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现代汉译文学研究视域中处于弱势地位的西班牙汉译文学的梳理,呈现西班牙译介文学的汉语化命运——从重视思想内容到关注形式特征再到表现战争心境三个不同的阶段,为进一步挖掘现代西班牙汉译文学的特质与中国文学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2.
近代文化整合中的文学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近代中国文华整合的两种模式,近代中国文学的变革也具有两种艺术取向与变革形态。一是古典文学的艺术取向和古典文学的延续形态;二是转型文学的艺术取向和古典文学的革新形态。前者以桐城派古文和宋诗运动为代表,后者以改良主义文学为代表。这两种艺术取向与变革形态虽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立场,但都显示了在文化整合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变革要求  相似文献   

3.
唐代选官制度经历了由前期重视出身身份到中后期重视科举考试成绩的变革,这种变革对唐代士族女性婚姻价值取向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于士族女性在夫婿选择的价值取向上,前期重视门第出身,后期重个人才能。  相似文献   

4.
唐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黑暗的时期。无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还是思想、文学等方面,到了唐末都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前期的宏观风貌。时代的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学的主题。哀伤、绝望、矛盾是唐末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在诗歌体式方面,唐末诗人有意识地侧重近体诗的创作,并取得了较高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在借鉴异域文学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的 ,在众多的外国作家中 ,他与美国 19世纪前期的作家爱伦·坡在文学世界相遇 ,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死亡”这一主题 ,并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但其中又体现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文学思维是文学研究一个难以回避的课题,情感取向应该是文学思维的核心因素。从远古的神话到现代的荒诞派文学,离开了情感就无法进行解读。情感取向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同样体现在文本内涵以及读者解读等整个文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7.
从云间到虞山——论柳如是的诗学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柳如是系明末云间派诗人.她的创作活动分前后两期,体现了不同的审美取向.前期立足于云间派,以汉魏盛唐为标准,不脱七子派文学之蹊径;后期受虞山派钱谦益诗学之影响,突破了云间派限制,有宗宋之趋向.从云间到虞山,柳如是的人生境遇、社会角色也有了巨大的转折,她的诗学在创作实践上有明显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8.
明代前期文坛沉寂了一百多年,原因何在?传统的研究都是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方面寻找原因,而忽略了对文学发展演变的内因的探讨。但如果对诗文、戏曲、小说等各种文学样式的嬗变历史进行考察,我们则会发现,明代前期,新旧文学样式正处于一种青黄不接的交替状态,文坛缺乏既具有生命力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学样式。形式的贫困,限制了作家才华的发挥,这正是造成本期文坛沉寂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特点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初步研究古代女性文学的两大特点:一是创作主体由前期的贵族才女、官妇到后期的文学世家,创作格调高雅清婉;二是思想内容由前期的“闺怨”题材到后期明清时期的表现女性意识和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的理想,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寻绎“现代”的变迁──读《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先导》周海波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在学界被称作“中国近代文学”,对于它的研究,历来有两种取向,即从古典文学研究视角出发,将这段文学看作古典文学的“晚霞”余韵;从现代文学研究视角出发,则将它看作现代文...  相似文献   

11.
聚焦戏剧理论家陈瘦竹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应用文学史研究和历史文献学研究的方法,对其1940年代以前的著译进行了揭示、考释和研究。在1930年代,青年陈瘦竹已有短篇、中篇小说、剧本、文学及戏剧评论、外国文学及戏剧介绍、翻译和评论等诸多著译形式的作品问世,成为民国文坛上工于多体裁的作家。抗战题材的短篇小说“三人行”与其他知名作家的作品一起,被译成英文,结集由英、美著名大学出版社出版,更赢得了国际化影响。陈瘦竹早期著译的内容取向多种多样,其中以家国情怀主导下的变革救亡取向、启蒙意识主导下的文化批判取向、以世界文化为参照的学术研究取向最为显著。他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乡土文学家,也是独树一帜的剧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他将个体作家在著译内容和形式上的丰富性拓展到了极致,在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相似文献   

12.
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中,文学受众尤其是读者群体发生了以“文人读者分化”和“市民读者的扩张”为两大趋势的转向。这一“读者转向”,促成了完全不同于前代的“读者想象”、“读者取向”的发生,并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到清末民初的文学诉求和走向。在“文学改良”倡导乃至“通俗小说”的兴起中,都可以看到读者的转向、想象乃至取向对于清末民初文学生态、生产乃至文学格局、文学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于文学特质中一般社会意识性与特殊审美性的矛盾及复杂联系,也由于人们主观认识和把握的不同,决定了文学活动中规律性的两类价值取向:一类是可然性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片面对社会功利性或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另一类是必然性价值取向,它追求社会功利性与艺术形式美的统一。前者有极大局限性,而后者则是最符合文学真义、最完善的文学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待经,将文学置于政教意识形态话语言说方式的位置,使文学活动获得了与政教圣学一体性的崇高人文地位,契合了明代复古思潮,也满足了明人在写作方面的具体要求。明前期的接受者多以其儒家的政教中心论为主要视角研究《文心雕龙》,较少涉及到文学的审美性方面。以宋濂为代表,明初社会的政治文化环境和明初文学的地域性特色,反映的是明初文人对《文心雕龙》宗经观的整体接受状况。  相似文献   

15.
先锋小说价值取向的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继“现代派”小说之后,当代文坛上又出现了一个专注于形式实验的小说潮流———先锋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苏童、余华、格非、孙甘露、吕新、北村等。对于先锋小说,人们多在叙事、语言等技术层面上论及,而对其涉及的价值取向问题避而不谈。即使以此作论者,也往往因缺乏一份居高临下的价值势能而未能将视野伸展到中国文学发展的全部历史特别是文学的未来发展的前景中去把握。本文从文学的价值取向这一角度入手,对先锋小说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概括和批判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文学史著作对于金代文学的介绍大多极为简略,很难反映企代文学的风貌特色。本文作为多卷本《中国文学通史》中的一章,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高度考察了金代文学的走向流变,从而突出了金代文学的特殊地位。文章在论述金代前期、金代中期文学的发展时,用详实的材料评价了金代文学的成就。并指出前期作家大多由北宋仕金,作品常常饱含着去国怀乡的思想感情,往往具有感人心魄的艺术力量;中期作家则以昂扬的格调、闲适的情趣见长取胜,表现了由动乱趋向复兴的社会现实,从而把金代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学界普遍认为,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前,延安文学生态是宽松自由的,之后则高度一体化。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前期延安文学生态的内在规定性已经客观存在,它主要来自延安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生活方式,延安知识分子政策,以及陕甘宁边区特殊的地理与人文环境,这些因素或隐或显地制约着延安文学的发展路向与本质特征。探究前期延安文学生态的内在规定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后期延安文学体制生成与确立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创作理念、运作模式、价值取向等角度分析了当前语境下文学发生的重大变化,指出在市场经济原则下,文学的功能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迁,文学将呈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文学必须调整自身以求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功利文学观”是学术界对梁启超前期激进文学思想的基本定位并得到广泛认同,然而对造成其“功利文学观”的思想根源的探究却颇为少见,而它正是国家主义。20世纪初期国家主义曾被梁启超作为救国良方而大力宣扬,其时间长达二十余年,其内容涉及中国社会的诸多领域,以至于国家主义成为梁氏一生中最为核心的思想。国家主义作为梁氏一生中最为核心的思想,对其文学实践影响巨大。事实上,梁启超对于国家主义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其文学思想的价值取向,导致前后期文学思想呈现出截然异面的风貌。因此,国家主义成为深入解读梁氏前期激进文学思想亦或是后期文学思想转向的密匙。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文学主体价值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文学消解元话语主体 ,从而揭示了后现代性新的价值取向 ,它使元话语失效 ,使各种专制、各种等级制度坍塌 ,并形成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边缘主体的重置不仅为后现代文学开拓了新的空间 ,也使人们对后现代文学的审视步出“解构方略” ,进入到新价值观的新层话语中。边缘主体因此由绝望走向希望 ,由非理性转向到新理性 ,并上升到新的理想价值建构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