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际社会以加美流动医疗队、印度援华医疗队、国际援华医疗队为主的医疗卫生组织和一些国际医学友人纷纷募集医疗物资,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和中国军民一道克服重重困难与险阻,不仅开展了战地救护、卫生防疫、抗击日本细菌战等直接救中国军民于水火的救死扶伤工作,而且还积极创办医院和卫生学校,为战时中国培养了不可多得的医学人才,从而推动了战时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获得了中国政府与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称赞,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无限崇敬与怀念。  相似文献   

2.
国际话语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掌握了国际话语权就意味着在国际社会中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已卓有成就的今天,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权、创造良好国际话语环境的重要前提。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既是具有中国特色又是遵循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的新型现代化话语。因此,我们要全面认清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把握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权的历史机遇,迎接前进道路上的挑战。如何在国际社会中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共识,充分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智慧与方案,是我们必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要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权,必须从坚持中国立场、增强内在实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和增强国际认同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权的有效路径和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现代化,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得到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奠定了国际认同的价值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可分享、可普惠属性激发了国际社会认同的强烈意愿。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传播好中国式现代化声音、提高中国式现代化阐释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李凤萍 《学术探索》2023,(10):104-110
媒体渠道是推动国家间心相近、民相亲进而带动其他领域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OCEES数据库,在群际接触理论框架下,借助群体关系研究中的社会距离量表对我国在东盟地区的国际传播效果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本国社交媒体使用、中国传统媒体使用和中国社交媒体使用均能够显著拉进当地民众与中国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其中对社会距离预测能力最强的变量是本国社交媒体使用,其次是中国社交媒体使用。外群威胁对本国社交媒体使用与社会距离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仅应依靠实体性资源,同时也需依靠各种非实体性社会资源.国际社会资本是一国存在于国际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以共享国际规范、信任为特征的国际社会资源,它能够使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利益.中国应争取加入更多的国际组织,加强与国际民间组织和大国的关系,争取创设、主导国际组织的权力,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以此增加国际社会的期望和信任.  相似文献   

6.
徐国琦 《文史哲》2012,(5):5-15
国际史是一种全新的史学方法,其特点是跨学科、踏国别,兼容并包,融会贯通。国际史研究方法既可以运用于国别史如中国史、美国史或世界史的研究,也可以用于微观研究。以国际史方法来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华工、竞技体育这三个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极其重要角色但又长期被忽视或误解的题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国与"一战"的互动,标志着中国人真正意义上寻求国际化及新的国家认同的开始;"一战"期间中国的"以工代兵"策略,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胆识、有目的、有远见地加入国际社会的开端;中国近代体育的"奥林匹克之梦",同几代中国人利用西方体育来改善中国的命运、重塑国家认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努力密不可分。在目前中国国力全面提高之际,如何提高中国学术研究水平特别是历史研究水平,是中国学者必须面对的一个迫在眉睫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与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增强,中国日益显现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因此它不仅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自身也对国际格局与战略态势变化更加敏感与关切。在上述背景下,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兴盛起来。推动国际政治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便是译介国外国际政治理论著作,供国内学者研究参考借鉴,以适应国内日益增长的理论需求。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中国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同时,朝野双方还积极参与创立新的国际组织,力图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其中中国民间组织和学者发挥的作用令人瞩目。“九一八”事变后,国联信誉逐渐破产,中国民间在激愤之余,掀起了关于国际组织的舆论热潮,相关讨论在国际思潮与世界局势影响下此起彼伏。随着战争形势日趋明朗,讨论重点从国联的改组逐渐转向新国际组织的构建问题,其内容主要涉及新国际组织的宗旨、架构、运行方式以及中国在战后国际组织中的责任、地位等问题。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方案引发了广泛的公众舆论和社会关注,为国民政府外交决策提供了一定参考,向世界彰显了中国方案的正义性、公平性,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中国民间永葆和平的理想与政府立场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国际社会的竞争趋势转为国际机制之争.国际机制成为各国国际战略选择必须考虑的重要国际性因素.21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国际战略决定了中国应该适应国际机制的变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机制,并适时承担国际机制主导国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张涛华 《理论界》2007,(10):228-230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机制的研究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开始兴起。国际关系理论界的各流派都对国际机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尽管各大派别的研究视角不一,但对于国际机制是否独立变量却趋于一致。国际机制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对国际关系理论形成了冲击,引起学者们持续的浓厚兴趣,并表现出非凡的整合能力。国际机制在国家、国际社会及构建国际社会伦理的层面都在实践自己的整合行为,这正是国际机制独立性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刘艳房 《学术界》2024,(2):83-92
国际话语权是一国在国际社会权力分配格局中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国际话语权不仅是中国走向国际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的必然选择。进入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有了较大程度提升,但在国际话语格局中的弱势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基于全球性视域的观照全人类的价值观,它的提出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开拓了新方向、提供了新基础。当前,在全人类共同价值视域下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还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外部的国际话语规则制约与限制、国际社会误读与曲解、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等诸多挑战,内部的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有待加强、话语传播体系建设有待完善、话语表达体系阐释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因此,中国亟须从厚植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根基、加强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理论创新、优化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建构策略、创新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传播这四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巩固提升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由于各专门领域内全球性问题的涌现,专业性国际组织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日渐凸显。就中国对外战略而言,专业性国际组织在构建软权力、参与和塑造国际机制、拓展多边外交方面具有三重维度的不同角色。在构建软权力方面,专业性国际组织是中国对外战略重要的软权力基础。在参与和塑造国际机制方面,专业性国际组织是各专门领域内的国际机制载体。在拓展多边外交方面,专业性国际组织是中国对外战略不可多得的多边外交平台。专业性国际组织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由此凸显。  相似文献   

13.
国际合作理论研究发轫于美国。近10年来,中国学者对这一理论也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国际合作的背景、国际制度与国际组织、国家主权以及中国的国际合作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中国的国际合作理论研究还需要独立的理论意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提供的1998—2005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国际政治论文关键词数据库为基础,主要根据标引次数10次以上的关键词的分布及其标引次数,梳理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国际政治问题、国际热点问题、大国关系、中国外交、战略与国际安全、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制度、地区研究、国别研究、人物研究等11类研究议题和问题,分析中国国际政治研究的当前状况和基本特点,指出中国国际政治研究的不足和可能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王刚 《兰州学刊》2008,(5):46-49
国际价值是在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的各个国家的国别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在质上表现为经过国际抽象的世界社会劳动;在量上表现为国际社会必要劳动量。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国际价值的决定和实现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活动的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这使得研究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揭示其当代意蕴具有十分显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晓杰 《理论界》2014,(11):1-7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梦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中国梦的国际价值,以及国与国之间相互依赖的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梦采取一种理解、支持和赞同的态度,中国梦获得了普遍的国际认同。同时,由于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道路、国家利益的不同,国际社会对中国梦的认同状况也不尽相同,甚至出现很多蓄意歪曲、抨击和丑化中国梦的情况,致使中国梦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些认同危机。能否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同,关系到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应不遗余力地强化中国梦的国际认同。  相似文献   

17.
国际刑法的概念和法律特征是国际刑法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之一。国际刑法的概念应为:国际刑法是在国际社会预防和惩治国际犯罪活动中形成的,主要调整国家间刑事合作关系并为各国所公认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国际刑法的法律特征,应以国际刑法的概念为基点,从国际刑法的主体、立法方式、执行手段及效力范围等方面加以分析,可知:国际刑法基本具备国际法的主要特征,是国际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法在刑事领域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中国的国际责任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点议题。如何界定自身的国际责任,如何更好地承担国际责任,成为新时代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国家实力和国际道义是界定一国国际责任的主要依据,国家身份则是调节国际责任内容的重要因素。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实力定位是全球性强国,秉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正确义利观和合作共赢的国际道义观,具有较强国际道义感,并且积极建构负责任大国的国家身份。与之相应,中国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重要国际责任,在区域层次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和平稳定,在全球层次建设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发展。实力变迁、道义坚守和身份明晰的态势决定了中国国际责任的发展趋势。中国国际责任的重心正逐步从区域走向全球,从以经济和安全责任为主走向全领域。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不仅要平衡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国际责任,还要平衡实力、道义与身份之间的关系,为国际社会作出力所能及且可持续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美国综合社会调查(GSS)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调查的思路,其倡导的是开放性、标准化、历时性纵向比较和跨国横向比较。它推动了国际社会调查协作项目的创立和发展,对中国的社会调查研究的发展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霞 《理论界》2009,(12):172-173
电视国际新闻报道,是中国观众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今天,国际新闻报道在整个电视新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如何使我们的国际新闻报道更鲜活、更丰富、更深刻、更吸引人,是每一位从事电视国际新闻报道的编辑在不断思考、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