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湘军是一支针对绿营腐败进行军事体制改革而层层招募、层层隶属的军队.它虽然克服了绿营的许多弊病,却形成了各系各派和下级只服从直接上级因而难以统一指挥的格局。曾国藩作为湘军的最高统帅,之所以能对湘军指挥自如,主要是因为他在忠廉恕等方面的道德践履和因此而形成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湘军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这么一位功成名就的人,一生的爱好就是读书,曾国藩的这个好习惯,与父亲曾麟书的成功教育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湘军是太平天国的主要敌手。曾国藩则为湘军的灵魂人物。因而,探讨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对于深入开展太平天国史、军事思想史研究无疑大有裨益。但过去,史学界对湘军战略,尤其是湘军军兴初期曾国藩战略思想缺乏全面、系统研究,本文拟从曾国藩思想产生的背景着手,探讨其演变的动态进程,并揭示演变之原因。  相似文献   

4.
试论曾国藩在攻陷金陵后主动裁撤湘军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 6 4年 7月 1 9日 ,曾国藩为首的湘淮军攻陷金陵 ,将历时 1 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血腥镇压下去。至此 ,湘军总数达到 30万人 ,曾幕人才济济 ,当时中国军政、科技、文化、教育之“精英”大多汇集于此。曾国藩成了威震天下、权倾一时的“中兴名臣”之首。然而 ,清廷在此时却未履行咸丰皇帝临终留下的“攻克金陵者王”的遗言 ,只给曾国藩一个一等侯爵的封赏 ,且纵使一些御用官吏制造罪据 ,纷纷参劾湘军将领 ,用以控制住尾大不掉的局势。一时间 ,曾国藩、曾国荃破坏纲纪 ,湘军纪律废弛 ,以及众多攻击湘军将领的诸多“劣迹”之言四起…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湘军定义的演变,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指代曾国藩以湘乡勇为基础创立的新军,湘军(或湘勇)中的湘是湘乡的简称。第二,经过《湘军志》的书写,湘军定义扩大为出身湘中的将领以曾国藩所创营制,招募湘中官勇成立的新军的总称。第三,经过《湘军记》的书写,湘军成了以曾国藩为领袖的湖南籍军官率领的军队的统称。  相似文献   

6.
鲍超与霆军     
在太平天国史研究中,对有关清方人员和事件的研究还是薄弱环节。本文对湘军的重要将领鲍超和他率领的霆军试作初步探讨,不揣浅陋,奉请同志们指正。一鲍超其人湘军的高级将领有两大特点:一、大多数是湖南人;二、大多数是书生出身。湘军创始人、主帅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湘军的三位统帅:江忠源是举人,湖南新宁人;胡林翼是进士,湖南益阳人;左宗棠是举人,湖南湘阴人。湘军的四个最高层领导人不仅都是湖南人,而且都是书生出身。在十三名统领中,罗泽南、曾国荃等八人是书生出身,鲍超、塔齐布、多隆阿等五人是行伍出身;罗泽南等十人是湖南人,只有三人不是湖南人:鲍超是四川人,塔齐布出身于满族镶黄旗,多隆阿出身于满族正白旗。在湘军主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的家训内涵丰富,继承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由于曾国藩及其统领湘军的特定因素,使它对梅山文化影响深远.可以借鉴它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家庭服务。  相似文献   

8.
岳麓书社出版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中辑录了曾国藩在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四日所上的《沥陈前湖北抚臣胡林翼忠勤勋绩折》 ,该折实际上是向皇上报告胡林翼这一典型的“先进事迹” ,期望皇上指示国史馆将胡林翼树为榜样 ,在官员中推广他的“先进事迹”。这篇奏折体现了曾国藩高超的典型推介艺术 ,对于现在新闻媒体的典型报道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一、选择典型注重时代性与先进性典型报道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写谁” ,即选择典型的问题。典型选择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典型报道的成败。在曾国藩统帅的湘军阵营中 ,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西征军入湘后碰到两支强大的势力:一是以曾国藩为首领的有组织的湘军,一是分散于各地的、起来造反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大众。以往的一些著作在论述这近半年的历史中,大多着眼于太平军与湘军之间的战斗和较量,而对湖省人民在这场斗争的作用述论不够。事实上,湖南人民的活动和斗争不仅影响着太平军和湘军的战争,而且对整个西征战局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对太平军入湘后的军事史实只作一些概括和说明,着重述论湘省人民的战清斗争以及它同整个湖南乃至于西征战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奉命帮办团练,却超越了地方团练的组织边界,把地方团练训练成为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导武装力量。从历史路径上分析,其"不以团练始,不以团练终"、"别树一帜,改弦更张"、"盖朝廷四顾无人,不得已而用之"分别是团练最终成为湘军的政治博弈、制度创新和客观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围绕湘军的军纪问题,从湘军以理学治军与制造三次屠城事件这一矛盾入手,深入解析湘军军纪蜕变的内在原因。除了消灭太平军中坚力量、缺饷、主将泄愤等原因外,湘军屠城的关键在于理学治军难以维系。以理学治军根基在于湘军组建之初以诸生讨训山农的人员结构,但是,随着战争日趋残酷,湘军伤亡惨烈。兵员需求的迫切,迫使湘军的招募更为简化,招募对象则更为拓宽。咸丰七年以后,湘军主要招募老勇,甚至包括绿营兵和太平军的降兵。当老勇成为湘军主干,用诸生讨训山农的人员结构无法维持时,以理学治军的意识形态教化自然成为空论。此时的湘军与其他清军兵勇并无本质区别,缺饷少食时,官长只能以利驱之,以致出现屠城暴行。一支失去基本军纪约束的军队,走向末路实属必然,曾国藩主动将其裁撤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胡忆红 《兰州学刊》2009,(3):220-222
儒家传统友道是维系湘军集团的一个重要纽带。湘军元老刘蓉与曾国藩、郭嵩焘三人长达四十余年的友谊,将这一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也是湘军集团能够在错综复杂的近代史上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湘军是作为一个军事集团,进而作为一个政治集团为人们所认识和加以研究的。本文从文化史的角度出发,认为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晚清政局的同时,还发挥了多方面的重要的文化功能。一、晚清文化人才的渊我湘军魁首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支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十分注意网罗和驾驭各类人才。早在曾国藩出山之时,就大肆宣传:“倘有抱道君子,痛天主教之横行中原,赫然奋怒,以卫吾道者,本部堂礼之幕府,待以宾师,……”①陆续招聘各类人员帮办各种事务。随着湘军的出省作战和湘军将帅的不断…  相似文献   

14.
从1853年初曾国藩在湖南长沙奉旨办理团练组建湘军,至1864年攻陷天京,曾国藩将其解散为止,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湘军活跃了十二年之久,在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挽救了清朝行将覆亡的命运。然而,湘军不仅征服了太平天国,而且对近代中国社会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拟从湘军筹组的特征,考察湘军崛起对晚清政局的影响,不当之处,请行家不吝赐教。一太平天国革命自广西金田村爆发后,转战两湖,席卷三江,定南京为国都,北伐、西征,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为了对付太平军,清政府除调兵遣将、实施围剿外,还派遣大员在各地兴办团练。曾国藩丁忧在籍,也奉旨在长沙协助巡抚办理团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曾国藩本是一介文弱书生,并无实际军事经验。然而,他不仅奇迹般地组建了地主阶级的新式武装——“湘军”,而且镇压了太平军起义,使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又苟延残喘地延续了六十余年。揆渚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曾国藩之所以能白手起家组建湘军,为清王朝的“中兴”效犬马之劳,与他“以史为鉴”,从历史的经验中获得“非财用充足,竟无从下手处”的深刻认识,较好地解决饷糈筹集问题是分不开的。 一、曾国藩“以史为鉴”,认识到组建湘军,补救时艰,“断非贫穷坐国所能为力”;“大抵用兵而利权不在手,决无人应之者”,故而为争取利权而不遗余力。 曾国藩虽是一个重“名教”、“人伦”,讲究“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封建卫道士,他的政治理想,就是组建湘军,彻底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为新上台的慈禧再圆康乾“盛世”的美梦,为自己及子孙求取封爵晋秩、光宗耀祖的名利。  相似文献   

16.
洋务运动始于何时,史学界众说纷云。其中多数人认为,应以1861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为起点,笔者对这种意见不敢苟同。笔者的见解为,1862年淮军和左系湘军开始洋枪化之际才是洋务运动的正式起点。以下就自己的这种观点进行阐述。一洋论化是师夷长技的开始中国军队的洋枪化,须经过长期内战太平天国战争才得以实现。太平天国战争前期,武器武备最好的是曾国藩的湘军。湘军步兵装备的是鸟枪、抬枪之类的火绳枪。使用火绳枪,必须配备大刀、长矛等冷兵器。至于国内其他陆军,无论清政府方面的八旗、绿苔,还是太平天国方面的反…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在近代中国具有多方面影响。就军事方面来说,他手创的湘军兵制开了后世兵为将有之先河,其军事战略思想也值得后人研究。曾国藩的军事战略思想,是在他多年从事的战争实践中,尤其是在与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当时太平军的顽强抗争与清廷的猜忌干扰这一双重压力之下的产物,本文拟从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的历史出发,仅对其军事战略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乃曾举兵抗清、名震三江两湖之大儒。曾国藩是自练湘军拯救清廷的"中兴"名臣,却积极主持刊刻王夫之的遗著《船山遗书》,并为之作序,高度赞扬王夫之与孔孟、朱子等先贤同样伟大。此举不但大大传播了《船山遗书》,同样留给世人种种关于曾国藩刊刻此书动因的推测。事实上曾国藩刊刻王夫之遗作的重要原因是,清朝自乾隆末期因时局形势的稳定,对民族性的文字已放松管控,文字狱的总体环境发生了转化。从乾隆末至咸丰又经150余年,曾等汉族大员已成为清朝倚重的封疆大吏,由其刊刻《船山遗书》不再有政治悬念。另一原因是受恩师、亲友的积极影响,曾氏对作为理学大师的王夫之充满敬仰。这些才是曾国藩刊刻《船山遗书》的真正动因。  相似文献   

19.
湘军人才群中,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人的开放精神各具特色,这是内忧外患的时代大势、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精神使然,但仍然具有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公元1811~1872)字涤生,湖南湘乡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危及清廷生存的时候,曾国藩在湖南组办了地主武装湘军,于1864年7月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镇压了这场农民运动。曾国藩能够在封建统治摇摇欲坠的末世一度挽回危局,引起了中国近现代政治家和学者们的极大重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与侧面考察研究曾国藩其人,作出了不同的评价和结论。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