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俞贺楠  刘黎明 《理论界》2012,(12):145-147
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福利制度的主体构成部分,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福利性、公益性等特点,它是一项全民性的福利。本文通过对我国贫困儿童义务教育福利相关政策的回顾及其效果分析,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界定并客观剖析其原因,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供给问题是义务教育治理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清末民国时期,受特定制度环境的约束,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呈现出了责任主体基层化、组织体系科层化、资源流动等级化的特点,由于这样的供给责任制度不能有效地解决义务教育的推行成本问题,农村的学龄儿童家庭必须分担过高的义务教育成本,所以,农民很难认可、接受这样的教育形式,以至于义务教育制度在中国发轫以后,经过了清末民国两个时期,仍不能得到真正普及。  相似文献   

3.
王立新 《理论界》2006,(9):86-87
本文在总结我国义务教育投资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义务教育投资领域存在问题必须首先明确义务教育投资的指导思想:建立以中央、省级政府投入为主体,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成本合理分担的机制。同时,不断完善政府宏观调空、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资金,确保义务教育发展需要。在投资的过程中逐步突出国家的主体地位,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教育银行、加强薄弱校建设、完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界定的"国际惯例"及其中国版涵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刘继同 《学术界》2003,(2):57-66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是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最基础与最核心的两个战略概念 ,欧美国家社会科学界对其内涵外延和相互关系的理解已形成某种“国际惯例”。目前 ,中国学术界与公众对它们的理解与国际惯例截然相反。在全球化福利处境下 ,“中国版”理解有可能影响中国社会福利政策发展与制度创新 ,影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和社会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教育投资可以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教育投资结构关系到义务教育投资的效益,投资结构不合理会导致义务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公。优化我国义务教育的财政投资结构,必须坚持财政为主体,多渠道义务教育筹资体制;适当提高财政教育投资的级次;增加义务教育的投资比例;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6.
论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万成 《理论界》2006,(4):117-118
本文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形成的历史与现实原因进行了梳理,并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主体、保障、根本、主渠道、次渠道、当务之急六个层面阐述了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俞贺楠 《兰州学刊》2011,(3):97-106
文章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公平是教育福利的应有之义。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俨然成为我国普及与落实义务教育的新难点。文章基于调研基础上对浦东新区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状况进行描述,并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力求对完善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做出具有探索性的政策建议。文章提出了一些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社会政策建议,比如,确立为全体未成年人提供公平教育机会的目标;遵循底线公平的原则;强化义务教育的福利性;建立最低教育保障以解决我国义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确立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实现教育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处理好相关关系等。以上都是笔者在理性、客观的分析和考察后,得出的基本结论和做出的基本判断,以期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8.
刘继同 《人文杂志》2012,(5):145-154
2010年既是中国社会福利元年,又是中国儿童福利元年与家庭福利元年,标志中国儿童福利运动,尤其是儿童世纪和儿童福利时代的来临,儿童福利概念成为核心概念。儿童福利概念内涵外延、界定取向、社会理解与社会建构成前提性基础理论与重大政策议题。本文首次概括中国儿童福利概念界定个体化、专业学科、模仿西方、职能部门化和行政管理化五种传统取向,率先提出学术理论研究、纵横交织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建构界定等方法,构建了儿童福利概念框架。儿童福利概念框架决定儿童福利制度框架。以现代性儿童福利概念框架为基础,笔者首次提出中国特色儿童福利制度框架与服务体系,强调国家儿童福利责任主体与责任范围内容。最后,笔者简要讨论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对世界和平发展、中国全球战略、国家形象建构、国家最高利益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多重长远和战略意义,强调国家是儿童福利制度框架建设的责任主体,指出儿童福利是社会福利制度最基础与最核心的部分,儿童福利制度建设是国家最大和最优先的政治问题,当务之急是形成"社会福利共识"。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一国两制”解决了祖国统一的大问题,那么CEPA则是试图解决“两制”情况下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如何进行市场经济的问题。CEPA作为一种获得潜在利益的制度安排,无论对港澳还是内地,都是一种“双赢”的制度安排,它表现出社会总福利增加的制度效应。同时,CEPA作为一种制度变迁,其实施的主体是政府,但不确定性和政府及其官员在认知上的缺欠,也会加大制度变迁的成本。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起点和基础,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制度作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的关键,对我国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关键的支撑作用.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为我国提供了借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通过制度重塑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追求,以"七种制度"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欧洲社会福利理论中的中间道路学派及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欧洲国家福利政策发展的基本轨迹是自由主义福利观——中间道路——新右派——第三条道路。自由主义福利现与新右派、中间道路与第三条道路之间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历史时期不同,后者对前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发展。对中间道路学派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有关福利国家的理论、福利国家的建立及其影响,而且有助于对第三条道路学派的理解与把握。 中间道路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虽然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被巧妙调节的资本主义仍是发展经济和社会的最好制度。中间道路学派对福利国家持一种挑剔的接受态度,强调市场自由与国家干预之间、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之间的平衡,从维护社会稳定出发,支持再分配,倡导政府参与下的福利经济的多样化。中间道路福利政策的实施在使欧洲各国经济财富大量增加、贫富差距减小的同时,也使各国的福利开支大幅度上升,高福利所导致的高税收和高赤字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长时间的经济滞胀最终导致欧洲“右翼”政府的上台。  相似文献   

12.
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国家理论比福利经济学出现还要早一些,而且其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它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有极大的影响,对西方国家近几十年的社会相对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西方主要国家大多自称是“福利国家”.因此,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无疑能对我国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具有借鉴作用.一、西方福利国家理论的发展与福利国家的形成在本文经济学中,“福利”是一个争议较大且认识比较模糊的概念.传统的看法是以一国的国  相似文献   

13.
免费师范生制度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产物,是政府调节义务教育师资、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但免费师范生制度的发展却牵涉这一主体的受教育权与劳动权,从权利角度分析免费师范生制度有助于我们确切地理解这一制度的利弊并促进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些国家通过在政策上为福利伙伴提供稳定利润或低投资风险的激励,确保福利参与主体社会责任实现和社会声望获得,并且能够约束福利参与主体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构建更为完善的伙伴关系权责体系。我国在构建社会福利共建共享格局过程中,应当加以借鉴,对福利伙伴角色进行精细定位,进而加大福利伙伴权责制度供给,完善社会福利利益相关者约束机制、构建社会福利共建共享格局的协同工具。  相似文献   

15.
由于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具有弱可获得性的特征,导致我国城市社区福利发展受制约。从福利多元主义的视角看,解决这种弱可获得性的途径,一是明确国家是社会福利制度的责任主体,政府应继续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整合社区已有资源;二是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使它们成为社区福利服务的提供者、输送者;三是大力发展社区福利的"软件",即社区福利服务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史角度,依据社会福利理论,主要运用文献回顾方法,以西方国家残障福利制度历史经验为参照,首次系统回顾、总结中国残障福利制度发展规律.笔者认为2010年是中国社会福利元年,残疾人福利是社会福利制度与福利时代的重要内容.中国残障福利制度与服务体系分为两大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尚未成为"独立性"政策议题.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人道主义式道德化"福利模式,制度化与法制化残障福利制度初见端倪.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构建和谐社会宏观社会处境下,道德化福利模式战略转型迫在眉睫,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积极性"残障福利政策框架.本文首次提出"积极性"残障福利政策框架范围内容,指明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与优先领域.最后笔者根据现代杜会福利制度发展变迁普遍规律与历史经验,充分考虑中国的现实状况,针对残障福利工作战略转型,建立"积极性"残障福利政策框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的状况,提出若干宏观战略思考与政策建议,描绘"积极性"残障福利政策框架建设路线图与方向,明确阐述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和残障福利制度建设中的责任主体角色与国家行动议程.  相似文献   

17.
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中国社会福利发展语境是建立在社会福利供给的宏观与微观的对立统一基础之上.一个良性循环的社会需要一种符合自身社会发展的福利视角.从何种角度来看待社会福利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福利承担何种角色;每一种福利视角都将提供不同的福利目标.传统与现代、政府与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与社区照顾等看似不同范式的结构,却能够共同给予福利视角以不同解释.从这些不同范式结构考察福利供给主体、福利供给对象、福利供给目标、福利供给模式等等,将透视出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本土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单位福利的延续、断裂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索德钢 《东岳论丛》2006,27(6):21-28
在计划经济时代,单位福利涵盖了养老金、住房、医疗、福利服务、政治待遇等多项内容,基本上满足了离、退休人员的物质需要和生活需要,也促成了他们对单位福利的全面依赖。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实现从行政主体到经济主体的转变,单位逐渐剥离部分社会服务职能。在这一过程中,离、退休人员的正式福利—退休金制度以不同的提供方式延续了下来。在单位将离、退休人员推出,社会福利服务向社区转移的过程中,由于社区发展迟缓,服务能力不足,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使离、退休人员的精神归属和福利照顾发生了问题,福利断裂由此而产生。为缓解福利断裂对离、退休人员的负面影响,制定相应的对策,进行福利提供的弥合。在福利弥合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政府、单位、社区和个人进行某些程度的改变和适应,使他们能够成为福利转型中成熟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福利机构的设立是福利事业发展的前提,其数量的多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社会的福利事业发展的水平.与香港相比,内地的福利机构在绝对和相对数量上都远不及香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香港的有关制度对福利机构的设立有着与内地不同的激励机制.本文通过对比香港与内地在福利机构设立模式上的制度差异,探讨内地应该如何改革相关制度,走出福利机构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学术和实践角度阐释了补缺型福利供给方式的特征、政策形态和社会背景,以及补缺型与制度型、选择型与普惠型福利政策的相互关系,说明未来中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包含着两重涵意:(1)制度定型:从残缺型到补缺型福利体制;(2)福利提升:从补缺型到以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混合型福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