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读鲁迅     
①我读鲁迅的高洁。面对黑暗中来自四面八方的诘难,他从不屈服。他是:"仿徨"在黑暗中忍不住要:"呐喊"的勇士。他自比为雪,"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他笔下的雪,是漫漫长夜中的一点微光,是万物皆浊中的一片清新,显得那么孤傲、高洁,恰似鲁迅其人。  相似文献   

2.
丁荣金  华丽亚 《老友》2014,(1):30-31
正"越是孤独的时候,越需要别人的关爱;越是在寒冷的冬季,越能显现温暖的可贵;越是帮助没有能力回报的人,越能体现爱心的赤诚。"这是景德镇《瓷都晚报》记者殷志斌,一位年轻的爱心志愿者,一直默默信奉着的一句话。这些年来,殷志斌与珠山区众多青年爱心志愿者一起,积极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而他"瞄准"的服务对象,正是一群没有回报能力而又亟需社会关爱的人——空巢老人。连续多年,他与珠山区社区服务中心一起策划  相似文献   

3.
孤独是一种心理意识,是一种圆融的状态。真正的孤独者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作家鲁迅就是这样一位高贵的思想者,他《野草》中的《好的故事》是一篇孤独绝望意识浓厚的散文诗,其由现实、回忆、梦境三个部分组合而成。通过深入解读散文中的生命哲学命题,以作者思维的内在逻辑为突破口,从时间上"现在的我"的孤独和空间上"现实的我"的孤独两个方面来全面解读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我们民族是孤独的思想者.他的孤独是先觉者与民众的隔膜,是最先锋的战士对战友的超前.这种孤独源自他对民族、对同胞的深切的爱.这种爱不可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然而他仍然愿意在孤独中坚持他的爱.他的一生都在与孤独扭打,也与孤独为伴.鲁迅的孤独是一个人间至爱者的孤独.  相似文献   

5.
"风"的意象在蒋三立诗集《在风中朗诵》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自然之风,凝聚自然的力量;"人力"之风,既沉淀历史的回响,也消散时俗的喧嚣;更为重要的是诗人的"心灵"之风,他要借助"风力"传扬自己的"孤独"精神,并要借助"风力"锤炼自己的"定力",使自己能够坚守那一份"孤独"的精神。诗人正是在"风中"坚守着那一份孤独,享受着那一份孤独,更希望通过"风力"的传扬,让那一份"孤独"的精神化为永恒。  相似文献   

6.
李白凤是落脚于河南的现代派诗人,其早期诗歌多围绕孤独展开,这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有着莫大联系。但这种孤独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由古典化向现代性转变的过程。在面对孤独时,诗人分别以幻象、宗教、世情为手段消解,但都以无效告终。摆脱这种孤独感的企望最终为诗人转变诗路提供了内在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试图整理欧文·雅洛姆有关存在孤独这一终极关怀的心理治疗理论,并尝试对其做出客观评价。存在孤独是比人际孤独、内在孤独更深刻的孤独,人在面对死亡、自由以及经历成长时就会体验到这种孤独感。人际关系是对抗孤独的重要力量,成熟的关系具有一系列特征。但如果将他人当作逃避孤独的工具将产生人际精神病理,导致失败、扭曲的人际关系。治疗师可以利用存在孤独的概念来帮助病人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面对孤独。治疗师与病人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伤逝》是鲁迅虚构最多的小说,也因此造成了它主题的多样化和阐释空间的丰富性。鲁迅这一作品中,以爱情为独特视角,探讨他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伤逝"、"新生"和"孤独者抗争"的主题。他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对五四启蒙运动作出深刻反思,写出了知识分子的孤独和彷徨以及走向新生的虚妄。  相似文献   

9.
存在孤独与心理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图整理欧文·雅洛姆有关存在孤独这一终极关怀的心理治疗理论,并尝试对其做出客观评价.存在孤独是比人际孤独、内在孤独更深刻的孤独,人在面对死亡、自由以及经历成长时就会体验到这种孤独感.人际关系是对抗孤独的重要力量,成熟的关系具有一系列特征.但如果将他人当作选避孤独的工具将产生人际精神病理,导致失败、扭曲的人际关系.治疗师可以利用存在孤独的概念来帮助病人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面对孤独.治疗师与病人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的历史长河里,沈从文沉浮了半个世纪。抑扬褒贬之间,无意中验证了沈从文创作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时间,垫高了研究者的文化位置,使人们得以穿越历史的沉积层,透过岁月的帷幕,观照这位众说纷纭的作家。面对他巨大的艺术世界,我们发现,孤独作为感情内核弥漫在沈从文小说世界的精神气蕴中,而透过作品氤氲的孤独情调,我所感受的,是作家痛苦灵魂的孤独追求。对象世界的孤独氛围,无不打印上作家的主体印记。  相似文献   

11.
李白在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诗人,但在喧闹的同时,李白却备感孤独,其诗中多次使用的"独酌"一词,正是其内心孤独的真实印记。李白的孤独来源于他自视甚高的期许与天真的从政理念和行为的矛盾,来源于仕与隐的矛盾,来源于其诡异的身世、异于常人的外表和行为举止以及种种传奇的经历带给他的陌生感和孤寂感,来源于居无定所以及长期漫游的生活方式带给他的空虚感和负疚感。李白在"独酌"中叩问苍天大地,在花间月下的醉影里,找到自己心灵的安栖之地。作为第一个大量使用"独酌"词语的诗人,其"独酌"诗中特有的人文精神,沾溉着后世无数的文人。李白"独酌"的孤影,已成为后世文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美丽剪影。  相似文献   

12.
享受孤独     
《北方人》2008,(5)
孤独是皓月当空时,登高望远,遥望一份思念;孤独是灯红酒绿的喧嚣中,独守一分心灵净土;孤独是在追名逐利的纷争中置身事外,权作一个逍遥的旁观者;孤独是寡居一室,面对孤灯,心无旁骛地思索人生。  相似文献   

13.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现"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雏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14.
曹白瑞 《金陵瞭望》2006,(11):41-41
面对美酒醉人、尝尽百鲜的诱惑,我毅然选择孤独;面对美色撩人、春心荡漾的诱惑。我决然选择孤独;面对金钱勾人、瞬间暴富的诱惑,我坦然选择孤独。  相似文献   

15.
体验孤独     
当一个人选择了离群索居时,他大抵便选择了孤独。孤独令他远离人类族群,也由此远离了诸如喧嚣、争斗、名利、荣辱,以及其它人类劣根性赖以滋生的渊薮。当一个人身居闹市时,他未必就不孤独。孤独与拥挤的身体无关,它源自灵魂深处对同气相求的呼唤。所谓"欲把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于是那无人聆听的弹奏便成了心灵的独语。孤独...  相似文献   

16.
<正>面对"社交孤独焦虑症"等人际交往问题,不妨试着用文中的方法打开自己的心,走出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朋友、伙伴,与周围人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而不仅是网络上,只有这样孤独焦虑感才会渐渐消失。最近一段时间,经常有年轻求助者,因为"人际交往"的困扰来医院心理门诊咨询……"我每天忙碌工作,感觉自己不错。但闲下来时,发现自己没有朋友,感到非常孤独,我不知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与他们建立良好  相似文献   

17.
雷碧乐 《南都学坛》2011,31(4):135-136
<正>保罗·蒂里希(Paul Tillich)是20世纪横跨哲学与神学领域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与存在主义一样,蒂里希认为自尼采宣布"上帝之死"以后,孤独和虚无成了人类生存的普遍困境;处在生存焦虑中的人必须在无家可归的精神流浪中面对现世的、个体的、孤独的自己,人的生存时刻受到"非存在"的威胁,即对有限生命的恐惧和无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1),是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是象征派诗歌的先驱。文章拟就他的经典巨著《恶之花》中的几首诗歌进行赏析,管中窥豹,以探究他有傲骨却无傲形的人格,及其以更加自由的形象对自由、孤独以及自由审美观的追逐。他的作品主题尤其围绕人群与孤独,逆传统上流社会的庸俗审美,寻求"恶"之美。  相似文献   

19.
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为帮一名遭歹徒抢劫的女工追回财物,被丧心病狂的歹徒砍成重伤。住院期间,他见义勇为的壮举受到当地各级领导和群众的热烈赞扬。然而他出院回家后,听到的却是冷嘲热讽,伴随他的是莫大的孤独。面对伤残的身体和举步维艰的生活,他不禁流下了哀伤的泪水……  相似文献   

20.
沙林  刘学明 《社区》2005,(5):39-43
冯有为不怕孤独,面对黑压压的代表,一个人高举起手表示反对。他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几次在辽宁省和沈阳市人代会上,在就某议案进行反对或弃权表决时,全场只有冯有为一人举着手。中国人一般不愿做这样的英雄。冯有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孤独的,但另一角度讲又是大获支持。“我是沈阳市惟一一名由选民直接推举产生的人大代表,我必须尊重推举我的人。他们有意见让我反映上来,却没得到满意的答复时,我为什么要赞成?”在1986年选举区人大代表时,他没被列在候选人名单上,群众自发和人大代表联名把他推选出来。他是沈阳历史上第一个不附加条件被选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