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屈原的戏曲作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宋元时代,就有取材于屈原故事的戏曲作品,如南戏有无名氏《屈大夫江潭行吟》,北杂剧有睢舜臣《楚大夫屈原投江》和吴仁卿《楚大夫屈原投江》,可惜都已失传,无从查考。明清戏曲家写的屈原戏更多,如传奇有张坚(约1681——1771)《怀沙记》和胡盍朋(1826——1866)《汨罗沙》,南杂剧有郑瑜(1612?——1667?)《汨沙江》、尤侗(1618——1704)《读离骚》和周乐清(1785——1854以后)《纫兰佩》,今都存于世。还有吕天成(1577?——1614?)《双栖记》,涂应乾(明末)《汨罗记》,袁于今(1592——1670)《汨罗记》、顾彩(1647?——1709)《楚辞谱》和无名氏《正则成仙》,大都失传。总之,从宋元到清明,出现了不少屈原戏。至于嵇永仁《续离骚》和吴藻《饮酒读骚图》两种杂剧,都不是直接写屈原的,而是比拟《离骚》,或者借读《离骚》,大发牢骚。由此可见屈原及其诗篇,对我国古代戏曲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屈原作品考     
屈原,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第一位诗人。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作了一种新诗体——楚辞。其楚辞作品当时没有编辑成册,只是到了西汉刘向搜集整理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卷,定名为《楚辞》。但刘向所编《楚辞》早已散佚,那么究竟屈原的作品有多少亦不可得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屈原的作品有二十五篇,但未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在《楚辞》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他自己的《九思》一卷,合为十七卷,为之作注,改名《楚辞章句》。其篇目为:一、《离骚》,二、《九歌》,三、《天问》,  相似文献   

3.
屈原是中國文学史上第一个偉大的爱國詩人。過去无论在怎樣黑暗的統治下,他的作品都一直在受着人們的尊重;现在人民政權建立起來了,他的作品當然更要放射出萬丈光芒了。一九五三年世界和平理事会號召全世界人民纪念的四大文化巨人,屈原就是其中的一個。這充分說明了他的作品已經是屬於全人類的。屈原的人格到底是怎样的?稍為讀過他的代表作《離騷》的人,都可以看到一點輪廓。但他的作品在思想方面:進步性在那里?局限性又在那里?在藝術方面:創造性在那里?特殊的風格又在那里?在总的方面:他的作品有那些成就?對以后的文學又發生了什么樣的影響?這篇文章就是想初步地來討論這些問題。  相似文献   

4.
刘勰说:“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蔚起,其《离骚》哉!”屈原作品之所以奇,一是内容上的金相玉质,二是形式上的文采瑰玮。单就体式而论,屈原完成了我国诗史上第一次大的革新,不仅自铸伟辞,而且引起许多博达之士拟则其仪表。屈作以新体诗为主,体式多样,列表于下:  相似文献   

5.
屈原名平,公元前三四○年(楚宣王30年)左右出生在江汉流域的楚国。他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出现的伟大诗人。屈原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急剧变化的战国后期。这时,经过春秋和战国初期的长期动荡,我国已基本上由奴隶制进入了封建社会。各国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进一步统一中国,进行着长期的战争;各国内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而实行的改革,遭到旧贵族势力的阻挠和破坏,进步力量和保守反动势力之间的斗  相似文献   

6.
屈原作品的孤独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记得有人说过:伟人都是孤独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就是唱着孤独之歌步入中华诗坛的。孤独,不是一种生存方式,而是一种情绪体验和内心感受。离群索居的人不一定有孤独感,而表面看来异常“合群”的人却常常独自咀嚼内心的极度孤独。只有向往合群、渴望被理解、与别人沟通而又不得不把一切内心体验深深埋入心底的人,才会产生浓重的孤独感。而伟大的作家、诗人,他们天生就是些情感特别丰富、被理解和沟通的渴求特别强烈,而个性又特别独特怪僻的人。因其渴求被理解与沟通之强烈,他们最怕孤独;复因其个性的  相似文献   

7.
屈原的《九章》是考见屈子行事始终和中心委曲较为重要的篇章,应认真研究。然欲研究,首要的难题便是这九篇作品到底是否全为屈原所作。宋人李壁开始怀疑《惜往日》、《悲回风》不是屈原所作,后直至当代有众多研究者又从许多方面来寻找《九章》有非屈原之作的证据。其中,怀疑者认为最有力的证据之一是"贞臣"、"蔽壅"、"弗"等词语的使用,然通过词语溯源、词语统计等方面的考察,就会发现它们同最典型的屈作并无根本区别,甚至可以说有直接的联系。怀疑者另一有力证据是有些作品对伍子胥的称颂,然同情和赞扬伍子胥,既不违背那个时代的认识,也符合屈原的思想感情。种种证据恰恰证明《九章》应全为屈原所作。  相似文献   

8.
屈原作品叙述方式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是以抒情为特征的,但是,其抒情的特点又蕴涵在对事件、个人遭遇、感情的叙述之中。其独特的遭遇和感情正是通过奇特的叙述方式体现的,因此,屈原作品经久不衰的艺术成就也体现在作为抒情诗的叙述方式方面,屈原作品叙述方式的奇特是其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原作品在叙述方式方面表现为叙述结构的极端无序化,以女人自比以及大量出入于鬼神之境,叙述语言的华艳与悲剧性的叙述基调等。  相似文献   

9.
屈原善于运用色彩、物象、空间构图来塑造意象和意境。他注重意象本身的色彩美,选择最适合意象特点的色彩;他善于抓住意象形态特点,并且善于将系列意象组合成有感染力的场面;他利用空间衬托人物形象,对众多意象进行合理布局和安排。对色彩、形象、构图的重视,使他的文学语言更容易在读者头脑中转化成直观的美丽画面。这种高超的审美能力,缘于他的审美观和孕育他的楚地文化。  相似文献   

10.
苗族的招魂风俗与屈原的招魂作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我国,不少兄弟民族都保留了招魂的遗俗,而这些遗俗又与屈原的招魂作品多少有某些联系。但是,我们只要认真地研究一下有关史料、文物及苗语巫词的内容和形式,就可以看到,招魂是苗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屈原的招魂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苗族这种风俗的情况。为了讲清这个问题,我想继《屈原族别初探》和《再探屈原的族别》两文发表之后,再向专家和同志们汇报一下自己一些不很成熟的见解,以此求得大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的流传问题,是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古代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对创作中真善美及其关系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今天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的开展。 在文学(狭义之“文”)这个概念未形成之前,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有关文学作品流传的认识是被包容于对广义之“文”(即一切或一定范围的文字记载之文)流传的认识中,后来有关文学作品流传上的进一步的理解,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历史的探讨,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文的概念的不同变化,需要我们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屈原的情感因素。认为屈原情感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恐修名之不立"的焦虑,即修名焦虑。产生这种修名焦虑的原因有三:一,屈原深受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影响;二,屈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三,现实环境的激烈变化,导致屈原产生焦虑情绪。本文认为屈原的自杀,是由其焦虑情绪引发的抑郁症所致。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林语堂作品在大陆的流传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容易写的一章”,这是林语堂在《论语》时代的伙伴徐讦在《追思林语堂先生》一文中所发出的感概。  相似文献   

14.
宋玉在古代是与屈原并称为“屈宋”的文学家,但近代以来,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愈来越成问题。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传世的宋玉作品,大都认为不是宋玉的作品,而是后人伪托的。随之而来,对汉赋的起源问题,也发生了怀疑,似乎与宋玉没啥关系。为此,笔者不揣疏陋,拟就宋玉作品的真伪问题,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宋玉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有赋十六篇。留传至今署名宋玉的尚有十二篇:王逸《楚辞章句》一篇,《九辩》、《文选》五篇,《风赋》、《高唐赋》、  相似文献   

15.
楚辞作为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诗体,自战国末期形成以来,对中国文学乃至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楚辞独具特色的 魅力,千百年来吸引着许多学者对其加以探讨和研读。在古代,人们很早就对楚辞的用韵有了关注。经过对屈原作品转韵情 况的分析和情感表达的研读,不难发现,作为抒情性极强的诗作,屈原作品的转韵与其情感表达之间具有内在的协调性。这种 协调性客观上增强了楚辞一类作品的表达效果,增添了楚辞抑扬顿挫的声音美。  相似文献   

16.
论屈原作品和骚体纪行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昔文士羁旅,多作行旅赋,经途草泽之际,或欣于山水之美,或怵慑羁役行难,途中之所见、所闻、所感,往往映射内心情志与理想。屈原一生三度遭遇放逐,足迹经湘江,越洞庭,渡沅水,彷徨山泽,无所告诉,因而写下《离骚》《涉江》《哀郢》《抽思》《远游》等诸多纪行之作,文采斐丽,寓意愤然,自汉代刘向继作《远游赋》之后,启示骚体纪行赋的写作。  相似文献   

17.
着重探讨屈原作品中贵族气质和民间气息两方面看似对立的特征,及其在形成一种新诗体和造就一位杰出诗人方面相辅相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史上 ,屈原与辛弃疾一向被视为完美人格的典范。但大凡常人皆有的性格弱点或缺陷 ,在伟人身上同样有所表现 ,有时甚至更为突出。有鉴于此 ,本文通过对屈、辛心理特征的对比分析 ,对其作品中的眷恋故国、壮志难酬等主题作了全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汉代以后,世人对屈原作品有屈辞、屈赋、屈骚等异称,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与世人对于屈原作品的接受有关。这种接受又以屈原作品被编成集为界,分为结集之前的具体篇章接受,和结集之后对于屈原作品集的接受两个阶段。后世混淆了前人对屈原作品这两种不同接受状态下的文体认识。另一方面,后人对屈原作品的接受,受自身所处时代文体观念的影响,依当时的文体观念来认知屈原作品,而没有回归到屈原作品所处时代的文体语境中去。  相似文献   

20.
重新讨论蔡琰生平及其作品的真伪顾农中国古代的女性作家,几乎都是些才华磺溢遭遇不幸的人,蔡琰(文姬)在这两个方面都尤为突出。据《隋书·经籍志》,萧梁时尚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后来亡佚了;她传世的作品现在只能看到三篇,却每一篇都有其他之争:关于《胡笳十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