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度翻译是译者再阐释的理论,强调尊重他族文化,在译作中再现文化异质性.陌生化作为一种文学创造手段主张打破读者习惯化、自动化的感受方式,背离日常语言和前在文本经验,使读者获得审美快感.陌生化使翻译过程中的求新求异的异质化倾向上升为一种审美再现.因此本文试图从深度翻译所倡导的彰显文化异质性本质入手,深入阐释翻译过程中所追寻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
关于政治词汇的汉英翻译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等效翻译理论强调体现原文的精神,以"信"为重,而文化翻译观则注重保留原语的文化信息,实现文化再现.本文从等效翻译理论和文化翻译观两个角度出发,通过一些实例分析,说明在翻译中国特色政治词汇时,应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以不同的翻译理论为指导达到准确而精炼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译本中重建审美主体、善化审美体验、实现审美再现、优化原作在译语读者心中的审美价值,从而完美地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与氛围中复制出具有同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作品,对所有的文学翻译工作者而言,都将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诗歌特有的美学特质要求诗歌翻译必须是美的再现.回顾了诗歌翻译美学理论,从翻译美学角度讨论了诗歌内在的审美价值体系,从典型译例中分析总结了诗歌翻译美学价值体系重构过程中的主体内容和具体思路及手段.  相似文献   

4.
等效翻译理论强调体现原文的精神,以“信”为重,而文化翻译观则注重保留原语的文化信息,实现文化再现。本文从等效翻译理论和文化翻译观两个角度出发,通过一些实例分析,说明在翻译中国特色政治词汇时,应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以不同的翻译理论为指导达到准确而精炼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文化负载词集中体现了异域语言文化的异质性和艺术性,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极具特色的部分和引人注目的亮点,但与此同时,它也给语言和文化的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从文体学视角,以前景化的理念和手段,对陕西方言中文化负载词的修辞特征进行具体的翻译操作和翻译评价可以看出,"形式复制"和"动态模仿"的翻译方法是再现独具修辞特征的陕西方言文化负载词的有效理念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分析了文化与语言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论证了文化因素在英汉语言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语言翻译的实质是文化的翻译,是以一种文化中的语言表现形式取代另一种文化中的语言表现形式。而文化差异则是交际手段——翻译的主要障碍。因此,只有从文化的角度讨论语言与翻译,才能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  相似文献   

7.
音乐美赋予诗歌独特的魅力。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在英诗汉译的过程中 ,音乐美会削弱 ,丢失 ,甚至失去本来的面目。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 ,讨论了如何在忠实原作创作精神的基础上 ,再现原诗歌的音乐美。文章通过比较、讨论和分析得出结论 :1.好的译本一定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 ;2 .音乐美是由源语的文化内涵和译者的翻译观 ,以及翻译方法共同决定的 ;3.通过一定的翻译技巧 ,音乐美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再现的。  相似文献   

8.
诗词翻译中的风格再现包括风格两大组成部分的再现: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本文提出诗词翻译中风格精神方面的再现主要体现为意境美的再现;物质方面的再现主要体现为表层结构美的再现。接着文章以宋词为例,探讨了实际翻译中如何再现原作的表层结构美,并对译诗界颇受关注的"文体之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文化翻译与文化身份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文化接触与互动手段。文化翻译则是异域文化接触与互动的媒介,其结果传达了并域文化身份,实现对了异域文化身份的塑造。文章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出发,阐述文化翻译对文化的影响及其塑造异域文化身份的原因。文化身份的开放性要求译者顺应全球化语境发展的需要,摒弃强势文化中心论,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保留文化异质,真实再现原作所要表达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是人类跨语言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文化差异和碰撞而不可避免地会在文化转化方面遇到难题。美国的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系列翻译理论对解决这方面难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笔者着重就奈达的翻译信息论、对等论和读者反应论,详细探究了如何基于奈达理论并加以灵活运用,从而提高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转化策略和技巧,以更加完美地再现原文的艺术美与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