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是自由自觉活动着的动物。因此,人在不断地认识、解释和塑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和塑造自我。而且,人外向世界的活动和内向世界的活动是彼此相关、内在统一的。这种相关的统一性就表现在:人既按照外部世界的客观尺度去规范自己的活动,又遵循人类自己的内在尺度(人的尺度)去建构自己的行为及改造世界。正因为如此,人应当“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可见,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看起来好象是个抽象玄妙的形而上问题,其实是个任何时代都必须回答的形而下问题,特别是当时代和社会处于变革、转换时期,人之为人的应是什么的形象问题就会显著地突出出来。几乎每个时代和社会都有自己的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形象、人的应然模本。  相似文献   

2.
<正> 什么是主体能动性?简单地说,就是人的能动性。它指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就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这个“人”,既不同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人,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自然的人。它是现实的、社会的,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它不以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客观实在。它是进入人的活动领域从而同主  相似文献   

3.
林剑 《学术研究》2015,(3):1-8,159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究竟存不存在历史规律,这历来是哲学历史观中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承认历史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也是承认历史规律的。但不同的历史观对历史规律有不同的理解,历史上大多数的决定论者都对历史规律诉诸神学的与唯物主义的理解,唯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历史规律问题上既坚持历史的决定论,同时又赋予历史规律以实践唯物主义解释。人的社会、社会历史、社会历史规律都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因而对社会历史规律也应赋予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社会历史发展之所以是有规律的,原因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是有规律的。社会历史规律虽然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但这绝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创造与改变历史规律,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一旦形成也具有客观性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仅是有规律的,而且社会历史规律的展开表现为历史进步,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最终动力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历史之所以表现为不断进步,原因在于人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实践能力与水平是不断提高的。社会历史规律是有客观性的,人们不能任意地取消与改变规律,但正确地认识与把握历史规律可以充分利用规律积极的方面,减轻历史负效应对人们造成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1.人学研究的立足点何在?人学研究必须立足于当代人类发展。这一点是由人学研究的特点——研究对象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总体性、过程性和超越性——所决定的。 人首先是一种总体性的存在。所谓总体性的含义有二:一是指人的存在的整体性,人是不可分解的。当人们被简单地分解后,人又在哪里呢?没有精神活动的肉体存在是物而不是人,没有肉体做基础的精神活动是神也不是人。人是不可独存的。具体的人都是  相似文献   

5.
艺术,这是一个亲切而又神秘的字眼。文艺是什么,这是与“人是什么”一样古老的谜。形形色色的文学定义都有自己的道理,但都没有把文学的本质内涵穷尽。文学的世界是一个变幻万千永远流动的世界,它没有固定的边界,也没有静止的终点。文学的本质就是文学出现之后的自我规定,要寻找一个包罗万象、涵盖古今的文学定义实际上是一种徒劳。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同样的道理,文学的本质也只能在文学的存在中寻求解释,它是通  相似文献   

6.
“什么都有了”的人心里反而空虚 即使是一个小时可以干完的事情,有些人要拖完整个上午才开始做,不但如此,这些人对于集体的休闲、娱乐、健身等活动也一  相似文献   

7.
<正> “主体”这个概念,哲学界过去往往把它和思维、精神相提并论。近年来,大家都统一于这样一种解释,即:主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活动的人,是和人们实践认识的对象——客体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仍然不能使人全面把握什么是主体和客体及它们之间的真实关系。一、什么是主体、客体哲学界历来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反映者和被反映者的关系。我们认为,离开事  相似文献   

8.
一 美是事物本性适合于人的本性的那种性质。一切美都是事物的本性与人的本性的既对立又和谐的统一。因此,美可以用“主客体统一”来概括。客体,指事物、事物的本性,包括内容和形式,包括客观的作用;主体,指人,整个的人,不仅指人的精神的存在和活动,而且首先指人的物质的存在和活动,它包括人的全部本性——生理的、心理的本性,尤其是包括了人的能动的本性——人的创造自由的实践活动、实践能力。美是主客体的统一,人和物、人和自然的统一,无论是自然美或社会美都是一样。所不同的只是统一的条件和方式存在着差异。自然美是自然的生成,是天然地适合了人的本性、人的生活、人的实践的某个方  相似文献   

9.
一古往今来,人们总是问: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人性是什么?本文把这种在“是什么”的思维框架内发问、探索、争鸣和求解的追问定名为“求真性追问”。从特定的意义上说,这种追问方式有存在的必要,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一,这不是人学研究中的唯一的追问方式;第二,仅仅局限于这一种追问方式,会给人学研究带来弊端,实际上,这种追问方式本身就有弊端。古今中外的人学史上,对人是什么的追问和界说可谓汗牛充栋。如果我们对这些界说进行总结性评价的话,那么,结论只能是:它们都是既有道理,又无道理。说某一种界说有道理,是因为…  相似文献   

10.
价格是反映商品价值同货币所代表的价值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是商品价值在货币上的表现。只要有商品、货币存在,商品交换活动就离不开价格。那未,社会主义商品价格的职能是什么?它的形成基础和形态又应该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经济改革中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1.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 ,意识活动的本质是反映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世界。人的本质不是它自身存在的物质性 ,而是它自身存在的意识性。意识对物质世界改变创造的决定性作用不仅被马克思主义加以肯定 ,而且被现代生命科学充分证明。意识本质活动有自身质、量、度的属性。根据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意识创造、创新本质活动的论述 ,我们可以揭示出创新思维内在活动规律的思想性创造意识和运动性创造意识活动的本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创新的原则、规范和标准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中,有几个不同的人学基本范畴,它们是马克思在分析人的问题时经常使用的。这些关于人的总体范畴有个人、实践、活动、生活以及存在等,其中存在范畴是与其它范畴的现实涵义相同的,是在同一语义上被马克思使用着的。例如,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也即人的活动,他说:“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存在”是从人的本体角度说的,“活动”则是从实践角度说的。又如存在也即生活,他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生活”是从人的生存过程角度说的。马克思的这些人学范畴对后来的西方思想史,——在更大范围内是对世界的社会运动——发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激励的普遍性与重要性激励 ,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 ,推动并引导被激励者的行为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的作用。在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中 ,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的生产者 ,希望被激励是一种心理上的欲求。需要、希望、动机等都可以构成激励的条件。只要有需求存在 ,激励就有存在的必要。需求也是激励存在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基础。人的需求客观存在 ,生活中的激励无处不在 ,激励作为一种精神促进过程 ,在任何一个团队内部都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发扬团队精神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人的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其特点在于活动结果在行动之前就已观念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因此,人在实践之前,首先需要事先分析活动所依据的客观条件,即活动的目的实现是否具有可能性。只有在对可能性认识的基础上,人才决定行动与否。长期的实践又使人逐步地懂得,仅仅知道可能性就付之实践仍然是欠缺的,应该在认识了可能性之后,根据人的意愿要求和主观条件,对行动进行是否可行的分析。只有在既可能又可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我认为讨论“个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问题”,有必要先对“个人主体”和“道德价值”两个概念,作个大致的界定,以利于讨论顺利进行。主体,对这个概念国内学术界众说纷法。我认为主体可界定为:认识、改造世界和自身的人,主要特征为能动性和实践性。主体在实践中,实现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不断改变世界以服务自身的同时,又不断增强主体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是一个双向的改变过程。个人指历史的具体的,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体。个人主体,可以说就是现实的个人。道德,是人的行为规范和…  相似文献   

16.
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但这并不表明人的活动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就创造了社会规律。社会规律作为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自始至终存在、贯穿并规定人的实践活动。社会规律对于人的实践活动来说 ,是与生俱来的 ,必然的。社会规律对于人的活动的全部约束力、对历史进程的全部规范力 ,正是人类历史活动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人的主体因素只能认识、顺应、利用社会规律 ,而不能创造、改变、消灭社会规律  相似文献   

17.
<正> 一、艺术创造的独特规律1.艺术创造的美学特点艺术创造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具备人类活动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活动形式的独特本质和规律。人类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动物的活动是无意识的本能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则是建立在制造工具变革客观世界的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的,各种活动形式都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都是有目的的、自觉的、社会的活动,都是普遍的自由的活动。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最拙笨的建筑师也优越于最精巧的蜜蜂,因为他劳动的结果在活动之前,已经“观念地存在于他的头脑中”了。同样,艺术活动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理性的、社会的、有目的的活动。因而弗洛依德把艺术创造说成是潜意识的性欲升华,把艺术创造歪曲为无目的、非自觉的本能的活动,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8.
人是历史的主体,但人的活动在社会基本矛盾系统中究竟具有什么地位和作用,这还是历史观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个课题.换言之,在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有由客观规律支配的一面,但又有必须通过历史主体活动才能实现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说过:"在社会历史领域里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页)而人的任何目的,又都意在获得一定的功或利,以期满足人的一定需要.这种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一定的功或利的意图和思想,不仅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的真实内容和本质,也是激励和支配人们活动的能动因素和真实动机.在科学认识中,它当然也毫不例外地存在于认识主体的认识目的中.因此,探索科学认识中的功利思想,也是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经典的神话研究将神话叙事的真实性和神圣性建立在人的信仰心理的现象基础上,随着人类历史和社会的文化-生活条件的改变,神话叙事的真实性和神圣性丧失了人的信仰心理的支持。本文试图论证:神话信仰-叙事是人的超越(本原)性存在形式,因规定了人的人性统一性的本质和起源,而对每一个人的"永恒的当下"存在都客观、必然地有效,不会随着人的存在现象的时空条件的改变和人的心理现象的变化而丧失其真实性和神圣性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