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现代西方私人财产权保护经历了从神圣到限制的历史演进.而俄罗斯和中国的私人所有权则呈现从否定到肯定的进程.东西方私人财产权保护的不同取向,既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较量的结果,也是市民社会与福利国家变迁的体现.历史错位的共时形态下.我国私人财产权保护应以社会本位为原则,以国家为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保护的工具,寻求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之平衡,达成财产权保护的正义与公正之目标.  相似文献   

2.
论农民土地权利的法律确认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丹 《学术交流》2007,4(6):64-67
理论与实践发展表明,以道德、行政命令等非法律方式来保障权利是不可能的,法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对利益资源配置的结果,权利的本质就是受法律保护的利益。因此,农民土地权利的保障必须依法来确认:依据一是国内外现代所有权理论内涵的新发展,即西方"权利束"概念及我国学者孟勤国教授"物权二元结构论"的提出,为个人所有权在让位于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得到有效的保护提供了现实理论指引;依据二是农民土地权利的法律确认有其历史渊源,即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都是依靠强制力维护公有土地以及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不仅对土地私有权予以确认,而且还以严格的法律程序予以保护;依据三是经济学从利益角度也专门深入探讨了权利,利益的保障来自于利益主体法律权利的有无以及权利的大小。法律的经济功能要求法律规则的设计必须有关键利益人参与,使各利益方通过权利制衡从而实现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法律的基础是什么,这需要从其历史基础、社会关系基础以及道德与宗教基础三个维度来考察。实证主义法学派是把法律视为政治工具,自然法理论则把法律视为道德工具。而历史法学派则把法律看做群体记忆的表示,历史发展中的社会特质。实证主义法学理论与自然主义法学理论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最近几十年中开始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缓和,然而,自然法学者与实证主义最终在对法律规则的解释上还是分离的。实证主义与法律自然主义之间的争论所缺失的是对法律历史维度规范性意义的认识,这种冲突可以在历史具体情形中得以解决。历史在其动态意义上与政治和道德、意志和理性一起成为法律的基础。必须援引历史才能对法律产生一种适当的理解。将历史法学加入到流行的政治法学派和道德法学派中去,以一种新千年的眼光来看待处在危机中的西方法律传统,以及西方法律传统与其他法律传统的融合。上述三大学派的融合,即或许可称做整体性法学。  相似文献   

4.
马春婷 《社科纵横》2007,22(1):40-42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在法理学中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不同学者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本章从对中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论述中得出道德与法律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其对于现代法治社会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7,(8):116-120
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学者,卢梭立足平等自由的应然维度展开对现实奴役的反思,提出了以社会契约沟通个体权利与共同价值的"道德共同体"思想。"道德共同体"的建构缘于人类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的德性堕落,在结构上展陈为公意、人民主权、法治教化的三位一体,并以"平等的自由"为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6.
刘永安  周荣甲 《社科纵横》2012,27(12):101-102,110
在思考道德冷漠问题时,人们通常把目光聚焦于个体内在的心性品质,而很少去关注和研究个体的行为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这样的思考显然是片面的,它忽视了个体行为与外在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研究,因此也就不能深入地揭示道德行为缺失的内在机制,这一不足正是我们在探讨道德冷漠问题时需要再思考的地方.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对行为科学的揭示和对“环境责任”的反思为我们思考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其理论启示我们在思考道德冷漠问题时,不仅要强调个体的自律和责任,社会也应该在遵循行为科学和道德规律的基础上,为引导人们做出善的行为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提供外在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西方后现代主义伦理文化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为维度,对中国现行的伦理学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反思。作者认为,世纪之交的中国伦理学至少包括道德本质论、道德实现论和道德建构论三大部分,这也就是道德是什么、道德怎么样和道德应该怎么样的问题。文章以人类生活为价值基础,以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为基本思路,以历时性和共时性为基本结构,以主客体关系和主体间关系为基本指向,以个体道德和国家道德为基本内容,为伦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麦金太尔,通过对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批判,揭示出现代西方社会道德问题的深层原因是启蒙运动以来拒斥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美德传统。这种道德研究的非历史主义倾向使得现代道德哲学研究拘泥于外在规范,而遮蔽了主体内在美德的维度。因此,他希望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传统的重述,恢复伦理学的美德维度,并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超越,将美德带回人间,从而摆脱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9.
"摩西十诫"与西方文化衍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晓旭 《社科纵横》2006,21(3):139-141
“摩西十诫”作为西方文化中最早的宗教戒律之一,经历了从旧约到新约再到世俗化的演变,深深影响了西方文明中的社会道德、行为观念和政治法律等。本文重点分析了“摩西十诫”对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影响及其演进过程,以探讨西方宗教文化与西方世俗道德、法律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王凡 《学术交流》2006,(10):51-54
道德调控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的社会管理行为,它具有恒常性和广泛性、层次性和递进性、正面性和自觉性的特点,并同人类社会共始终。因此,道德调控对个体道德行为、道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道德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鉴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应客观评价道德调控的功能和作用,消除泛道德主义的影响;努力构建良性的社会道德保障机制;准确把握“应当”、“正当”和“不应当”的维度,给道德以正确的社会定位;道德调控应以“官德”为先,才能真正实现道德平等。  相似文献   

11.
人命至重是古代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观念表达.从古代法律规范来看,生命价值在法律中处于渐重的状态,刑法不断加重对个体生命的保护,收紧对死刑的适用,提高位卑者的生命价值.生命价值呈现出相对平等性色彩,但家、国利益都成为消解生命价值的因素,生命价值因此呈现出双重性.其原因在于,个体生命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双重构造.不过从整体来看,生命价值在法律中以等级性为基础,却以平等性为走向,这符合文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法律责任概念的双元价值构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余军 《浙江学刊》2005,(1):174-177
从法现象的角度看,法律责任与任何法律制度一样,均由逻辑、事实和价值三大要素组成,因此,对法律责任概念的诠释可以从上述三个维度分别展开.在价值论的路径上,法律责任的构造体现为道义责任论和社会责任论.现代法律责任是复合的责任,任何一种责任均表现为道义责任论与社会责任论的统一和熔合.在责任的根据方面,道义责任论和社会责任论均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责任的评价标准方面,归责技术倾向于寻求客观的、社会性的标准将抽象的价值判断转化为具体的、客观的行为标准,以实现法律评价的确定性(determinacy)和可预期性(anticipation),从而赋予法律责任鲜明的社会责任论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找关系"是中国社会极具特色的现象之一,也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规范形式,是指当人们处理事务特别是要获得某种利益,仅仅依靠自己现有的条件与资源或者通过正常的渠道和方式难以实现时,人们会试图在现有的关系网络中寻找可以提供帮助的人,或者通过该关系网络再行建立新的关系以协助自己实现相应的利益追求.在司法活动中"找关系"会对司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找关系"同个体"爱有差等"、社会交换和对司法公正的偏见等社会心理有很大关系."找关系"已演变为个体间社会交换的重要方式之一."找关系"因其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遵循的主要是民间交换规范."找关系"不应当作为一种主体实现其目的或利益需求的正常机制,因为这将给社会主体之间的交往以及整个社会机制的有效运转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周二勇 《社科纵横》2004,19(3):97-98
自然法是西方法哲学范畴中的重要部分 ,其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渐次从自然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它的存在是基于人们对于理想的法律的追求因而具有颠覆性的特征 ;是以“理性”为内核的 ,但这种理性的基础是法学家的理性 ;自然法坚持道德与法律的不可分割 ,宣扬“公平”、“正义”等价值 ,关注人的权利和自由 ,其发展呈现从个体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个体的孤独与道德权威的尴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芳 《唐都学刊》2008,24(4):47-50
面对当前的社会道德生活,无论是鼓噪道德正在复苏,还是惊呼道德已滑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无不表明我们的社会道德已陷入异常的困境,集中表现为道德个体的孤独与道德权威的尴尬.道德个体的孤独反映的是一种内指型道德困境,而道德权威的尴尬意在表达一种外指型道德环境资源困境.积极向外寻求依托制度伦理的力量以加强外指型道德环境资源的权威性,从而解决内指型道德个体的孤独,最终实现道德个体与社会道德博弈中的互惠共享,增强道德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法>第53条确立了我国食品召回制度之法律地位.食品召回制度存在的根基及其体系的支撑,在法社会学的视角下得到证成.首先,从宏观层面,给食品安全造成巨大隐患的生产者作为社会连带的成员违反了连带之维系义务,应主动承担起恢复原状法和合作法所要求的回复社会连带之和谐的义务;同时,缺陷食品使社会利益的多个方面受到了侵害,建立食品召回制度以保护社会利益就成为合理的要求.其次,从企业自身微观层面观之,食品召回责任也正符合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追求,是其承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的内在要求.最后,借助"风险社会"的观点思考,食品风险对生命存续构成现实威胁,食品召回制度恰恰吻合了风险控制的基本内核.  相似文献   

17.
李明珠 《社科纵横》2002,17(1):38-39
从新婚姻法的颁布谈道德的法律强制问题 ,主要介绍了西方以及国内学者对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白羽 《浙江学刊》2002,2(1):193-195
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道德生活的外部条件 ,迫切需要适应新的社会条件的道德运作方式 ,制度伦理体系的构建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有效方法。法律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是制度伦理体系构建的两个维度。制度伦理体系的操作系统应体现经济、政治和伦理目标的一致性、相应监督机制的完善和社会利益制约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企业环境责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环境责任要求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企业环境责任以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形式存在.我国企业环境责任承担还存在不少问题,其直接原因在于法律约束的乏力,但背后更有立法理念、政策导向和道德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企业环境责任实现机制的完善途径主要包括:完善法律机制、发挥政府的作用、重视市场引导与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从心理学、伦理学等角度展现对道德人格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条件,并从社会和个体的角度出发,结合宏观背景与微观心灵互动探索优良道德人格的培养出路。最后,反观优良道德人格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个体道德实践理性,进而强调现实的人类个体对客观社会的伦理现状进行主观能动性改造的积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