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生命观主要涵盖三方面的内容:生命结构上的"形神相依互持"论,其典型表述为"形者,宅也;神者,主也";生命本质上的"道生气化"论,即生命形态万千殊异,本质上却都是禀道受气的结果;生命能级上的可化论,就是说,生命存在以气为基础,气是生命能级的标识,而气本身是可以变化乃至升华的,提升气的层级,就意味着升华生命能级,当下形态的"人"可变化气质而迁化成"仙","仙"就是化气合道而"长生久视"的"人",是"人"应然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2.
秦儒家十分注重言论和著述的文辞表达.从"文"的视角看,强调文采对文学传播的价值、文采要符合礼乐的标准、文质关系与传播的效果;而从"辞"的视角看,强调辞能达意方为传播目的、巧言奇辞为言辞之忌讳、辞论之目的需要成文理.  相似文献   

3.
真正的读书人应该具有四个特点:真正喜欢读书,以读书为快乐;自觉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喜欢藏书;能够写作.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要做一个读书人;大学生读书要多读纸质书;要选择好书读. 一、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读书人 "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读书人"提出这一命题,有人听了可能会说:"我们大学生就是专门在读书啊,怎么还不是一个读书人呢?做一个读书人还用得着你说吗?!"我认为,"大学生"(包括已经毕业了的大学生)不见得就是"读书人","非大学生"(包括没有上过大学的成年人)不见得就不是"读书人","读书人"和"大学生"之间不一定能划等号.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基本翻译观可以概括为"功利翻译观",即其翻译是以有益于社会和人民为原则的;傅雷的翻译观也带有这一印迹,但他更强调为艺术而翻译。两种主导思想差异较大,但在二人的翻译目的、翻译选材、翻译方法及读者观等四个方面,也不乏差异之外的共性。从这四个方面对二者的翻译观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使我们对两人的翻译观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具有五大逻辑:从历史逻辑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自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力量博弈互动的必然结果;从理论逻辑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必然结论;从现实逻辑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直面当前中国问题和矛盾的必然要求;从价值逻辑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的必然途径;从战略思维逻辑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全局和谋定长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秦学智  邓彤  王颖 《兰州学刊》2005,(2):275-276
李贽相信,不断广泛地、多种形式地学习是明德惟一正确的途径.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习者,教育和学习不能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异想天开、主观臆断等等.教育和学习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1],要采取戒骄戒躁、好学不厌的态度.具体说来,就是要采取"四勿"[2]的态度."四勿"的关键在于"知礼".知道何礼为非,何礼为是,是实现"四勿"的前提和保证,即必须懂得什么是"礼"与"非礼".如果以非礼为礼,以礼为非礼,遵行"四勿"就是南辕北辙.这实际上就是要先明礼和明德.那么李贽所认为的"礼"是什么样的呢?他认为"人所同者谓礼,我所独者谓己".因害怕引起歧义,他又进一步解释说:  相似文献   

7.
至今.仍存在"现实的完整人"的学科知识空缺.以往的各个学科均未将"现实的完整人"列为研究对象.也未给出完整的理论解释.这造成了人的知识空疏化、人性假设的随意性、以文化压抑人的主体性和人类学被边缘化.要解读"现实的完整人",首先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即实现由本体思维到实践思维的超越,由种思维到类思维的超越,由形式逻辑到辩证逻辑的超越.其次,必须解读人的生命本质和生命本体,从本质上看人是实践的主体,从本体(存在)上看人是结构与选择的主体.再次,必须具体解读人格的基本结构及行为选择机制.人格由"三级结构八种力量"构成."三级结构"指人格需要力、人格判断力、人格行为选择,"八种力量"包括生存需要力、归属需要力、价值需要力(发展需要力)、思想道德力、智慧力、意志力、反省力和人格行为选择."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具有填补学科知识空缺和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完整的人性前提等重要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认同教育,既是落实我国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遵循,也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深化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同,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主导与主体等"四个结合",从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等方面入手,真正实现从自觉、自律到自为.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传统和谐观向现代和谐观的实质性飞跃,实现了和谐视界的新转向.传统和谐观强调静态和谐,内部和谐,当前和谐,物人和谐与人人和谐,以"天"为中心的"天人合一",破坏性和阻碍性的矛盾观.科学发展观观照下的现代和谐观则强调动态和谐,内部和谐与内外和谐的相互统一,当前和谐与未来和谐的相互统一,物物、人物、人人和人我四和谐的相互统一,以"人"为中心的"以人为本",建设性和动力性的矛盾观.  相似文献   

10.
与其将中国文化看作上层与下层文化的统一体,不如将其视作既相互影响又至少部分分离的两个领域,即"大传统"与"小传统".唐宋之后,中国文化与宗教以及知识体系实际上已清晰地呈现出分层的格局.思想史研究的任务即在于"大传统"的疏解,又在于阐论"小传统"所内蕴的思想史意义.居今而言,最要紧的工作是:1.经学思想研究;2.政治思想研究;3.民间信仰研究的思想史价值;4.民俗文化研究的思想史意义.研究的眼光既要"向上",也要"向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