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黑暗的心》和其他两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康拉德逐渐增强的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批判意识。认为《黑暗的心》不仅是一部具有反殖民色彩的小说,而且反映了康拉德对英国殖民主义的不满,这种不满在《青春》中其实已有所流露,在《走投无路》中则达到高潮。  相似文献   

2.
康拉德的一生充满着矛盾。他在文学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对殖民主义既爱又恨的情感。其作品中既诋毁又彰显英国主流文化的主题与作家本人所生活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波兰裔英籍的康拉德选用英语这一“霸权语言”作为创作语言,削弱了他试图借文本来批判英国殖民体系的力量。康拉德殖民话语的矛盾性超越了地域、历史和文化空间,赋予他的作品以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曲彬 《理论界》2008,(7):124-125
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中心》讲述了19世纪下半叶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大陆殖民的状况。处于普遍的信仰危机的欧洲人,只能依靠社会秩序给予个体归属感和道德约束。小说中的克兹,这位典型的殖民者,在远离欧洲文明的非洲丛林中,在没有社会力量的约束下,获得了个体绝对的自由,同时也经历了人性的堕落。徘徊在黑暗中心的克兹始终没有在社会与自我之间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4.
超现实的隐喻之谜——奈保尔创作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奈保尔创作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近距离"地描述生活,逼视现实,与真理对话。这种创作思想在他中期作品《抵达之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小说借助同名画作"近距离"描述作家在英国威尔特郡的生活经历,向我们昭示他不仅成功地抵达了英国,成为英国经典作家的一员,更重要的是他对"抵达"的最深层次的领悟,说明他无愧是一个历史、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想者。  相似文献   

5.
侯胤 《理论界》2010,(12):136-138
本文通过分析康拉德作品中的两个人物,《吉姆爷》中的吉姆和《黑暗的心脏》中的库尔兹,来探究康拉德及其作品所表现的流亡意识和现代人在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中人性的迷失。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十九世纪末的小仲马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和道德家。由于他有着悲惨的身世和凄惨的遭遇,所以他对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的淫靡之风和荒诞行为进行了猛烈地批判和抨击,以致于在他的作品中,几乎都表现出对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强烈谴责。尤其是以他自己的经历为题材创作的闻名于世的《茶花女》中表达出的人道主义思想让人记忆深刻。  相似文献   

7.
《诺斯托罗莫》代表了约瑟夫.康拉德创作的最高水平。它的价值体现在:一是运用高超的叙事技巧,为读者提供不断阐释的空间;二是作者对殖民历史和复杂人性的深刻洞悉,揭示了西方国家通过发展殖民地经济来推动民主与和平进程的虚伪性,以及在物质利益法则下人类道德的普遍状况。  相似文献   

8.
在康拉德力作《黑暗深处》中,库尔茨人物形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其体现的人性之恶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从表面看,库尔茨的角色是文明使者。同时他和其他白人一道,进行不平等贸易,无情的迫害黑人,为公司大量搜刮象牙,实为掠夺者的同伙。更为甚者,库尔茨的个人贪欲无限膨胀,集虚伪、野蛮、贪婪、和欺骗性于一身,成为最黑暗心灵的化身。康拉德层层解析库尔茨这个具有复杂内涵的人物形象,意在刻画殖民时期掠夺者欺世盗名的虚伪的嘴脸,控诉他们在非洲残酷迫害黑人,疯狂搜刮财富的强盗行径,并明确表达对人性最黑暗面的指控。  相似文献   

9.
真瓷在世界贸易中流传甚广,从15世纪欧亚的进出口贸易到作家笛福1719年创作的《鲁宾逊漂流记》,"真瓷"符号自始至终以身份的"缺席"存在于小说文本中,取而代之的是在隐喻层面与之互文的"陶器",成为刘禾《燃烧镜底下的真实》一文形而上层面探索的焦点。文章试以"殖民否认"和"瓷房子"为切入点对刘禾"真瓷"论述进行重新解读,侧重从东方学的知识过滤、英国反殖民与殖民、作者意图的诠释三方面论析"真瓷"的符号内涵。通过对"真瓷"诠释背后的非客观因素进行考察,指出刘禾"真瓷"论述在学理层面的合理与局限性,强调"真瓷缺席"背后文化殖民的本质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一 居无定所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海洋文学之父”。 约瑟夫·康拉德出生于乌克兰,出身于文学世家,他的父亲是位作家,但同时又是一位终身反对沙皇俄国统治的爱国志士。所以,自小康拉德就受着家里文学氛围和爱国思想的熏陶。17岁时,他在马赛找到一份海员的工作,此后的20年他是在海上渡过的,并且加入了英国国籍。1898年他开始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并于1899年写出了一篇海洋文学的经典文章,那就是《黑暗的中心》。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写下了如《吉姆爷》、《青春》、《台风》、《大海如镜》等多篇脍炙人口的海洋文学作品。早年间在海上与风浪的  相似文献   

11.
一六○七年问世的莎士比亚悲剧《雅典的泰门》是他第二时期创作的最后一个剧本。尽管它取材于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但是,它所展示的却是英国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一幅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历史画卷,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2.
《艰难时世》是狄更斯在1854年创作的,当时,他43岁,正是创作的颠峰时期。这部作品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部描写劳资斗争的小说。回答的正是1854年处在英国宪章运动高潮中的英国现实问题。 狄更斯出生在英国朴茨茅斯市海港地区的一个贫民家庭,十一岁就失学作了童工,受尽了做苦工、被欺凌的屈辱。在1828年,他由一名速记员升为《真日报》记者的时候,又目睹了英国议会政界的黑暗,所以,在他日后的写作中,作品里都饱含了对世事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社会的有力抨击。 在创作《艰难时世》之前,他发表了许多小说,象嘲讽资产阶级民主虚伪的《匹克威克外传》;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穷苦儿童悲惨境遇和揭露资产阶级慈善机构和学校教育黑暗的《尼古拉斯·尼克贝尔》;在《游美札记》和《马丁·瞿述伟》中,对美国假民主、强烈的种族歧视和金钱崇拜进行了一系列的讽刺。五十年代又发表了长篇小说《董欠父子》,《荒凉山庄》等,进一步揭露资产阶级的贪婪、伪善和腐败。《艰难时世》就是在这一个时期完成的,这也是使作者在写作上更加成熟和沉稳了的一种体现。 ●当时社会的大写照 1854年,“宪章运动”后,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有了严重的冲突,作者把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一番图解,揭示了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作者通过了主  相似文献   

13.
在康拉德的多部作品中都涉及婚外情,婚外情的男女双方关系都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男性处于主动地位,女性被动服从,但最终难逃被始乱终弃的命运。不过,作品却往往以男主人公的死亡告终,如《海域逐客》中的威廉斯,《诺斯托罗莫》中的诺斯托罗莫以及《黑暗的心》中的库尔茨等,这种普遍性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两性关系的看法和康拉德本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埃士拉·庞德,T·S·艾略特,T·E·休姆等一批先锋派作家,提出更新文学批评的时候,在英国这块被维多利亚的道德之雾笼罩的文坛上,不啻是有革命意味的豪举。直到十九世纪末,英国文学研究一直被限制在拉丁文的框子里,十九世纪末英国文学领域变得较为开放时,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由大陆输入。这时期曾产生了亨利、詹姆斯、康拉德这样融和现代主义的作家,产生了王尔德的唯实主义。王尔德提出了“生活模仿艺术”的著名观点,在哲学上继承了康德的形式主义。但是创作上的颓废之风以及卫尔德因同性恋入狱,使维多利亚的道德标准反扑过来,洪水般淹没了文坛。当先锋派作家们再次向保守的文学观念发起挑战的时候,在理论上自然而然地成为唯实主义理论的继承者。他们要努力溯回“真正的”康德哲学去,正是适应现代主义反理性的需要。另一方面,他们面对  相似文献   

15.
1925年春,崔曙海的《出走记》一经发表便引起了文坛的轰动,但是他此后的诸多作品都没能超越《出走记》的艺术成就.崔曙海的这种艺术悲剧是由于他以狭隘的艺术理念指导自己的创作而造成的.他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工人农民读者的要求,却忽视了文学的提高大众审美能力的职能.他主张文学源自生活,必须反映真实的生活.结果,他只写一些自己的生活经历,没能将那些自身经历与新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他的小说始终遵循"现象——本质"这一模式.他想为劳动人民申辩、揭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但是他过分强调了作品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却忽略了作品本身感性的、偶然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1720年,在西藏文学史上出现了一部伟大的作品,这就是著名的藏族文学家次仁旺杰创作的《旋努达美》,这部小说拓宽了藏族文学的道路,开创了藏族文学长篇小说创作的先河。这部作品透射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强烈的感受,是记录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真实的历史画卷,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都是特定时代的政治和经济通过作家头脑的产物。”①次仁旺杰生活在一个腥风血雨的时代,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这对他的创作产生极大影响。(一)2O岁前的平坦求学阶段次仁旺杰,生于1697年,出自达隆的喀司宗…  相似文献   

17.
殖民地大连孕育了日本现代主义的诗歌,大连的生活体验影响着日本现代主义诗人的思想取向,引发了北川冬彦的殖民批判。北川以犀利的眼光观察现实的黑暗与丑陋,并通过诗歌尖锐地批判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殖民扩张行径。他的创作赋予了日本现代主义诗歌现代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18.
《北方的奥德赛》是美国卓越的文学家杰克·伦敦早年创作的著名北疆中篇,它发表在波士顿一流杂志《大西洋月刊》上,成为当初名不见经传的伦敦闯进文坛的有力踏板。国内外文学评论者大多关注小说中的殖民主义色彩,以及伦敦对殖民与反殖民的矛盾态度,往往忽略了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伦敦正是以其最擅长的自然主义创作手法言说了一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传奇。  相似文献   

19.
"耙耧山脉"是阎连科建构在文本中的情感故乡,作为作家内心世界的反映,无疑最具个人化的人生体验。阎连科把他对生活的苦难体会集中倾注在耙耧山脉的劳苦人身上,他往往将生命置于非常态的状况下,在绝境中拷问灵魂,毫不留情地揭开生活温情的假面,真实地还原闭塞山村令人惊心动魄的绝望。在他的笔下,生活是由黑暗和苦难浸染的底色,生活常常处于毫无选择的绝境,在极其严峻的生存背景下,展示苦难生活的贫穷和无望。  相似文献   

20.
论《保卫延安》的英雄理念及英雄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既体现了他的英雄理念及英雄叙事的特点 ,也折射了时代的审美风云变幻。从创作动机来看 ,杜鹏程创作《保卫延安》 ,与其说是对文学的皈依 ,毋宁说是在政治使命感的驱动下对政治话语的皈依。受其创作动机的制约 ,杜鹏程的英雄是一些“为人民造福、使大地生辉”的人 ,与此无关的个人品格 ,则被作者置于其英雄叙事视野之外。杜鹏程尽管在总体上皈依了政治 ,但对生活真实的恪守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杜鹏程英雄理念的局限性 ,使其英雄叙事获得了独立的美学价值。这也是《保卫延安》一发表就受到较高评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