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能否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制定一种合理的制度对其行为加以规范和引导。作为制度的供给者,政府必将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轨的变革中,由于政府“经济人”行为的客观存在,它具有了变革的主客体的双重身份。政府应通过制度创新,增强自身和其他经济主体的内在动力,以推动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施行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妒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循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责任来看,减量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环节,循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应承担减量化义务,以期更有效地保障和促进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彭琳 《学术论坛》2012,35(10):106-110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综合利用资源的方式来实现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税收政策的完善程度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滥用影响很大,对循环经济的鼓励或限制作用也相当明显。对环境保护有利的税收政策,可以使经济主体在经济发展中自觉规避环境污染行为和资源浪费,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压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税收政策的创新来研究如何推进循环经济迅速发展,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奇中 《学术界》2013,(8):101-113,310
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循环经济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外部性、系统性等特征,立足我国循环经济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要加快构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必须从核心体系和保障体系两个方面着力。核心体系包括主体系统、调控系统、服务系统、客体系统等;保障体系包括管理创新系统、资金融通系统、人才支撑系统和公众参与系统。  相似文献   

5.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从总体上看,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增长幅度较快,但各分类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从单项指标看,排名靠前的阻碍因素有人均耕地、化肥有效利用系数和农业能耗系数;从分类指标看,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资源环境与安全指标对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显著,加快农业产业调整,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创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提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在消费领域的具体形式,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人类进入生态需求阶段的必然结果。在简要阐述循环经济与绿色消费的基础上,指出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深入研究宏观制度环境、中观供求市场、微观消费个体等因素对绿色消费的影响作用,由此构建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载体、消费者为主体的绿色消费体系,从而推动循环经济系统的长远、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与产业政策的调整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磊 《江汉论坛》2005,(7):40-42
本文就循环经济引发产业政策调整的机理加以系统分析,并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三方面入手,提出了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产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阐释循环经济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循环经济实践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并提出了以制度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政府推动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蕾 《兰州学刊》2010,(4):21-24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属性,公共物品生产的非竞争性与消费的非排他性,决定了政府是环境保护这一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在城市循环经济多元主体管理框架中,城市政府是城市循环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政府的行为决定并影响着其他城市管理主体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效果,因此,政府应该通过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和参与性政策构筑全方位的政策体系,从而推动城市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冰强 《晋阳学刊》2006,(5):122-125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环境生产为前提,以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市场主体的“经济人”特性、环境资源所具有的公共品的特点以及我国在科技发展上不均衡,需要政府通过法律的手段对循环经济的建立和形成进行引导和调控。我国循环经济的构建必须要立足我国的现实,采用先单项立法,后综合立法的分阶段立法模式,建立多层次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建立循环经济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对于引导和推动各类发展主体实现循环经济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研究确定了监测指标体系和各项指标的标准值、权数以及综合评价方法,并且运用该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循环经济进程作了测算分析。最后,对济南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加快济南市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恒有 《学术论坛》2006,(8):109-113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已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战略议程。循环经济的产业化、产业特性及投资特征决定其发展的金融支持迫切性,但目前在观念、政策、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尚影响着金融促进的力度,文章对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发展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国内外环境因素来看,发展循环经济的时机恰当与否,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是否相适应,都决定着循环经济发展的成败。当前,我们既要保持较高的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又要注意环保和循环减量,抓住国内发展循环经济的契机,关注国际发展循环经济的动态和国际贸易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在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本文全面阐述了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涵文,分析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针对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2年,钢铁产业进入生产经营的困难时期.为了解河北省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专门对河北省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河北钢铁集团典型企业——邯钢集团公司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旨在发现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其发展的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促进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互动的经济运行模式。在分析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特点的同时,借鉴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经验,并探究低碳节能与生态驱动下的政府行为,由此界定省域范围内主体功能区、分类分区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从而健全主体功能区机制体系、推进省域循环经济模式创新进程。即针对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健全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保障措施、政策体系,推进生态与低碳引领、公众与社团合力、技术与人才并重、强化政府责任等省域循环经济模式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玉辉 《理论界》2009,(9):64-65
市场经济体制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要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微观基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知识化和生态化,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资源市场,完善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构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确保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转化。当前,丘陵地区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循环经济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文章以四川丘陵六市为实证分析对象,借鉴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思路和方法,结合丘陵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建立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循环经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对六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我国目前还处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本文论述了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及其遵循的原则,阐述了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以具体分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为前提,结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制约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进一步加快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物质循环与价值循环的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的单程经济到循环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而且应该是经济学范式的转变。目前学术理论界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注重技术手段与方法的研究,却忽略了经济系统运行的内在动力。本文通过对传统经济物质循环与价值循环的分析,发现传统经济不能实现物质循环的原因在于价值循环与物质循环的不一致。作者认为,循环经济体系中的物质循环必须与价值循环相耦合,以价值循环带动物质循环,构筑具有内在驱动力的循环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