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经过从无风格教学到逐渐成熟的过程,教师应主动了解和适应这个发展阶段,使自己很快形成自己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风格是文艺学、美学中的重要理论范畴。艺术创作实践中,风格现象纷繁复杂,因此,风格理论研究的难度也较大。尽管前人曾对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如何把风格问题放到整个文学艺术历史发展进程之中,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艺术风格的美学规律,确立其应有的美学地位,从而指导和推进创作和鉴赏实践,至今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本文所作的探索,也只是一种尝试性的工作。一、风格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辨析风格是什么?这是风格论研究首先碰到的理论难题之一。对此,历代风格论大家曾作过多种阐释。这些阐释便构成了风格论研究的基本历史线索。我认为,风格美学理论的历史演变,大体经过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首先是“客体风格论”阶段,即以古希腊亚理斯多德为代表的“语言形式风格说”。亚氏在《修辞学》和《诗学》中把语言作为风格的同义词来研究,不但从语言学与修辞学角度把风格看作一种  相似文献   

3.
卢世华 《阴山学刊》2006,19(3):27-32
元代平话在人物形象、思想倾向、表达方式上,均表现出野性和率性的风格,这是元代平话这一白话小说发展阶段特有的风格特征,与明清小说迥然有别.这种写作风格虽然说不上成熟完善,但自有其自然可爱之处.这种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三种原因与元代平话的主要内容来自民间说话有关系;与元代北方民族的审美风格有关系;与元代文人的处境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宝钢1978年至2015年间汽车板升级作为案例对象,通过案例编码和纵向比较的方法,将案例企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考察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通过技术学习实现产品升级的过程和机制。将研发网络、吸收能力、领导风格三个因素纳入案例分析框架,其中研发网络是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吸收能力和领导风格则是企业的内部资源和能力。研究发现,案例企业在不同阶段围绕不同学习模式形成相应的创新能力,保持技术学习、领导风格与研发网络的动态匹配,扩张网络边界,培育并加强自身的吸收能力;案例企业提高产品性能和竞争力,最终替代跨国公司产品,实现产品的持续升级和创新追赶。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最后20年汉语风格学蓬勃发展阶段,澳门语言学工作者有幸筹办了两次重要学术会议并发表了一批风格学、语体学著述,为汉语风格学的建设作出了贡献。21世纪澳门语言研究仍将因地制宜,在包括风格学、语体学在内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面继续努力,多做微观的风格现象的探索,争取获得更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李祖胜 《云梦学刊》2006,27(1):115-118
从音乐题材和具体的创作技法看,中国二胡音乐呈现出阶段性衍变的音乐创作风格。这种创作风格分为上世纪20-40年代的“独白”式、上世纪50-70年代的“赞美”式和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多元并存式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主体的泯灭与重生──余华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叙事话语的角度探讨了余华小说中的主体问题。全文将余华的小说创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处女作阶段和《一九八六年》中,主体是一个饱含忧伤与惊惧但仍具个人意识的主体;在第二个阶段,即他风格的成熟期——“无情世界”阶段的写作中,余华的探索一方面破坏了中国文坛现实主义叙事话语所习于勾勒的进化论武世界图式,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滑向了能指的死亡嬉戏与狂欢,主体沦为阴惨盲动的物;在第三个阶段《在细雨中呼喊》中,写作者的感情在文本中开始复苏,余华重新回到早期对主体生命痛感的关注上来;接下来《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两部长篇叙事风格的大幅度转变,则意味着作家开始尝试用民间的视野来阐释主体。  相似文献   

8.
李蕊  舒也 《浙江社会科学》2012,(5):141-144,160
让.雷诺阿的电影,横跨了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黑白电影与彩色电影等不同的阶段,在世界电影史上是一个独特的标本。他的电影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让.雷诺阿风格"。"让.雷诺阿风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现实主义和心灵表现的结合;二、长镜头、深景深镜头、复杂的场面调度等电影语言的开创性的运用;三、介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突然转变的格调。在现实主义风格和现代奇幻风格之外,存在着一种以"突然转换的格调"为特征的中间形态——"让.雷诺阿风格"。  相似文献   

9.
俄国汉学若干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世纪是俄国汉学的前汉学时期,以后又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8世纪的创立阶段、19世纪上半期的民族化阶段、19世纪下半期到十月革命前的近代化阶段。俄国汉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中实用性、官方性、民族性和手稿多四大特点表现最为明显。俄国汉学家在中俄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俄国思想文化变迁的影响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10.
厄尔奈斯特·曼德尔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三阶段理论,他把第三个阶段即晚期资本主义阶段视为更加纯粹的资本主义形式,并且进行了重点考察.晚期资本主义理论对美国的著名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曼德尔理论的基础上,詹姆逊提出了后现代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风格,更为重要的,它是晚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文化逻辑这一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1.
要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中长跑运动成绩,就必须在科学训练方面下大功夫,本文将高校的中长跑运动训练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训练以全面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爆发力和有氧能力为主。第二阶段全面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加强医务监督,注重训练后的恢复,加强战术训练,全面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第三阶段提高训练的独立性,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战略、战术,以最经济实效的训练力争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杨涛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0):72-74,108
从1872年幼童留学美国开始,近代中国派遣留学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虽然历史背景、时代需要、政府政策以及培养目的不同,但不同几个阶段的留学生,都通过自己在各个领域的努力,从观念上、制度上乃至政策上,对近代西方教育的导入在不同层面上做出了风格迥异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风格诗学经历发生期、形成期、拓展期三个阶段,其对应的批评形态分别是:境遇风格诗学、辩证批评、社会形式诗学,而发生期的“境遇风格诗学”是目前学界的一个“理论盲点”。从学术思想的生成看,现象学在詹姆逊批评理论萌芽发生、方法初建时具有重要影响和独特作用。以《萨特:一种风格的始源》为起点,现象学搭建了在范畴、方法、体系上从新批评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新路径,在现象学与新批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多元话语的冲突、对话、融合中塑造“境遇风格诗学”体系。此后,境遇风格诗学演化成辩证批评、社会形式诗学,现象学也从早期话语资源的借鉴应用,转为思想、方法上的理论启示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层对话。然而,理论话语的兼收并蓄与多元杂糅,也引发了“折中主义”危险。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的散文创作历程可分为发韧期、成熟期和新变期三个阶段。从英宗治平年间开始,其散文创作在继续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以经术为文”这一特点开始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刘东方 《东岳论丛》2007,28(4):93-96
民族化是中国现代文学语言观念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其代表人物为老舍,他的以强烈的民族意识、俗白的语言风格和民族语言的多元审美追求为核心的语言观念,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曹禺的话剧创作无疑是独领风骚、别开生面,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流派之一。和古今中外优秀剧作家一样,曹禺的剧作风格也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演变过程。如果我们把曹禺的话剧创作分别以解放前后两大历史阶段来考察,从《雷雨》到《北京人》显示着曹禺前期剧作风格演变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刘迪 《理论界》2006,(3):197-198
简·奥斯丁是中国读者熟知的英国女作家,她的作品脍炙人口,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重大文学价值。简·奥斯丁善于在轻松愉快的喜剧氛围中讨论严肃的主题,给人以启示。她作品中喜剧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各有特色。而她的喜剧表现手法形式多样,成为表现主题、塑造人物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8.
八旗作家杨钟羲的《雪桥诗话》是民国时期一部有特色的诗话,它辑存大量珍贵的八旗文学文献。这与著者杨钟羲的文学观密切相联,他的文学观基于八旗文学创作实绩,视野开阔,既含传统诗词等雅文学,又包容小说、戏剧等俗文学,雅俗兼备。他所收录的八旗文学,既突出八旗文学求实求真的风格,又注重不同阶段、不同作家风格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古之诗人在步入诗坛以前,总有一学习、模拟前代优秀诗歌的阶段。这一阶段是领会和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经验与教训的需要,也是在日后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前提。如不经过这最低层次的“模朱拟白”(杨维桢语)阶段,要想写出好诗,尤其是创风格的好诗来,是绝无可能的。元人对此也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诗论者方回认为,初学者在数年辛勤攻读以后,“所得既饱,而后于此用力,取其……诗效之。初如书字,摹临古帖,至其熟,则不必摹临而似之矣”(《赠邰山甫学说》,《桐江续集》卷三十)。方回以“摹临古帖”拟学诗过程  相似文献   

20.
犁青论     
章亚昕 《东岳论丛》2000,21(4):109-114
犁青是一位在两岸三地都很有影响的香港诗人,他的创作道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40年代,经历了从山村到都市、从内地到香港的审美视野转换,其风格充满新生的情调,表现出自觉的抗争精神。第二阶段以 50年代在印度尼西亚的放声歌唱为主,此后是20年的磨练与奋斗,成就了诗人的人格魅力。第三阶段是80年代以后,犁青回到香港诗坛,成为著名的儒商诗人,他支持内地开放事业,在海外拥有广泛的影响。犁青现象代表了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