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容、形式、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基本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大众化的内容,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人民大众火热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让人民群众愿接受、会应用,并给人民大众带来切身利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征是“三性”、“三化”,即群众性、现实性、导向性和通俗化、民族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现实关怀、实践来源与人民大众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其真正意义上具有"大众性"的特点,具备大众化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走向人民大众,实现理论自身与人民大众的结合."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的,马克思主义既是大众化的产物,又须走向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面向大众的价值取向从理论变为现实,因此,必须以大众为中心,立足于大众的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刘勇 《社会科学》2012,(5):13-24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下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和政治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现实的个体的人的生存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一个不容忽视的传统和题中应有之义.正是基于对民生的高度关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得以形成;也正是基于对民生的高度关注,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成功传播.当下的中国,民生问题已成为人民大众最关心的现实矛盾,民生矛盾的解决程度已经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密切相关.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受众,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只有回归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世界,充分尊重人民大众作为历史主体的出场者地位,理性面对差异性社会的特征,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利益需要,高度重视对人民大众的人文关怀,才能在不断撞击人民群众心灵的过程中,获得广大人民群众内心深处基于自觉自愿的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以人民大众的需要和利益为本,注重在变革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表现在:把保障大众利益与教育引导大众相结合,以扩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众基础;把满足大众的感情需要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相结合,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吸引力;把知识分子的工农化与工农干部的知识分子化相结合,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嫁接。  相似文献   

6.
当前,勃然兴起的大众文化,正深刻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生态和社会环境。由资本的逻辑推动的大众文化在中国消费主义至上的演化倾向,必然要与大力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生冲突。大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交融共生是必然的现实选择。借鉴大众文化的崛起模式,系统协调、优势互补是实现大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良性互构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相融合。从内容上看,要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要求,并在群众现有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基础上适当拔高。从形式上看,要采用传统的传承形式和创新的形式。从情感上看,需要改造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感情,了解、提升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尽其所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大众化,力争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说中国话。在全面转型的关键期,我们要立足于"创新发展"理念,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体系的重构,一是高度融合历史厚重的传统民族文化,二是广度契合人民大众的生活世界语言,三是深度结合全面转型发展的中国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推行者和践行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不仅坚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大力推行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宣传教育。通过具体化、通俗化内容,多样化、生动化形式,广泛化、多重化对象,努力使之和人民大众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积累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上来源于大众生活实践,是为人民大众提供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因而是大众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掌握了大众,完成由理论向大众社会实践的复归,才能成为指导大众社会实践的思想武器,实现理论大众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出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面临着新形势、新矛盾、新问题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必须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不仅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巩固,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且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网络化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技术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社会生态环境。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历史语境,全面审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化境遇,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着三大基本问题:主流网站宣传引领力有待提升,特色理论网络化宣传品牌明显偏少;理论宣传的覆盖范围较低,还存在着诸多盲点和“空白地带”; 网络理论宣传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理论宣传的网络资源共享程度较低,创新明显不足。从增强理论大众化的吸引力、提升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力、强化理论大众化的辐射力、奠定理论大众化的支撑力等方面构建适应网络技术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和实现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社科信息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薛瑞汉撰文认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什么样的路径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当前中国的现实,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推进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3.
当前学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上的误区主要是脱离文本的任意曲解和执着于片面深刻的自圆其说,造成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上存在一系列错误。马克思主义文献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思维借鉴作用。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讨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主要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从日常生活出发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日常生活维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符合人的解放理论的运思路径。日常生活成为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理维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本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要求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科学发展观要实现大众化诉求,应与人民大众相结合,满足大众需要;与实际相结合,突出实践特色;实现理论的通俗化、形象化。  相似文献   

15.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烽 《理论界》2010,(4):174-176
高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然而当代中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却普遍偏低,这严重影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本文立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意义及其在高校中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左右江革命时期,邓小平在贯彻执行中共"六大"提出的"争取群众"总路线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亲自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注意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民众动员.通过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采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革命思想,用马克思义理论武装群众,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典范之作。中国化在《讲话》中体现为一种明确的中国环境的现实问题意识,文艺批评的两个标准是时代化的基本表现和特征,大众化主要表现在把为人民大众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和理论的根本原则上。《讲话》所取得的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成功经验,在今天无疑仍富有启示,仍是值得我们倍加珍惜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从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视野来看,大数据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其引发了人们认识方式的变革,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大数据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方面的紧密契合,决定它必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充分运用大数据正确认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通过不断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数据环境,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一经产生,就会必然走向大众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的过程,无论是开展研究,还是推动发展,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前提和把握其内在的科学规律.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固有品格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深入分析,提出:明确使命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追求;以人为本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诉求;整体推进是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立足发展是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社会成员结构的变化而发生主题转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顺应社会阶层的新变化,使其创新路径更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