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运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某本科高校4678名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该校新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7.18%;在12个维度中,该校新生在强迫症状和依赖感两种症状上的表现最为严重,在焦虑、社交退缩、抑郁和自卑上的表现也较严重。根据调查情况系统分析了本科院校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社会环境压力过大,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教育方式的转变、个体自身认知和不良性格的影响等等;并提出了倡导"三全"教育、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家校合力教育、寻求各方援助等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2.
为了及时把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基本情况,更有效地对新生在学习、生活、思想上提供帮助和指导,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湖南科技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在2008年10月下旬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2008级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影响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有偏执症状、焦虑、抑郁、精神病倾向、性心理障碍、自卑六个方面,而且相互影响、相互加深。建议引导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的环境和学习方式,增强新生自主学习能力;利用课堂教育手段,培养新生良好品质,提高其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引导大学新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融人崭新的大学校园生活;加强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心理素质;通过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将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关注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采取有效措施,是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通过对某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出现较为严重症状的因子主要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文科类学生和理工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城镇和非城镇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4.
运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某高校2012—2013年度计算机学院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评,进而运用效应量(Effect Size)分析了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及在各个年级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现较差,四年级毕业生的表现最好;一年级与三年级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焦虑、抑郁等几个维度上的表现明显差于男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城市与农村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并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5.
民办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统招本科新生,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在男女生的差异方面,统招本科新生中男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民办本科新生中男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均不是很明显。统招本科与民办本科新生中男生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女生之间的差异非常小。造成民办本科新生与统招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个人期望、个人经历、家庭经济状况及个性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大学新生入学后,由于生理和环境的变化,极易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文章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盐城师范学院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所得资料得出五点结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不同性别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城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差异不显著;非单亲家庭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单亲家庭大学新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显著。解决目前现状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建议加速壮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增强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研究;建立并做好学生心理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7.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的关系。方法选取学校贫困生125名为研究组,相对应的120名非贫困生为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1)贫困生在SCL-90量表测量的总均分、躯体化水平、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上的因子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得分贫困生普遍得分低于非贫困生;(3)社会支持各维度与SCL-90各因子负相关。结论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湖北师范学院2008级2523名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量,旨在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干预(如心理辅导或咨询)提供依据和目标。结果显示:①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湖北师范学院2008级新生在心理健康量表各维度的得分都显著低于全国常模;②性别差异:女生在心理健康的多个维度上心理困扰较多;③专业类别和来源地方面: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没有表现出整体的倾向,但理工类的学生表现出的心理困扰高于其他专业,农村学生较城市学生更自卑、更退缩。  相似文献   

9.
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大学新生在适应期出现失落、焦虑、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为他们的大学生活埋下隐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心理普查、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朋辈辅导等方面入手,解决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分类分层抽样方法,抽取苏州地区520名大学生进行SCL-90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可能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占27%,女生比例低于男生;该地区学生与大学生常模相比,除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因子上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均显著低于大学生常模(P<.001);文科生在抑郁因子上的均分显著高于理科生;高职学生在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症因子上得分显著低于本科学生;各年级学生在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症因子上呈显著差异外,其余均出现整体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研究综合干预对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促进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提供依据。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干预前后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应引起重视,女教师的各因子分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几乎均略高于全国常模,其中抑郁、焦虑和躯体化因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组和运动组均可促进心理健康。综合干预在降低躯体化、抑郁、饮食睡眠、人际敏感因子得分方面效果比运动干预更好。综合干预效果优于运动干预。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预科生是普通高校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要做好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找出符合他们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方式方法。通过对江苏省某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调查,发现来自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在人际关系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少数民族预科生在躯体化、恐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少数民族预科生与汉族学生在躯体化、抑郁、敌对等因子存在显著差异。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特点提出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广东某大学本科4 772名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SCL-90多个因子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富裕生与贫困生显著高于家庭经济良好生,农村生显著高于城市生;不同院系学生之间亦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家庭经济情况、城乡、专业学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此,我们不仅要重视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以应对方式问卷、心理健康自评量表为工具,随机选取森林警院320名大学生为被试对象,探讨警院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1)警院学生积极应对方式均分高于消极应对方式均分;遇到应激时,警院学生趋向于选择积极应对方式,而不是消极应对方式。(2)积极应对方式,警院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差异不显著;消极应对方式,警院男生得分低于女生,差异不显著。积极应对方式,警院学生正常组高于阳性症状组,差异不显著;消极应对方式,警院学生正常组低于阳性症状组,差异非常显著。(3)警院男生心理健康总分、心理健康各因子与消极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方式均有相关。消极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方式对警院男生心理健康及各因子有显著预测作用。(4)警院女生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偏执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相关。积极应对方式对警院女生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偏执因子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团体心理测量的方法,对(2005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多元方差分析(MANOVN)发现: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的十二个纬度(除强迫、社交攻击外),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以下对策:加强专业优势与专业特色教育,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理问题,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职业规划教育。  相似文献   

16.
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高职大学生选用应对方式的频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逃避、幻想、合理化和自责。在合理化因子上年级差异非常显著(P〈0.01);解决问题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P〈0.05)。幻想因子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显著(P〈0.05)。(2)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两个因子年级差异显著(P〈0.05),焦虑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年级差异非常显著(P〈0.01),敌对因子年级差异极显著(P〈0.001);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以及精神病性三个因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显著(P〈0.05),抑郁、焦虑以及敌对三个因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非常显著(P〈0.01)。(3)自责对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合理化对除恐怖以外的其他8个因子有正向的预测作用,求助对人际敏感、抑郁、恐怖、以及偏执有负向的预测作用。我们应引导高职大学生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关注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大学贫困新生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高校贫困新生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方法:运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 (16PF)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应付方式问卷对153名大学贫困新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大学贫困新生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抑郁倾向中的一些因素与非贫困大学新生有显著差异并与应付方式的选择应用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大学贫困新生的心理症状与抑郁倾向与多种人格因素和消极的不成熟的应付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高师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对湛江师范学院2008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第一类、二类学生分别占总人数的16.36%和25.95%;总分分布主要集中在低分段,在0~4分处达到峰值;新生的主要心理症状表现为情绪人格问题、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障碍;总平均分存在学科、性别和考生类别之间的差异。结论:新生总体上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须引起关注。建议:从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等几个方面入手.改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127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新生心理是健康的,但仍有部分新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高校应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对大学新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健康人格,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20.
通过使用《上海市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测量问卷》,对上海8所高校年龄在17~25岁之间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不同的体育锻炼行为喜好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发现有喜欢体育锻炼项目的学生在负向情感、情感平衡、婚姻与恋爱、健康生活方式、抑郁、经济生活状况、社交障碍、社会责任感和利他行为9个因子上都要优于没有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