中,人大代表专职化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观点。这一见解是不符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要求的。人大代表专职化将改变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之间的权力与责任关系,将直接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应当本着制宪者的原意和有利于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进行,即延长人大常委会会期;实现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专职化;改进执政党人大代表候选人提名方式,推出能够反映选民要求、维护选民利益的人大代表候选人。  相似文献   

14.
现代政治文明视域下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现为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扣谐;有助于实现民主法制化的进程。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表现为加强对公民政治参与的正确引导,创建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程序化;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直接民主领域,真正体现民主的真实内容。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社会工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诸多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人大的职能作用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关键性作用。人大在建设和谐社会工程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党的政策和主张通过立法等方式转化为宪政框架下的法律行为和程序,并且将人大立法作为民意表达的方式和途径。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人大立法方面的现状进行一番梳理和分析:从法律体系建立、法制统一、经济立法与社会立法协调、法律解释、法律修改等方面,找出不足并提出对策,以适应建设和谐社会对人大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人大代表旁听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 ,既是人大代表了解情况的有效途径 ,又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行监督的重要方式。又可以防止人大对“一府两院”工作的过多干预。目前 ,人大代表听审活动急需立法的推动和规范。人大在进行有关立法时 ,既要保证人大了解情况和监督目的的有效实现 ,又要保证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的国家决策模式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它和民众政治参与欲望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要克服这种矛盾,消除其带来的潜在的政治不稳定性,根本的措施在于健全和完善我国现行的体制内民众政治参与的机制,尤其是健全和完善在现行体制内民众政治参与最基本最主要的政治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大制度(1)能够切切实实地代表民众的意愿;(2)能够代表民意对国家决策过程施加实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05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项促进妇女参政的法规政策,并采取积极行动,推动全国人大女代表、各级女干部、村委会女委员和女村主任的比例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中国妇女在政治参与领域的实践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推动妇女参政的法规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女干部正职少、比例低;女干部尤其基层妇女骨干的培训工作尚显薄弱;公民社会建设滞后,民间妇女组织发展面临诸多阻力;对培养选拔女干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9.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正确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这一制度得到全面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理论阐释更加系统和深刻 人大代表选举工作与时俱进 人大的立法和监督职能不断强化 人大的代表工作和对外交往工作取得新进展,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