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元调适:李泽厚美学的理论性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泽厚美学理论的重要特色是多元调适 ,他的美学理论是在康德与黑格尔、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等多种理论资源调适基础上的创造结果。李泽厚以马克思主义为支撑 ,以中国文化传统为家园 ,以康德和黑格尔为营养 ,构筑了他独具特色的美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2.
美必然是意识形态性的——答李泽厚洪毅然两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一文里批评蔡仪同志的美学观点时,首先指出了他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为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接着我在“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一文里详细说明这个基本原则对于建立新美学的重要性,并且初步地试图根据这个基本原则建立我自己的美学观点。此文发表后,我读到一些发表的和未发表的批评,就中比较严肃对待问题的是李泽厚同志(下文简称李)的“关于当前美学问题的争论”和洪毅然同志(下文简称洪)的“美是不是意识形态?”两文。我在这里作一次简赅的答复。  相似文献   

3.
韩清玉 《文史哲》2023,(6):64-73+163
以《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和《华夏美学》为范围考察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研究模式,可见其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论美学立场、审美意识史的研究视角、文化与思想相结合的书写方式等鲜明特征。这些特征既有美学观点上的独特性与创新性,又在方法论上具有典范意义。其中,实践论美学立场是李泽厚美学的基本特质,也是其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第一特征。实践论美学立场的要义是“积淀说”,积淀又是通过自然的人化实现的。审美意识史的研究视角是基于中国美学的独特性而选择的最具涵盖性的观照方式,显示了李泽厚广阔的学术视野。文化与思想相结合的书写方式,彰显出李泽厚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的理论原创色彩,于当下建构美学话语体系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人类学本体论美学是李泽厚对自己美学理论学术特征的准确概括。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是 2 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的最高成就之一 ,同时也典型体现了其固有的学术局限。它对 2 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是中国当代美学从传统哲学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型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5.
实践论美学断想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当前围绕实践论美学的论争,仍然是一种理论美学的论争,确切说是一种哲学美学的论争.尽管有人反对美学中的形而上学,却不过以一种形而上学反对另一种所谓的形而上学.美学中的形而上学是排除不了的.2.当代中国实践论美学发轫于50年代美学论争,先后由李泽厚和朱光潜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思想提出和倡导.但二者的观点并不一致,且均遭到蔡仪的批评和反对.在发展过程中,李泽厚和朱光潜有时互相借鉴,却始终没有趋向统一.李泽厚观点影响较大,而接受朱光潜观点的为数却很多,现在亦然.3.实践论美学有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如李泽厚、朱光潜,更有一批赞成者和追随者.在这一大批赞成者和追随者中间,亦步亦趋者有之,但为数不多,而大部分都依据独立思考择其善者而从之,且多有自己的创见,并不完全同于李泽厚、朱光潜的观点.就当代中国美学而言,实  相似文献   

6.
刘再复的<李泽厚美学概论>并不是一部美学家或专业美学学者的著作,从美学的专业角度看,其中的一些观点缺乏学术价值;整体地看,此书丧失了一部学术著作本应具备的批判性,对李泽厚美学颇有溢美,明显地评价过高.刘再复不加批判地对李泽厚美学表示赞赏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人类学本体论,柏拉图式的美学研究方式,"大观美学"或"通观美学".李泽厚曾经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小提琴手".李泽厚芙学的历史地位,不应抹煞;李泽厚美学的历史功绩,不应遗忘.但是,李泽厚已经是"失宠的第一小提琴手".当代中国美学必须摆脱长期以来对李泽厚美学过分宠爱的态度.才能开辟美学的新方向、拓展美学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7.
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而其晚期美学更为关注个体主体性和心理情感本体问题,这一方面是出于其“文化心理结构”、“建立新感性”等美学命题和思想的逻辑延伸,另一方面是基于对原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新解读所作出的某种理论调整和更新。李泽厚希望通过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于一炉的“新马克思主义”的建构,为中国当代哲学、美学思想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产生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恩格斯建立的美学基础上,列宁和毛泽东同志等经典作家发展和丰富了其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美学原则,经过实践检验,不论对人的审美活动和  相似文献   

9.
石长平 《云梦学刊》2010,31(1):8-11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刘纲纪以“实践”为其美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和逻辑起点,依此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美学问题域。但刘纲纪所理解的实践,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类整体的实践活动,故可以称为“整体实践观”,其主要特质是创造性。它在根本上不同于李泽厚的“工具本体论”,也不同于蒋孔阳的“生活实践观”。  相似文献   

10.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思想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实践美学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后期以20世纪80至90年代为主,是实践美学观的系统化建构时期。李泽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大旗,在对蔡仪的客观论、高尔太的主观论、朱光潜的心物二元论的批判中,提出了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美学观,建构了由美学、美论、美感论、艺术论组成的美学原理体系,总体上说具有很高的思辨水准和理论价值,在中国当代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当然,李泽厚的某些论述也存有瑕疵,本文并不讳言,并就此展开了对话,表述了反思。  相似文献   

11.
坚持实践观点,发展中国美学——与杨春时同志商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读了杨春时同志的文章《超越实践美学,建立超越美学》(《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1期,以下简称《超越美学》),在感佩他的理论家的勇气的同时,也觉得有一些不当之处,特提出一些商榷意见。 众所周知,所谓“实践美学”,简言之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的美学理论体系。它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主要是物质生产劳动)为逻辑起点,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建构了完整的美学体系。它发源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过十九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给西方美学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在我国,它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和美学大论争之中,并在七、八十年代迅速壮大,形成了好几个影响颇大的流派,如李泽厚的社会积淀美学、蒋孔阳的创造美学、刘纲纪的实践自由美学、蒋培  相似文献   

12.
“四人帮”文痞姚文元,是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骗子。长期以来,他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外衣,连篇累牍地发表了许多关于美学问题的论文,恣意践踏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则,竭力散布主观经验主义,用实用主义来歪曲、篡改和冒充马克思主义,为以苏修叛徒集团为中心的现代修正主义及国内外反革命势力效劳。一九五七年十月,  相似文献   

13.
“实践美学”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命运——与杨春时同志商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中国当代美学中,“实践美学”无疑是最重要的美学主张和理论之一。在这一旗号下,存在着若干个基本主张并不一致的学派。除李泽厚一派外,还有别的学派,譬如蒋孔阳先生的创造论美学学派。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完全可能以不止一种的方式来展开美学的理论和体系。李泽厚的美学理论不代表“实践美学”的全部,而只是“实践美学”中最有影响的一家(或一派)。李泽厚美学观点的某些不足,并不等于整个“实践美学”的不足。所以,对“实践美学”进行批评,不能只以李泽厚一家的观点为依据。笔者总体上赞同“实践美学”,但是,并不完全赞同李泽厚先生的哲学、美学观点。本文对“实践美学”,包括李泽厚一些重要观点的辩护,并不表明笔者对李泽厚全部观点都赞同,主要想指出某些对“实践美学”的批评的失误与不当。  相似文献   

14.
“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但也有人认为: “历史和美学的观点”仅有恩格斯的论述,没有马克思的明确论述,而且, “历史和美学的观点”在黑格尔那里即已提出,因此,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同时,关于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的具体内涵,关于文艺批评是先用史学观点,还是先用美学观点等,也有各种争议。本文针对这些争议,厘清误解与是非,并从文艺理论到文艺批评实践详细论证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辩证统一的文艺批评思想诞生、发展和成熟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使所有社会科学部门都产生了伟大的革命性变革,揭开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 美学科学也是如此。尽管人类滋生审美意识、探讨美学问题,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成立却是在鲍姆嘉敦于一七五○年出版《美学》一书之后。但是并不意味着它已经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从它的成立到科学的发展,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过程,直到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美学科学才在伟大的变革中正式诞生。所以,马克思是真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创始人、奠基者。 列宁曾经以近代西方哲学为例来说明哲学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于哲学变革的意义:“哲学上的‘圆圈’:……近代:霍尔巴赫——黑格尔(经过贝克莱、休谟、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列宁的这一原则告诉我们:第一、哲学上按其对思维与存在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第二、这些不同倾向的学派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出现,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从而构成螺旋形前进的“圆圈”。第三、他们都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因而为马克思主义所代替。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科学。列宁提出的原则同样适用于说明美学史的发展规律,适用于说明  相似文献   

16.
李泽厚的美学历程是一个“人”的历程,是对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时代进行展现和思考“人”的历程。五六十年代,“人”是社会的人和实践的“人”;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人”是实践的“人”和主体的“人”;80年代中期以后,是从“新感性”的“人”到“情感本体”的“人”。李泽厚以自己的理论个性,回答时代的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美学关怀。  相似文献   

17.
实践美学体系的三重矛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当前关于实践美学的讨论中,持批评观点的人士认为实践美学“残留理性主义印记”,过多地强调实践的物质性和群体性,有“决定论”、“现实化”倾向,而不同意这种批评的学者从李泽厚的著作中找出强调感性、心理本体、个体及偶然的言论,否定上述的批评。笔者认为,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中上述两个方面的言论都能找到,各据一方的相互批评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重要的是李泽厚美学(及其哲学)的体系。如果不是执著于个别文字,而是从体系上去考察,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李泽厚的美学的确有某种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以下就“工具与心理”、“群体与…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经济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的形成和发展 ,是在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 ,继承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成果 ,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逐步创建起来的。它用全新的思想观点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初期至40年代中期为艺术论美学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文艺的服务对象、文艺的内容与形式、文艺的继承与发展等问题作出了新的解答。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期为认识论美学阶段,其代表人物蔡仪建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从客观论的角度研究了美的本质问题,从认识论的角度回答了美感问题,从反映论的角度探讨了艺术问题。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为实践论美学阶段,其代表人物是李泽厚、蒋孔阳,他们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共同的理论资源,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哲学基础,提出了美的本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美感是历史积淀与社会实践的产物,并对艺术中的形象思维和典型创造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杨安仑、罗国萍在《求索》1987年第6期撰文认为,美学方法论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作为马克界主义美学的一般方法论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论,基本内容是唯物论、过程论、辩证论和社会意识论。其次,是具体方法论。它含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派生出来,并受其支配和指导,如实事求是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等;另一种是从其他学科和流派中借鉴而来,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并适合美学研究对象的。如“三论”科学方法的综合性、整体性、定量化、最优化、信息化原则。第三层次是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