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别平等和女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本文试图通过高职女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调查和分析,为发掘女性的性别优势,强化她们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提升其成才自信心,增强就业竞争力,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身处世界两大毒源地包围之中,近年来已经从毒品犯罪的"受害国"发展到"受害国与输出国兼具"的毒品犯罪重灾区。传统的制毒和贩毒犯罪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以化学方法提炼为主导的新型毒品犯罪接踵而至。文化变迁与亚文化传播诱发演艺圈涉毒违法和涉毒犯罪频发,并且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严重的负面"模仿"和"从众"心理效应。以犯罪学和心理学的视角透视毒品犯罪的社会诱因和心理动因,可以突破传统"堵源截流"的预防方法,为控制和减少毒品犯罪提供行之有效的对策:重视新型毒品犯罪理论研究和刑事立法工作,适时排除司法环节上的障碍;继续加强国际禁毒合作,有效遏制毒源向境内渗透;全面加强毒品犯罪的社会防控,将毒品犯罪扼杀在萌生状态。  相似文献   

3.
陈绪石 《学术交流》2004,(7):128-131
在新文学初期的女性小说创作中,作家以男性为主,它们的主要意图是以女性的悲剧来批判封建男权文化,强调女性解放的必要性。稍后的女性小说则在此基础上倡导女性主体意识。茅盾笔下涌现出一批革命女性,但为女性小说确立典范的还是女性作家,她们塑造的女性才是现代的、建立了女性意识的女性。女性小说不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而且,因为男女作家各自思考问题的视角有差异,故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各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在工业化过程中将伴随大量女性犯罪的增加,其增加的速度大大快于男性犯罪。如日本,1968年女性犯罪占犯罪总数的比例为11.6%,而十年后的1978年就已达到19.1%。呈直线上升的状态。在我国,女性犯罪的比例较低,从天津市的情况看,目前女性犯罪占全部犯罪总数的比例基本稳定在2%左右,比发达国家要低很多,但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加以及受西方道德观冲击的扩大,女性犯罪有可能在未来几年中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为了避免走发达国家的经济与犯罪双增长的老路,使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付出较少的代价,我们必须适时地对女性犯罪进行认真研究,以使在预防女性犯罪上有一定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女性主义小说创作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文野 《学术交流》2005,(8):154-158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主义小说创作,侧重通过女性人格的主体性建构来张扬女权意识,追求性别平等。在这种主体人格的建构当中,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纷纷从扁平走向立体,从单纯走向复杂,由被动走向主动,由欲望对象走向欲望主体,成为有个性、有思想、有追求的与传统女性判然有别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女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女性解放和女权发展的新景观。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嬗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车莉 《学术交流》2003,(5):152-154
在 1 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 ,女性意识得以凸现并表现出逐渐发展演进的过程。简·奥斯丁开拓女性主体意识的一方天空 ,给女性以智力和性格魅力上的肯定和赞扬。勃朗特姐妹传达出确立女性独立的人格呼声 ,变女性的依附性为男性对女性的依赖。盖斯凯尔夫人把女性意识从个人感情天地扩展到广阔的社会领域 ,强调女性的社会意识和作用。乔治·艾略特则对女性男性化进行反思 ,寻找着女人作为与男性平等而又有区别的特质 ,力图将女性从被自身消解的危险中挽救回来。  相似文献   

7.
每一个社会工作者首先是作为普通的个人而存在的,尔后才逐渐作为专业自我而存在。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作为个人而存在的存在者都会基于其所处文化,形成一套自我主动或潜意实施的个人价值观,这将天然地与社会工作之无差别对待生命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存在或多或少的张力或冲突。对此,本文尝试以拟亲属化和主体意识投射两种手段之架构,来做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价值观之整合的努力,以期探寻一种社工之专业自我的形塑路径。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刑法学界关于犯罪主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年龄和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等问题上。而事实上,关于特殊犯罪主体有许多问题也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本文仅就特殊犯罪主体的分类、特殊犯罪主体的本质特征与法律特征的脱节与统一、犯罪主体的类推、认定法定特殊犯罪主体的原则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特殊犯罪主体相对于一般主体而存在,它是指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并具有某种特定身份的人。所谓特定身份是指一切与一定犯罪行为有关的主体在社会关系上的特殊地位或状态。行为人的特定身份是其实施某种犯罪的前提条件或虽非前提条件但具备该身份的人实施此罪会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就前者而言,不具备该身份特征的人不可能实施此罪。倘若行为人实施的某种犯罪与其拥有的特定身份无关,一般人亦可实施,那么他便构成一般罪。  相似文献   

9.
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安琪 《社会》2004,(1):49-53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女性主体意识的新觉醒,“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已越来越失去其存在的土壤,但观念、意识层面的衍变并非一朝一夕并依然受制于深潜社会心理的男权文化。本研究将运用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等资料,并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女性的性别角色观的比较分析,来描述上海女性的性别角色观的现状,探讨影响被访者角色分工认知的历史、经济和社会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0.
论国民公益意识的培育与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朝烈 《探求》2007,(2):49-52
国民公益意识的培育是民间公益组织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公益价值观是影响国民公益意识和公益行为最根本的因素。因此,通过建设公益文化来培育国民公益价值观,提高国民公益意识,是促进我国民间公益组织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李希芝 《生存》2020,(6):0223-0223,0201
《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最终发表于1946年。代表其创作艺术最高成就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充满悲剧的色彩小说。关于<>悲剧的内涵,前人以从社会,性格,文化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深有力的挖掘。有的研究者认为<>寒夜的是消耗性的悲剧。其悲剧的实质在于家庭结构中。有的认为其悲剧内涵在于人物独立人格的缺失。本文将这一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作品置于,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这样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命题之下加以考察。从女性经济的独立,女性精神上的独立以及女性意识上的萌动等三个层面阐述女主人公曾树生主体意识觉醒的具体表现。并通过女性生存困境的探讨进一步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从中透视出作品的深层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社会工作者首先是作为普通的个人而存在的,尔后才逐渐作为专业自我而存在。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作为个人而存在的存在者都会基于其所处文化,形成一套自我主动或潜意实施的个人价值观,这将天然地与社会工作之“无差别对待生命”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存在或多或少的张力或冲突。对此,本文尝试以“拟亲属化”和“主体意识投射”两种手段之架构,来做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价值观之整合的努力,以期探寻一种社工之专业自我的形塑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犯罪与犯罪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的推进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变革,伴生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犯罪的变化。现代化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机制大致是通过社会价值变量、社会结构变量、犯罪条件变量来发生作用的,因此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犯罪现象,应进行冷静而理性的评估,以确立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这种社会控制手段是基于犯罪控制主客体关系的变化来确立的,它包括提高权力关系制度化的程度,经济关系民主化的程度,文化关系的现代化程度以及确立法律至上的价值观。犯罪的变化带来的社会控制机制的转换或重建,是谋求现代化的国家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其意义旨在为社会最大限度地发展提供必需的社会稳定环境。  相似文献   

14.
单位犯罪是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在原刑法自然人单一犯罪主体的基础上新增加的一种犯罪主体。过去我国虽有单行刑事立法等对单位犯罪的规定,但在刑法学上只讲一种犯罪主体。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如何区别,与我国以往长期使用的法人犯罪的概念有何不同,是刑法理论上和实践中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刑法总则的规定,通过研究分则条文,提出了单位犯罪在主观上既有故意,也有过失;在处罚上,以双罚原则为主,也有单罚制,而且从我国刑法的规定上看,单罚制只限于个人代单位受罚,对单位的处罚方式只是判处罚金。对这些特征加以阐释,以划分单位犯罪主体和自然人犯罪、法人犯罪的界限  相似文献   

15.
王勇  吴茜 《社科纵横》2008,23(5):82-84
在无身份者帮助、教唆有身份者实施真正身份犯的场合,存在着一种理论困境--如按通说无身份者构成真正身份犯之共犯(教唆犯、帮助犯).则与真正身份犯的主体相违;如否认共犯(教唆犯、帮助犯)为真正身份犯的犯罪主体,又会缺失处罚非主体之共犯的正当性.针对这一理论困境,笔者提出了如下三种解决方案:方案一是革新现行的犯罪构成理论,即否认犯罪主体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通说.解构真正身份犯从而使矛盾得以解决;方案二是以共犯独立说取代共犯从属性说,对无身份者、有身份者分别定罪.从而化解矛盾;方案三是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对犯罪主体进行重新界定,将其分为犯罪的主体资格与犯罪的主体身份,使无身份者基于法律的规定取得"准身份",最终走出所谓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6.
正农村传统规范"失序"、新的约束制度未能同步建立,为"整村犯罪"的形成提供了土壤。根据公开报道可知,近年来"涉毒村"、"诈骗村"、"造假村"等"整村犯罪"屡见不鲜,并呈现出作案手法专业化、科技化、暴力化等特征,犯罪嫌疑人以青少年居多,甚至有部分村干部也参与其中。基层干部及专家表示,农村传统规范失范、部分农村地区极端贫困,共同"滋长"出了畸形的"整  相似文献   

17.
女性犯罪是影响家庭和谐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女性犯罪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且超过同期的男性犯罪增长率。为有效预防具有增长势头的女性犯罪,应全面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女性就业率和经济地位,发挥社区保障功能,努力营造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法学界对犯罪客体的概念基本达成一致,即指刑法所保护的,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①。这一概念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犯罪客体是一种社会关系。第二,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第三,犯罪客体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相对于犯罪主体来说是一种外在的客观存在,因而可称之为客体,但是从法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则不难发现犯罪客体的主观性,并且认识和强调犯罪客体的主观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犯罪客体主观性的表现 列宁曾经把社会关系分成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一,并指出:“思想关系只是不以人的意志…  相似文献   

19.
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犯罪行为是社会情况的一面镜子。了解女性犯罪的现实状况,分析女性犯罪的内部结构及变化情况,探索犯罪心理特征,对于社会安定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某省某市调查结果表明,1983年审理的女性犯罪案件主要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首先,案件迅速增加,绝对数几乎比1982年增加一倍。第二,犯罪种类构成发生很大变化。侵犯人身权利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及妨害婚姻家庭罪,无论从绝对数和相对数来说都占显著地位。第三,从犯罪表现方式看,在“文化大革命”前,女性犯罪主要表现为盗窃;前几年主要表现为诈骗;近来,流氓集团、贩毒等严重刑事犯罪和重婚犯罪成倍增加。这就是说,犯罪虽说也有象以往那样求物、求财的动机,但足为了寻求刺激的倾向大大加强了。第四,数罪并罚情况多了。1982年审理的女性犯罪中双重犯罪的仅1人,1983年犯双重罪的4人,犯三重罪的1人。这表明,女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严重了。  相似文献   

20.
张瑞臣 《求是学刊》2013,40(2):45-51
尼采并不反对一切价值观,只是坚持价值观应该服从于生命意志,在此前提下,尼采有其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他并非直接将古希腊价值观拿来与中世纪以来的所谓"奴隶道德"相抗衡,他所持的价值观实际是经过中世纪与近代主体主义熏染之后的古希腊价值观。无论是尼采对古希腊价值观的继承,还是对它的背离,都有着浓厚的主体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