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存在既定的政治公正模式,人们对国家政治公正的要求会随着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为更好地提升我国政治公正的建设水平,需要更新政治公正设计理念。文章梳理了西方国家政治公正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阐释了我国政治公正建设从宪政公正向行政公正跃迁的必要性,分析了今后我国推进行政公正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任荣 《云梦学刊》2014,(1):54-58
提高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凝聚力、扩大文化传播力,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构成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目标体系。只有在公正价值追求的推动、公正制度建构的保障、公正实践不断推进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我国要充分发挥公正制度在文化软实力发展中的优势,不断推进法治的公正为文化软实力增强提供良好环境.强化收入分配的公正为文化软实力增强提供动力,重视国际事务中的公正为文化软实力增强开拓路径。  相似文献   

3.
罗尔斯和诺齐克的不同正义观所探讨的问题是过程公正和结果公正的区别。对解决我国当前社会公正问题理论上的借鉴意义在于:国家权力对过程的适度介入有助于促进效率优先,对结果的适度介入有助于促进公正平等,从而达致社会稳定背景下的经济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实现社会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本文从我国现阶段社会公正问题入手,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如何实现社会公正,如何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作为公正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提出了“作为公正的发展”的新概念 ,认为社会公正不是作为外在相关性 ,而是作为内在规定性 ,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性质和趋向。公正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和根本动力 ,是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并且通过考察社会公正和发展在概念上的演变过程 ,说明公正的含义是如何走进发展的概念含义之中的 ,发展的含义是如何走进了公正的概念含义之中的 ,从而对“作为公正的发展”这个基本概念作出了理论论证。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正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追求的一种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表现之一。邓小平同志立足于中国现实基础,构建了合乎中国国情的社会公正思想,体现了发展生产与追求公正的统一,是对马克思和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的发展。面对当前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有必要重温邓小平的社会公正观,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我国当前公正原则实现的现状 ,着重从制度 (或体制 )、认识 (或观念 )及现存的起点不公正三个方面入手 ,较为全面的分析了我国当前公正原则实现的一系列障碍。  相似文献   

8.
略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公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万钟 《理论界》2008,(8):32-35
社会公正是人类普世性的基本价值之一,分配公正从“价值取向”上简单说就是财产收入“给每个人他应得的”。要解决我国目前分配公正失衡的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我国现阶段分配公正失衡的特点、现状、问题及原因等;必须认清并正确处理好分配公正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必须正确提出并实施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公正所应采取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9.
公正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公正观和公正内容。处于转型加速期的社会主义公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公正在转型期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探索公正的实现方式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公正的发展总趋势与所取得的新进展,也剖析了处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社会公正的实现所面临的新挑战,进而从现实与发展的视域,提出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公正观念,提高公正的实现水平,规范公正的规则制度,以促进全社会公正程度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正与道德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馨 《人文杂志》2005,(2):154-156
公正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 ,社会公正已成为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心理、进而对社会整体道德状况产生作用的重要社会因素。社会公正是个体道德心理产生的社会根基和外部原因 ,是影响群体道德心理的决定性因素 ,道德心理对社会公正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道德心理的积极与消极主要取决于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以及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认识和评价。在我国现阶段 ,努力提高社会公正水平是促进人们良好道德心理的基本途径 ,也是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为此 ,既要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创造社会公正的物质基础 ,又要协调好人与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社会关系 ,并加强公正及道德心理的教育等。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正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追求社会公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社会公正体现了我国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常泓 《学术论坛》2013,36(4):43-46,74
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公正和政治公正。经济公正建立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的基础之上,坚持反对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按照实施两个构想、顾全两个大局的战略步骤,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政治公正建立在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前提之上,按照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推进路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组织路线不动摇,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方向。在当前中国社会公正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的社会公正思想,应进一步解决好分配问题,实现没有两极分化的共同富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体系,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更加注重社会公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加强软实力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火车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国强 《晋阳学刊》2008,3(1):50-53
社会公平、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概念相近而又各有侧重,共同构成社会公正观的核心内容。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革命家都对社会公正进行过理论探讨或革命实践。社会公正观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科学的社会公正观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保障经济繁荣的迫切需要、建设政治文明的必要前提和影响教育发展的伦理要素。  相似文献   

15.
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中国正在谋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公正是密切相关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法绕开社会公正。社会公正应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维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社会公正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彰显,这使得社会的安全运行与和谐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从改革发展全局的高度来重视社会公正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从而有力地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李玲 《理论界》2005,8(5):63-64
作为一种特殊的评价尺度——公正,其内涵及外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呈多层次多向度发展。对于这样一个动态的概念,我们应采取辩证的合理的态度待之。运用相对性的公正原则来看待我国现行的共同富裕政策;它不具有绝对的公正性,但却有着相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道德体系公正原则的历史类型与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正一般指“得所应得”;至于“应得”的标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等级主义、平均主义、功利主义、人道主义等公正观反映了公正标准的历史性、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里,立足于条件公正、机会公正并进一步通过矫正公正和补差公正以实现共同富裕的道德理想,体现了公正原则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价值追求。我国改革的成就隐含着社会公正的缺失,最终原因在于对发展的理解不成熟。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它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公正思想体现在对不公正的批判中,对不公正的批判就是马克思的公正观.青年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对不公正现象进行了人本主义的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不公正是不人性的、不道德的.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对不公正问题的研究内容也不断展开,通过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批判揭示了不公正产生的前提、基础、根源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狡猾性.通过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批判,马克思揭示了不公正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公正必然会不断固化并且通过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断再生产出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不公正也必然会被历史发展所超越.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程序价值理论模式大致分两种,但此两种模式都没有解决程序与实体公正的关系问题,存在缺陷,无法指导中国的司法改革.程序价值理论应当采纳第三种模式,即:在立法的宏观层面,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构成不完善的程序正义,而在司法的实践层面,程序公正与结果公正构成纯粹的程序正义,理论上是不完全的程序正义,在制度上却作为纯粹的程序正义而发挥了作用.只有采纳第三种程序理论模式,才能真正理解法治社会中的司法独立与司法权威,为法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