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范仲淹与西夏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范仲淹与西夏,学术界逐步展开了多方面、深层次的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这些成果的刊布不仅丰富了范仲淹研究的内容,也是西夏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与仁宗之交往,大致可以分成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截止于康定元年范仲淹出任西北军政要职之前.在仁宗未亲政之前,范仲淹直言上疏,要求太后还政于帝,给仁宗留下极好的印象,奠定了仁宗对范仲淹特殊信任和亲近之基础.仁宗亲政后,范仲淹即使两度遭受贬谪,都显示出仁宗对范仲淹的特殊眷顾.中期指范仲淹庆历年间出将入相之阶段.这一阶段,仁宗对范仲淹的信赖和好感臻至极点.范仲淹亦以守边之成就报效国家与帝王.仁宗求治心切,对范仲淹有特别的期待,由此迎来了范仲淹等之庆历新政.后期是新政失败后之阶段.对新政期待之失望,对范仲淹等"朋党"之猜忌,帝王独断专横品格之作祟,使仁宗疏离范仲淹,范仲淹最终被彻底排挤出政治中心.  相似文献   

3.
范仲淹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有关他勤学苦读的故事,世间也流传甚产。  相似文献   

4.
晏殊来到南京后,没有沉沦下去,他发现这里经过连年的战乱,读书人已经很少,感觉很痛心。就重新修缮了应天书院,免费让人来读书,很快来了很多求学者,晏殊深知,要想有好的教育,就要有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5.
站在俯瞰历史的高度来审视范仲淹与宋仁宗之间的政治关系,则富弼等所作"上倚公右于诸臣"的论断只能适用于君臣二人交往的几个短暂时段.若从总体上看,范仲淹在宋仁宗那里取得的好感与政治信任基础是很脆弱的.宋仁宗对范仲淹们虽急难之际不免倚重,但终至于由敬而畏、貌合神离.范仲淹与宋仁宗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堪称中国传统社会儒家思想中的"大道"与皇权中的"霸道"既合作又博弈的一个缩影.而儒家"原道"主义者在政治生活中的兴衰正变,也事实上成为中国历代皇朝兴衰正变的风向标或晴雨表.  相似文献   

6.
7.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一生勤廉爱民 ,不论为官何处 ,都能把民众疾苦放在心上 ,体察民情 ,为民排忧。晚年他用自己节省下来的俸禄在家乡创办义庄 ,接济族人 ,历史上影响巨大。范仲淹的这些行为与他的家庭环境和北宋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范仲淹与富弼相交近三十年.二人在报效国家、追求本身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相勖以忠,相劝以义",同心僇力,抵御外侮,革新内政,忠君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富弼与仲淹"平日闲居,则相称美之不暇;为国议事,则公言廷诤而无私",双方可谓"出处以道,俯仰无愧".富弼与仲淹正如韩琦与仲淹一样,"与公并命,参翊万枢.凡有大事,为国远图.争而后已,欢言如初.指之为党,岂如是乎!"富弼与范仲淹始终保持了亦师亦友亦同僚的健康关系,是中国古代文人政治家实践"和而不同"政治理想的典范.即使在今天,也颇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学术界对宋学源头的考察日益深入,不但揭示出北宋孙复、石介、胡瑗三先生为宋学之滥觞,而且进一步肯定此前的北宋学者和政治家范仲淹是宋代复兴儒学的开山,引领宋学研究风气之先声。范仲淹不但对《易经》有深入研究,而且在《春秋》研究上也有一定造诣,成为其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北宋《春秋》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1,22(1):38-41
范仲淹应当到过岳阳楼.一是在地方志中有非常丰富的资料,范仲淹曾读书于洞庭湖边的安乡;二是近年发现,在宋代,岳阳有范仲淹的田庄;三是范仲淹的诗文,有到过岳阳的内证.  相似文献   

11.
文娟 《兰州学刊》2005,(1):305-308
北宋建国以后,为了选拔人才,专重科举,教育不兴.中期以后,面对内忧外患,一批士大夫纷纷提出变法革新,范仲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历史舞台的.他一生勤于教育,兴办学校,创建书院,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经世治用的人才,并开北宋一代兴学之风,他对我国古代教育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范仲淹一生致力于北宋的文化教育改革,为文化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是中国教育史学尚待开发的一座富矿.范仲淹改革科举考试、广兴州县办学、力荐明师执教、实施经实并重、倡导义庄义学等教育实践,体现了范仲淹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与方略,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彻底涤荡了晚唐五代以来的颓靡士风,开创了一代矫厉奋发、锐励有为的新士风。他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与振作士风产生的时代影响和理学思潮存在某种内在的关系。简言之,理学的“内圣之道”,即如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与范仲淹追求的理想人格是极为近似的。此外,范仲淹以易学为中心的哲学思想,为理学的兴起创造了理论条件。  相似文献   

14.
韩琦、范仲淹于宋并称贤相,其政治、军事才能久为世人称道。王船山从立身、行事、才略、功业诸方面对二者进行评价论析,认为二者各有千秋。王船山知史论世、知世论人的卓越史识,以及辩证识人的人才思想,对当今识才用人、知人论世颇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自成 《云梦学刊》2001,22(1):42-43
范仲淹的忧乐观的形成,经历了求学时代的萌芽期、出仕后哀民报国的发展期和廉洁自律的践行期.他的思想与行止,得到了朝野的赞誉,启迪了无数的后人.  相似文献   

16.
由于道德节操和政治功业方面的杰出成就,范仲淹的学术思想反而是被忽视的,其实作为北宋义理之学和性理之学的先驱,范仲淹在学术思想领域也是卓有建树的。他通过发掘《周易》《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中的本体论和心性论思想资源,通过吸收和借鉴佛道的本体论思想,初步构建了一个以乾坤为本体,融本体论、心性论和大化论为一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实现了天道与性命、内圣与外王的相互贯通,从而为克服传统儒学的本体论缺失,为超越汉唐经学、批判佛老思想、振兴儒学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人们往往注意的是范仲淹的政治和军事战略才能 ,却没有足够重视他的文学成就 ,也很少有人对范仲淹文学创作进行全面研究。因此 ,人们往往不能对其创作作正确评价。范仲淹作品不被确切认知是因为人们先入为主的观念使然 ,往往从政治家的角度看待他 ;范仲淹一直难以以文闻名的主要原因是其政治才能和影响掩盖了其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8.
佛教与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佛教与开放的相互关系:一是佛教自身的包客性和开放性,使得佛教在传入中国后,能够因应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以儒学化为契机,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为佛教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佛教在经藏编修、佛学研究、僧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发展.佛教的开放与开放的社会将使中国佛教能够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文娟 《船山学刊》2006,(1):70-72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担任地方行政,指挥边防军事,或者参政中央,都注意兴办学校,建立书院,培养和选拔人才。他的教育实践经验很丰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范仲淹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维护大一统,反对西夏自立"是范仲淹民族关系思想的基本准则;"反对战争,提倡各民族和睦相处"是其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攻防兼备、持重守御"是其民族关系思想的重要内容。范仲淹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了儒家教义、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影响,又和范仲淹的个人经历有关。范仲淹的民族关系思想对北宋中后期的民族关系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