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夏族的概念,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使用上并不很一致。我们这里所说的夏族是指夏代以前的夏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以及进入夏代以后的以夏氏族、部落为主体的夏王朝。这与后世所说的华夏族的概念是不同的。在研究和探索夏史和夏文化时,当然应该首先对夏族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夏族的起源地,夏族的播迁,以及夏王朝的中心区域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便使夏史探索有所进展。这里,本文拟就这些方面试探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们要探讨的龙雏型,是指从广义上讲的“龙文化雏型”,也称早期龙崇拜。任何文化必生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中华民族就是滋生龙文化的土壤。而中华民族是以夏族为主体发展起来的,历史上夏族便是崇龙之族,因此,龙文化的渊源与夏族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提到的夏族,也非狭隘意义上的一个“夏部族”,而是从广义上讲的作为民族融合共同体的“诸夏”,即华夏族。夏王朝立国之前,夏族的起源与发展,是原始社会晚期许多氏族部落  相似文献   

3.
夏代,中国境内小国、酋邦、部落林立,夏王朝只是它们中间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夏朝末年由于桀的无道造成了夏族内部阶级斗争的激化,夏人“率怠弗协”,“皆有远志”,纷纷逃亡,使得夏王朝实力大衰,商族乘虚而入,灭亡了夏朝(详见本期殷伟仁《夏亡主因探讨》一文).殷革夏命是一个历史事件,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记载都是战国秦汉学者所写的,如:《孟子·梁惠王下》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相似文献   

4.
从夏族北上晋南看夏族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夏族起源诸观点之一的“晋南说”认为夏族起源于山西南部地区,并南下发展。笔者通过对文献材料和考古材料的分析,认为自夏禹开始至夏王朝灭亡之后,夏族存在着北上进程,而非南下发展。北上进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夏禹后期夏族北上控制晋南,二是帝宁之后夏族重新北上对晋南地区进行直接统治,三是夏王朝灭亡后部分夏族北上亡徙。如此可证夏族起源于豫西而非晋南  相似文献   

5.
楚文化特质新探石宗仁在楚国的族属与楚文化的研究中,有楚为“北夏说”、“东来说”和“苗蛮土著说’等几种看法,这种争论仍在深化之中。在探讨若干与语言有关的楚文化特质之前,我们应了解荆楚时代我国南北的民族构成状况。那时的夏人居住在北方黄河流域,而南楚则居三...  相似文献   

6.
夏朝灭亡后,夏族的一支曾西迁至今陕西、甘肃境内,并与周人联姻。周人后为戎狄所迫,向南向西迁至今陕西关中西部地区自称“有夏”,迁徙沿途地名印证了两族先民的足迹。《亳鼎》中的地名“杞”与《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的“囘中”之“囘”当为一处,是为夏族后裔西迁后的所居之地,即《左传·僖公三十年》“杞子”所在的秦境之“杞”。《散氏盘》中的“漆”地为随周人迁徙所经之地。  相似文献   

7.
传世文献中,夏族祖先被神话化,并被赋予上"终极"、"恒定"的内涵意义,传达出夏人超越有形、认识本源的精神诉求;这与夏文化遗址的观念性建筑——宫殿建筑中的"向心"结构,在阐释模式上是一致的。传世文献与考古发现的吻合性均表明夏人已孕育出"一元——中心"的思想模式,这一模式来源与本时期为夏人所接受的"盖天"宇宙学说相关。  相似文献   

8.
作为菲利普斯所有作品中最知名的一部,《渡河》不仅仅让他两次入选布莱克纪念奖,还对流散问题的探讨最为深刻,几乎囊括了菲利普斯所有流散思想的核心内容,分别是错位主题、混杂本质和超越期盼。错位是卡里尔·菲利普斯生存常态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的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从第一部小说《最后的通道》开始,菲利普斯就不断的关注流散视阈中的“错位”。而在“错位”主题的基础上,菲利普斯流散思想的本质是提倡一种独特的混杂流散观念,不计种族、民族和性别的差异,将处于流散中的所有群族考虑在内,这是一种开放的、流动的反本质主义的流散思想。而菲利普斯呼吁的是一种能够超越种族、民族和性别差异的流散观念。  相似文献   

9.
历史的礼物     
《阅读与作文》2007,(5):57-58
夏:夏历 我们现在使用的阴历是夏人制定的。  相似文献   

10.
"会稽"新释     
会稽之名 ,出自“禹会”传说 ,但地望所系 ,异说纷纭 ,均因夏代疆域范围和“越为禹后”传统思维定势所束缚。考之“会稽”古音 ,愚以为即“余”的复音缓读 ,会稽即余 ,会稽山即余 (涂 )山 ,余是夷的对音 ,越是夷的假借 ,“夷”为越族的古称 ,东南沿海为夷民族早期生息之地。越夷同源 ,禹越一体。“禹会”实为钱江南北两支夷 (越 )部族在“余”地的会战 ,地望在今绍兴与萧山两地之间。夷族北迁 ,入主中原 ,后又流散 ,“余”(会稽 )地名随之带往新地。所以“会稽”当源于浙江。  相似文献   

11.
从夏人的文化渊源来看,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黄河中游文化区和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海岱文化区的交汇融合所形成的河南、晋南龙山文化是夏文化的前驱。从夏人的族源来看,夏人是从黄河中下游炎帝集团中分化出来,又融合了黄帝、少昊集等许多氏族部落而最早建立国家的一支,他们能率先打破部落与地域的局限而向国家与民族过渡,是东西两大区系文化与部落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越族是我国上古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南部及南方地区一个古老民族,在先秦古籍文献中,对于我国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为“越”。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指出,“自江以南则日越”。越族很少与中原地区发生联系,随着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兴起,“吴越争霸”继而逐鹿中原,人们才进一步认识到这个活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断发纹身”与中原...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宁夏地区的民族和文化考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古属雍州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自古就连成一片,华夏、北狄、西戎族交错杂处,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夏商周三代,猃狁、鬼方、土方、犬戎、西戎、夏人、周人交错、融合,共同开发了宁夏地区,尤其是中部和南部地区之经济。先秦时期宁夏地区的经济、文化与陕、甘华夏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也一样悠久,并非传统旧说的“不毛”之地,其文化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徐中舒先生所提出夏族的后裔即古羌族之论点,包含有若干真实的历史信息."禹兴于西羌"及"禹生石纽"传说的发生最初可能与三苗战败移徙至今长江上游四川境内有关.虞、夏之际进入岷山一带的三苗族众和夏、商之际进入四川境内的夏族,逐渐与当地土著民融合,构成古羌族的重要来源.禹族西兴东渐的说法,缺乏较为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词语是概念的语言表征,概念则是理论的基石、思想的出口。中国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作为一个自觉的主体登上历史舞台之前,现代汉语“民族”一词包含不同类别、层级的族体的含义已经形成。他们以此为基础,百余年来在中国传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过程中,通过向“民族”一词注入新意涵、从一般性和规范意义上定义民族等途径重构“民族”概念,构建出一套以“民族”概念为中心,以“前缀词+民族”“民族+后缀词”“前缀词+民族+后缀词”等语言形式组成的上百个、多层级的民族理论概念体系,极大拓展了中国人探索民族世界的理论视野。中国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之所以始终将我国处于不同社会进化阶位的各类族体均称为民族,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思想的秉承和贯彻,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建设要服务现实民族问题解决的宗旨和他们自身的政治智慧。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普遍意义的民族学概念体系,应积极借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和民族理论概念体系在百年构建进程中积累的成果,厘清和深化运用已经形成的多层级概念,同时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造或革除过时的概念、提出新概念,而非削足适履于西方民族学、民族主义理论概念。  相似文献   

16.
宋真宗、仁宗时期,为了对抗辽、夏,北宋竭力经营甘青藏区吐蕃诸部,与恩信稳边、“联蕃制夏”的迪地民族基本政策相适应,在法律上,政府制定了许多针对甘青藏区蕃部诸族的民族法律规范,内容涉及行政、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此法律规范对当时民族地区社会稳定起到了应有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五帝时代”进入图腾社会晚期,尧杀蚩尤、尧禅舜、禹放舜等重大事件反映了熊、蛇、鸟三大族团此长彼消的斗争史.防风氏以凤凰为图腾,不仅属于东夷鸟族,而且很可能是舜族后裔中的一支.夏商周三代主要就是一部夷夏关系史,其中也包括防风氏与夏人的抗衡.浙江地区尤其是德清的传说与民俗活动,反映出防风氏是集创世神、始祖神、治水英雄、农业文明缔造者等于一身的大神,而且其起源远早于史册记载.防风氏早期活动于山东,后来主体部分转移,但是北方仍有遗裔,在南方其文化分布和影响也不限于浙江,如江苏、安徽、江西乃至云贵都有防风氏传说,因此研究防风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突厥族、突厥汗国、操突厥语族语言诸民族进行了历史考察 ,认为突厥族与突厥汗国、现代操突厥语族语言诸民族是几个有区别的概念 ,不应混用。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泛突厥主义”在 2 0世纪的恶行以及冷战后“泛突厥主义”对我国西部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时期,延边地方军政当局为了边疆安全,组建“越垦韩民”的团练,展开了反对日本奸细的斗争。这不仅是中国朝鲜族历史上与兄弟民族协同守边、一致对外的先例,而且是中国朝鲜族爱国主义运动的开端。这为日后各民族共同团结抗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闽粤赣交界地区原住民族的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具有越人遗俗的“山都”是闽粤赣交界地区古代越人的后裔,与西汉初南海王织领地的越人一脉相承,是该区的原住民族。畲族与“山都”的文化习俗大别,不可能与“山都”同为本土越人的后裔,不是原住民族而是迁入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