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默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从博弈论的角度提出的"一般剥削理论",既是对马克思经典剥削理论的一个挑战,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个问题作出的新思考,但罗默的"一般剥削理论"既有对马克思理论的误视,也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罗默与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默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方面认为马克思的思想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彻底否定马克思剥削理论建立的基石——劳动价值论,并提出一种基于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通过分析罗默剥削理论和马克思剥削理论在剥削存在的判断依据、剥削的源泉和目的、研究方法科学合理性以及剩余价值特殊表现形式四个方面的异同,指出罗默剥削理论既没有认识到剥削的本质,也没有充足理由驳倒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3.
丁堡骏 《江汉论坛》2006,3(7):33-37
萨缪尔森是西方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的头面人物,在世界范围的经济学界,他不仅以新古典综合理论而著称,他更以疯狂攻击和诬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转形问题而扬名。在萨缪尔森发表的几篇攻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转形问题的文章中,1971年发表的《理解马克思的剥削概念:马克思的价值与竞争价格间所谓转化问题的概述》一文应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文的分析向世人说明,被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吹捧为学术大师的萨缪尔森,在价值理论上他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常识一窍不通,甚至对普通的代数学知识也一无所知,是一个极端的斯拉法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揭露资本剥削现象的同时,把资本合理盈利完全归为剥削所得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其一般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皆存在内在缺陷。这些理论缺陷是怎样存在于马克思严谨理论体系中呢?本文将用“超质劳动”“集成劳动”等概念给予合理解释。文中将重点结合马克思发现的“商品价值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成反比”规律、“相对剩余价值与生产力成正比”规律,在肯定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合理内容同时,指出其否定资本家创新劳动的片面性以及“先进生产力‘天然具有’论”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操作层面上从各个角度分析了把联合生产导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可能性。首先,结合投入产出的分析框架,阐明了联合生产与马克思价值等式的相容性;接着从变量定位的角度,克服了冯·诺伊曼的商品—生产过程模式无法操作的困难,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部门—部门模式。在解决了斯拉法和斯蒂德曼的谬误让剥削回归本位之后,通过对负的价值的分析,探讨了通过联合生产把资源环境问题纳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框架在理论上的合理性。最后,在数学表达方式上,从线性规划的角度,初步考察了在联合生产中导入资源约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刘放桐 《社会科学》2008,(5):113-119
有的学者认为,肯定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和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具有某些共同的社会历史和思想理论背景、肯定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转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向现实生活和实践的转向,会导致将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相提并论.本文认为,这种肯定是马克思主义的求实态度的体现;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仅不会导致相提并论,反而能更好地突出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资本主义条件下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是万富之源,也是万恶之源。由资本剥削所产生的严重人道灾难,早在马克思理论诞生之前就已存在,且延续至今。我们反思并重释马克思剥削理论丝毫不会改变这一历史事实。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缺陷,是把资本剥削视为资本私有制、雇佣劳动及市场经济的本质产物,把资本家的正当盈利也归于剥削范畴。本文修正了马克思的理论,指出资本剥削是市场经济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并重新阐述和界定了绝对、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其目的是建立新的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以便更彻底地消除资本剥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斯拉法的价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与斯拉法继承了李嘉图价值理论中的不同侧面,沿着不同的路线,运用不同方法建立了各自的价值理论。它们一个基本的共同点是不同于流行于西方的"主流经济学"所主张的以"边际"和"供求"为基本特征的价值理论。但是马克思是沿着使劳动价值论更加严谨、科学的方向,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面分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理论,并说明了李嘉图所不能解释的"等量资本带来等量利润"与劳动创造价值的矛盾。斯拉法则是从社会生产自我更新的条件出发,提出了"合成商品"的概念,将各种商品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合成商品"作为商品不变的价值尺度,并把它还原为劳动。这反映了价值由劳动形成这一结论具有普遍性。斯拉法的价值理论分析对当前改革与经济实践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斯拉法的价格理论作为当代影响较大的三大价值—价格理论体系之一 ,与新古典派相反 ,它强调客观性、物质性和一般均衡性 ;应肯定其把资本按照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区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以及对固定资本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阐述。同时 ,与马克思的价值、资本有机构成、生产价格以及固定资本等基本理论相比较 ,斯拉法的理论远不如马克思理论科学、深刻、系统和全面。所以 ,对某些西方学者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试图用斯拉法的价格理论取代马克思的价值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错误 ,应予以评判  相似文献   

10.
古典学派无力解决的难题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问题,是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已经发现,但他们自己始终未能予以科学解决的一个重大难题。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的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思想,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大卫·李嘉图作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他一方面肯定了亚当·斯密在劳动价值论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同时也批判了斯密混淆耗费劳动与购得劳动的错误,批判了斯密关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工资、地租和利润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庸俗见解,坚持认为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也是资本主义剥削特有的形式,从而把剩余价值纳入了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赋予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属性和剥削的本质,进而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存在,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思想认识的混乱.本文试根据对马克思<资本论>中有关论述的理解,理性地思考剩余价值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认还是否认资本剥削现象存在,批判还是粉饰资本剥削行为,永远是一个事关马克思主义根本宗旨的原则问题.本文在"雇佣劳动未必导致剥削"立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在市场经济中消除剥削的必要性与正义性,指出,消除资本剥削"合目的"合规律""合规范".这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娃"社"的问题.消除剥削,将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名副其实.本文对当下如何消除对农民工的剥削问题,也做了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13.
孔令栋 《文史哲》2002,1(5):113-119
马克思关于劳动不是商品的论证是其经济学严密体系的基石之一 ,这一论证具有科学性。王建民在《论活劳动商品》一文中试图动摇马克思的这一观点 ,不仅不能推动理论的发展 ,而且使自己退回到李嘉图学派的矛盾中去。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原创的"超质劳动"概念,揭开了雇佣劳动中非剥削盈利的"秘密":雇工在工厂中从事的是协同协作的"超质劳动",它所增创的价值可以使雇主与雇工双赢.这一研究说明,尽管雇佣劳动在现实中往往存在剥削,但资本却是可以非剥削盈利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雇工有功,剥削有罪."这对于我们一面发展市场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家正当经营,一面旗帜鲜明地反对剥削,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也因此迈出了破解劳动价值论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5.
试论对私营企业主收入的合理界定及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望英  郑东华 《北方论丛》2003,3(6):112-114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经济的发展有其I必然性,私营企业中存在的剥削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营企业主绝大多数都是作为管理亲自参加劳动的,因而对其收入进行合理的界定也是应该的。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运用劳动价值论的方法界定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收入,即区分私营企业主的剥削收入和劳动收入,有赖于“双重人”概念的提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我国私营经济中剥削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和历史局现性的分析,即区分合法剥削与非法剥削,有助于对我国私营经济中的剥削进行规范、限制与引导。  相似文献   

16.
哲学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型的努力中,存在一种流行的观点,这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作内在的区分,展现为马克思的物质概念与恩格斯和列宁的看法是"对立"的,只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才是真正对马克思的"实践和历史中介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辨认这种误读,应当澄清的事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歪曲了马克思的物质观,只有恩格斯与列宁才是真正对马克思的物质观的发展.以此为鉴,应当提出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设计的价值目标;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理论的发展增添了新内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是一种事实存在,但也是作为社会主义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而存在.  相似文献   

18.
艾伦·沃特海默(Ian Wertheimer)在论述剥削概念要素的基础上,将剥削区分为"伤害性剥削"与"互利性剥削"、"同意式剥削"与"非同意式剥削",驳斥了干预自愿互利式剥削的四大论证,提出了可允许剥削原则。其认为当跨国人体试验属于自愿互利式剥削时可以得到伦理辩护。然而,伤害性剥削与互利性剥削的区分根基不稳,同意有效性的标准要求很低,完全割裂社会背景不正义与剥削的联系。回应了其提出的"禁止自愿互利性剥削悖论"。  相似文献   

19.
关于劳动商品的观点我们是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概括出来的,但是它又有深远的理论渊源。不仅古典经济学家提出过这样的观点,马克思也曾涉及过这个问题。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现实出发认为劳动不是商品,但是他又认为劳动者实际让渡的是劳动;马克思在讨论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曾经推论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当然,他们限于历史条件或理论局限对于劳动的商品性质都不可能做出科学的证明。前苏联和东欧的某些学者也曾探讨过劳动的性质问题,他们认识到通过市场配置劳动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发挥工资、市场的作用,但是他们对于劳动的商品性质也没有做出科学的证明。我国学者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探讨劳动的商品性质问题,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比如赵履宽、杨体仁、林子力等一些学者就曾证明过劳动的商品性质,但是他们的证明还不科学,有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劳动商品的观点还有待于进一步科学的证明。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马克思创造性地通过劳动力商品范畴,科学地阐释了剩余价值理论,进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为无产阶级进行剥夺剥夺者的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可以说,证明了劳动力商品范畴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就从理论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问题。那么,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这样的经济范畴?我们能否证明这样的经济范畴,并从它出发而反映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种种问题呢?关柏春研究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劳动商品范畴就是这样的经济范畴,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相结合就能证明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这也是当代经济学家应当自觉承担的责任。但是,他也深深地知道,证明劳动的商品性质又谈何容易?劳动的性质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曾研究过这个问题。斯密、李嘉图认为劳动是商品,马克思恩格斯则批判了劳动商品的说法。改革开放之后,林子力、王岩、王建民、黄正山、秦风白等一些学者又曾研究了劳动的商品性质问题,但是当他们遭遇卫兴华、马庆泉等学者提出同义反复问题的责难时却没能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结果功败垂成。然而,这仅仅说明了证明劳动商品范畴会遇到理论难题,而并没有说明劳动商品范畴是不能证明的。可以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