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概念隐喻在语篇的组篇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概念隐喻的语义相似性和映射图式结构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语篇发展中起到了连贯和衔接的作用。通过语义相似性,隐喻使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取得连贯;通过隐喻映射图式结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语篇得以拓展。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并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法来体现诗歌的主题."眼睛"作为人体器官,属于人体词的基本范畴,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统计表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体词是"眼睛".分析"眼睛"意象所涉及的七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突出诗歌的主题思想,传达诗人的丰富情感,为诗歌意象和修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 summer”意象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imagery)是诗歌的灵魂。“夏天”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英国读者对“summer”这个意象的感受与中国读者对“夏天”的感受并不相同。同一意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译者需要慎重处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莎士比亚所生活的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社会背景,评析了莎翁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解读侧重于对主题中真、善、美思想的挖掘,认为十四行诗的内容歌颂了男性间的友谊.对十四行诗的文本细读揭示出,莎士比亚在诗中描写的男性之间强烈的感情超越友谊,是诗人心目中所追求和崇尚的理想之爱,是爱与欲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6.
性别伦理美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的新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是伦理审美的一大障碍,二者难以调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关于性的种种沸沸扬扬的纠纷,往往由伦理学而起.把伦理学纳入审美的视界,便给性别审美某种让步.这不仅拓展了审美的范畴,也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十四行诗是莎士比亚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进行分析,重点探讨莎士比亚对爱情这一人生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完整的戏剧元素,从单首诗来看,其戏剧性也明确存在。从莎氏第129首十四行诗可以看出,诗中存在戏剧人物、人物行为、戏剧冲突及矛盾的解决等,其戏剧性具体表现在叙述者的心理演变过程、用词、句法、修辞以及诗歌形式等方面。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屠岸、梁实秋、辜正坤三位译家的译文,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戏剧性在诗歌翻译中的再现。  相似文献   

9.
按照美术专业的教学大纲所设定的课程要求,美术专业的毕业创作安排在专科的第六学期和本科的第八学期进行.但是,这个学期临近毕业,学生找工作、选去向,精力分散,一般都没有心思进行毕业创作,不可能将全部的时间投入其中.针对这一具体情况,本文提出在专科的第五学期和本科的第七学期,将相关课程整合集中进行"预习创作",实际上是将创作课程提前半学期进行,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证实了"预习创作"之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译者作为审美主体,一方面要能动地、创造性地阅读原语本文;另一方面,作为创作主体,译者也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其主体作用,正确并具创造性地进行翻译,使读者尽可能地享受到原语读者在阅读原语本文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的四个汉译本各具特色,从多个角度展示了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作品中的运用,满足了不同风格的读者的需求。由此看出文学翻译活动具有开放性,在翻译过程中要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同时再兼顾读者的能动性,使得译者与读者的视阈相融合,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