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王朔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是新时期文坛上倍受瞩目、争议颇大的作家之一。探讨“王朔现象”,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特别是从社会、商业两个意义上来研究作为文学现象和商业现象的“王朔现象”,有助于当代文学创作的发展与启迪。作为文学创作现象,它反映了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过渡时期一种新市民文化的诞生与崛起;包含了反叛传统、个人主义、金钱观念等某些现代观念,为文学题材突破禁区增添了勇气。作为商业现象,它是靠商业手段制造、包装、推销而走红的现象,是文艺和商业的.种结合物。  相似文献   

2.
初“识”王朔是那样偶然,或多或少一些看不明白便成了我急待了解其人其作的原因,于是与其有关的评述、轶闻统统包揽,笔下之作一概渴望读过。然而释读《等待》《动物凶猛》《玩的就是心跳》之后,心便开始有所悸动,王朔真让我《过把瘾》,痛之后便真得开始认同众多的评介:影视大腕、码字明星(崇拜他的人语)、“皇城根下贩卖文化垃圾的丑陋的北京人”(萧元《王朔再批判》)、痞子学者、毒蜘蛛(不喜欢他的人语)。王朔其人便真在我眼中迷幻朦胧了,但客观却不容置疑,一个时代,一个流派,一个作家谁能认同他的完美,褒贬便相应而生,…  相似文献   

3.
导演姜文首次从镜前走到幕后,将王朔小说《动物凶猛》进行了改编。从王朔评价看来,《阳关灿烂的日子》是他所有小说中改编最好的一部,王朔对电影的喜爱溢于言表,甚至还友情出言了影片中两个军区大院劝架的调停者。导演姜文则作为影片的叙述者和成年的“马小军”娓娓道来属于王朔也属于他的那段少年时光。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当代大陆文坛炙手可热的青年作家王朔,出席在南京举行的“作家与读者恳谈会”。借此机会,记者与驻宁各媒体记者一起,对他进行了采访。 王朔目前正在制作根据他的中篇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的系列电视剧《直到舒坦为止》。该剧说的是几个年轻人成立所谓的“三好公司”,献身“捧人”事业的故事。其风格依旧轻松调侃,时有精彩之笔,使人喷饭绝倒。 王朔是一位文化个体户,用他自己  相似文献   

5.
从《动物凶猛》看顽主之“来历”姚晓雷一、从“来历”看顽主群像之心理顽症“我知道我是有来历的,当我混在街上芸芸红尘中这种‘卓尔不群’的感觉比独处一室时更为强烈”①。王朔作品,主人公一开始就这样直言不讳地表白。近几年王朔的确贡献给人们一群“卓尔不群”的形...  相似文献   

6.
1984年发表的《空中小姐》是王朔的成名作.作者身份由体制内的“干部”到面向市场写作的“个体户”的穿越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初文学期刊寻求新变、大众文化氛围的熏陶和王朔商业意识的形成都促成了这种身份的穿越.身份穿越的意义在于突破思维的“牢笼”,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想象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正当市场原装“茅台”供不应求,王朔的酒精兑水点上一二滴“敌敌畏”的假活儿也“昧着良心”上市了。王朔小说引起的“轰动效应”是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他以特有的“激情、悬疑、机智、幽默甚至无耻”,引发了读者的愉悦、吃惊、乃至激愤、憎恶。总之,你读了王朔,他不会让你太舒坦。  相似文献   

8.
“王朔现象”的实质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其表现在:(1)通俗化与平面感;(2)媚俗、矫情等。从王朔的本文系列可看出,他所努力进行的是一种文化解构运动,其文化功能指向是对某种价值禁忌的反抗。这种反抗是以喜剧的方式进行的,其重要手段是调侃,它不仅成为叙述话语的方式,而且成为作品人物的一种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9.
冲不破的情爱怪圈─—谈王朔小说的情爱模式王素霞王朔,这个躲在世俗背后,戏谑正常的伦理道德、社会价值观念的“写字”家,在都市文学的舞台上,勾画了一批批“反社会”的角色,他们无视、低毁现存世界的“神圣”或“永恒”,嘻笑怒骂,冷嘲热讽,击毁人们心中一个个固...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文学,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内容纷呈,形式斑斓。特别是90年代,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坛出现了“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状况。王蒙曾在北大举行的“后新时期文学”研讨会上指出:当前文学存在着三种令人感到兴趣的现象,其中之一就是以王朔和新写实为代表的调侃文学现象,使文学从神圣的祭坛上跑下来,蹲着和读者说话。在这里,王蒙有见地地指出了“王朔现象”。 王朔作为一个青年作家,以其独具的敏锐、特有的叙述视角,塑造了一群按快乐原则  相似文献   

11.
杨学仑 《21世纪》2000,(2):61-62
1997年12月,德国《新社会──法兰克福手册》杂志刊登了马丁·克姆波的文章,题目为《一种新型劳动社会的蓝图》。作者以来自2010年的报告的形式,对德国在21世纪前10年的发展作了预测。 2010年的就业政策 世纪之交,德国政府会采取改革措施,并在两届任期内消除大量失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为了克服失业现象,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增长,还需要赋予社会劳动以全新的形式。 这样,某种“互助补贴”政策最终可在法律上确定下来。这是为“部分性失业”所做的工资补偿,它可补偿大多数就业者因缩短劳动时间而减少一半左右的工…  相似文献   

12.
齐鲁大地,人杰地灵,是在中国统治了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也是孔子、孟子“二圣”的家乡,徐福、太史慈等历史名人也在此沃土上成长出来。 远的不论,建国以来,曲波、李昂、张承志、张炜、梁晓声、莫言等齐鲁文化名流如过江之鲫。“文革”旗手,山东籍亦占了绝对多数,康生、江青、关锋、戚本禹,都是山东人;现任的军队高级领导中,张万年、迟浩田也是山东人。 山东文人似乎深受孔孟之道的熏陶,爱争辩,远的不论,江、关、戚写起文章,下笔千言;讲起话来,滔滔不绝,确是风光一时。“二张”战王朔,招招致命!王朔招架不住,落荒而逃,丢下句话:“张炜、张承志,咱们别争了,好不好?10年后再见,看看谁会写小说!”不到10年,张炜推出《九月寓言》、《家族》,张承志搞了几篇散文、纪实,王朔捣腾出  相似文献   

13.
张贤亮的直觉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贤亮创作的“伤痕”小说,以“西部”的幽默对荒谬的年代做了无情的嘲讽。在《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一系列“西部作品”中,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土地”的思想,是对于“根”的确立;透露了张贤亮个人体验的世界里有一个关于性爱、婚姻的天地;对于“饥饿”的非理性的个人体验,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艺术表现。而在1989年创作的《习惯死亡》,是作家对中国今天的种种“体验”、种种看法,极端的政治思维使《习惯死亡》处处流露着“不同政见者欲”,与所有的“西方文化中心论”者一样,《习惯死亡》也对中华传统文化持“虚无”见解,将对中国文化的否定追溯到“根”。这里不再疏导“右派情结”,而将其写成“病灶”,在表演具有政治意义的“堕落”之上表演具有政治意义的“死亡”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张贤亮在大墙文学创作上的思想演变,通过对其三部代表作品《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习惯死亡》的比较,指出张贤亮在反思历史时,其创作思想经历了从“政治功利主义”到“人道主义”再到“个性主义”的发展演变和不断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王凡《读〈古汉语虚词〉》(载《中国语文》1983年第4期)在评述杨伯峻先生《古汉语虚词》关于“彼其”的解释时,提出了如下看法:“‘彼其、此其、是其、夫其’这类现象,实为古汉语中的同类近义词连用现象(即同属一个词类、意义相近的两个或几个词的连用),这种连用现象,成为古汉语复音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个看法实出于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该书上册“其”字条认为“彼其”(或作“彼己”  相似文献   

16.
沈群 《可乐》2011,(3):16-17
不愿面见总统1997年,王朔在美国待的最长一段时间就住在我家。那时,正赶上他的书《玩的就是心跳》的英文译本在美国出版,美国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为该书写序。出版公司计划举办一场新闻发布会,邀请几十家美国主流媒体参加。王朔不以为然,告诉主办单位:"我不去。两三个人还可以谈,几十个人在一起怎么谈啊?那不是谈书的场合。”  相似文献   

17.
王朔是八九十年代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王朔现象和一个时代联系在一起,是我们进入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叙述中无法绕开的主要文化现象,他对传统文化与人文价值的反叛与嘲弄,他的独具一格的调侃语言,他的商业意识,他的创作的大众化趋向等等,都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时至今日,王朔现象最绚丽的时代虽已过去,但他带给我们的话题与思考依然远远没有结束。  相似文献   

18.
徐小平 《21世纪》2008,(7):13-13
1988年,我在加拿大留学,不知怎么看到了王朔的一篇中篇小说,大概是一本文学杂志上的,叫《三T公司》,读完后我的感觉如同醍醐灌顶。八十年代是思想解放和思想禁锢交战较劲、思想解放步步为营、思想禁锢节节败退的年代。王朔的小说,至少这篇《三T公司》,于我如同黄河壶口瀑布之水,把我早就想要宣泄的对中国生活的感受宣泄得一泻千里,畅快淋漓,舒服极了。文学的价值,莫过于此。黄金时期的王朔,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旗手。  相似文献   

19.
1956年,杨伯峻先生在《文言语法》中提出了“定语后置”一说。此后,古汉语研究者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八十年代前后,“定语后置”做为古汉语的一种语言现象,基本定论。1979年,“定语后置”又被纳入中学语文教材。我们认为,一种语言现象从研究到结论,必须经过严密的,无懈可击的论证过程。而“定语后置”一说果真成立吗?笔者试图从两个方面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以求方家指正。一、关于表达重点问题刘瑞明同志在《从定语的意义和作用论古汉语后置定语可确立》(见1981年《中学语文教学》第二期。以下简称《可确立》一文中谈到:“居正…  相似文献   

20.
大众审美文化的界定张法90年代的审美文化明显地不同于80年代,它的特色究竟是什么?通过93年一系列令人眼花乱的事件(《爱你没有商量》、《皇城根》宣传闹剧.王朔批判、《废都》批判的商业气息,港台歌星风靡大陆,摇滚乐与严肃音乐的演出变味,陕西作品群和布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